[編按:研究台灣政治的日本學者若林正丈新著《台灣政治有意思!》回顧其研究生涯,提出台灣社會隨着每次的選舉「都像蛻下一層皮般變化」,就台灣地區的政治提出自己的見解,本社獲出版社授權節錄內文如下。]
我生於1949年11月。1972年考上研究所,正式邁向學術研究之道。
自不待言,1949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之年,同時也是蔣介石與中國國民黨的中華民國於國共內戰中戰敗逃往台灣的一年。10月1日毛澤東在北京天安門廣場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同年12月上旬中華民國中央政府遷移台北。就在這段期間,我誕生於日本長野縣北部的小鎮一隅。
此時,國民黨政權的命運似乎已經走到盡頭。隔年1950年1月,當時美國的杜魯門政權採取不介入中國內戰的態度,國務卿迪安.艾奇遜(Dean G. Acheson)聲明美國在東亞對抗蘇聯的「不後退防衛線」係北起阿留申群島,之後是日本列島,接着是朝鮮半島南方海面,再通過台灣東側海面接上菲律賓群島。換言之,韓國與台灣被預設在這條防線之外。
艾奇遜防線與扭曲的和平
但眾所周知,1950年6月韓戰爆發後,美軍第七艦隊介入台灣海峽,旋即也派兵朝鮮半島。「艾奇遜防線」出現所謂的「推進」。之後的結果便是兩個主張自身方為正統中國的政治實體──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中華民國隔台灣海峽對峙。往後無論日本或台灣,甚至韓戰停戰後的韓國,都位於推進至台灣海峽與朝鮮半島38度線的美國防衛線內,享有扭曲的和平,直至今日。
1949年生的筆者,一直以來的人生都與把隔着台灣海峽對峙的兩個中國,以及美國的「不後退防衛線」推進到台灣海峽與朝鮮半島38度線的世界視為理所當然的時代相重合。包含所謂的「團塊世代」人們在內,東亞同世代的人們竟因位在東西冷戰線,亦即「不後退防衛線」的東側與西側而呈現出大為不同的人生。
1972年是「中美接近」(中美關係改善)開始的一年,也是東亞國際政治史的分界線。此年春天美國尼克遜總統訪中並發表〈上海聯合公報〉,受這股強烈波動(外交上的「尼克遜震撼」)影響,日本當時的田中角榮首相與大平正芳外相前訪中國,並與中國建交,日本也因此與台灣的中華民國斷交。在前一年,中華民國已經退出聯合國。中美建交,即台灣的中華民國與美國斷交,雖然遲至1979年,但台灣的國際身份,卻被迫從聯合國創立時的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轉變為特異的不被承認國家。
然而另一方面,雖與美國的同盟解除(1979年底廢止《中美共同防禦條約》),但基於美國國會制定的《台灣關係法》,讓台灣仍一直接受來自美國一定程度的安全保障承諾,且持續至今。即便美國改善與中國的關係,仍舊不讓台灣脫離戰略性防衛圈,換言之,「不後退防衛線」前進至台灣海峽西側一事,依然維持不變。

有人勸我反攻大陸的時代
我記得大概是在進入博士班不久後的事情吧。在研討課後回家的路上,研究所的學長問我,「打算大概何時『反攻大陸』(轉換跑道研究中國)啊?」這是出自於學長關心我這個連什麼是台灣研究都還摸不着頭緒的學弟而做出的詢問。
面對這樣的問題我並不感到驚訝,只是更加感受到:原來如此,這才是社會上一般的想法啊。這段回憶迄今一直留在我心中。之後,我既不能「反攻大陸」,也沒有「反攻大陸」。多年以後忽然想起,這麼說來,就算逃往台灣的蔣介石終生疾呼「反攻大陸」,最終也未能反攻。結果,我的研究人生,也成了研究台灣的人生。
我人生的時間與「艾奇遜防線」推進之後的東亞國際政治的歷史相叠合;我的研究生涯,也與1972年之後台灣的進程相重叠,即與日本、美國斷交,仍以一種曖昧的角色存在於美國的戰略邊緣的半世紀。理所當然,這也是日本與台灣斷交,維持「非政府間實務關係」的半世紀。
我自身的人生時光與台灣現代史帶着這種時間上的緣分。進入研究的人生後,最初的十年研究日本殖民地統治時期的歷史,之後便一頭陷入正開始啟動的台灣政治觀察,就此度過四分之一個世紀,再之後又重新開始對歷史的鑽研。
本書中,透過與我自身研究上體驗的重合,筆者將回顧這種因緣際會而與我研究人生叠合的台灣的半個世紀政治史。我半世紀的研究人生中目睹最重大的事情,便是台灣政治民主化,以及面對這種成果,也就是民主體制下台灣面臨的考驗。
摘錄自《台灣政治有意思!》,本社獲出版社授權轉載。
新書簡介:
書名:《台灣政治有意思!若林正丈的台灣民主化現場》(台湾の半世紀:民主化と台湾化の現場)
作者:若林正丈
譯者:黃耀進
出版社:聯經出版
出版日期:2025年5月
作者簡介:
1985年取得東京大學社會學博士學位。曾任香港日本領事館專門調查員、台灣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訪問學人、東京大學教授、日本台灣學會理事長、早稻田大學政治經濟學術院教授兼台灣研究所所長等職務。現為台灣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兼任講座教授,東京大學名譽教授,以及早稻田大學名譽教授。主要著作有《台灣抗日運動史研究》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