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 May 21 2025 02:27:19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陳若曦:遊走兩地政治的文人

陳若曦以獨特的視角,穿梭於中國及台灣的重大事件之間。「我現在回到台灣20年了,我對台灣怎樣看呢?台灣不錯,經濟繁榮,可是這繁榮是犧牲環境換來的。」
 
「我現在回到台灣20年了,我對台灣怎樣看呢?台灣不錯,經濟繁榮,可是這繁榮是犧牲環境換來的。」這幾年環保在台灣興旺起來,大陸也開始關注環保相關的議題,但是在陳若曦剛回台灣那一段時間,當地環保工作做得非常差,「舉例說,高雄當年有一條溪,那個養豬從溪邊養到整個山頭都是,台灣人哪裏要吃這麼多豬肉?那只好賣給日本。豬產生的污染物是人的六倍,所以日本人從來不養,你們台灣人來養。」
 
除了環保議題以外,陳若曦也關注到社會事件政治化的問題。她指台灣和香港近年逐漸有突出政治的現象,甚至台灣已經到了所謂「統、獨;藍、綠」對峙的地步,不問是非,只講立場、意識形態。陳若曦親歷過文革,所以她更有一種感覺:台灣搞起小文革了!「有個口號叫『愛台灣』,如果跟你吵架吵不過你,我就說你肯定你不愛台灣,但我愛台灣。『愛台灣』就是一切,就可以打到你或者幹其他的藉口。那跟以前『愛毛主席』不是一樣了嗎?兩群學生打架,兩群打之前都先喊毛主席萬歲,一路唸毛主席,然後就打起來,兩邊都愛毛主席。台灣也一樣,『愛台灣』變成一個政治口號,這是很可怕的事情。」
 
社會事件政治化的趨勢,成就了兩地本土派的出現。近年香港興起了本土派、城邦派的政治勢力,原來在台灣早就以另外一種形式流行着。台灣媒體強調本土意識,這種本土化就令大眾失去了國際觀。陳若曦說幾年前有朋友來台,住了一個星期,那朋友就說自己已經就變成了井底蛙。「她說,你們打開電視,號稱有100多個電視台,全是哪裏有車禍的新聞,從早上報到晚上,第二天早上還在報那個車禍。你們這是什麼新聞啊,世界新聞都沒了。」陳水扁八年總統任期強調「正名制憲」,到頭來也不過是閉關鎖國,所以台灣和香港從前都是亞洲四小龍,現在卻提都不提四小龍了。
 

最愛聽「台灣會影響中國」

 
陳若曦過去經歷國民政府接收台灣、二二八事變、白色恐怖、文化大革命、美麗島事件等重大政治事件,雖然自言並不熱衷政治,卻又總和政治事件扯上關係。多年來穿梭於政治事件當中,陳若曦對自由、民主抱着「說真話」的態度,認為避不開也躲不過,要勇敢面對。「我覺得台灣真的很自由,可是因為自由,就缺乏自律,民主就成了民粹。比如太陽花學運,就是青年學生關心政治,反對和大陸的服貿協議,然後認為服貿協議對台灣不利,通過的後果太壞,於是就把立法院給佔了,住在裏面23天。」
 
陳若曦說當時有一個朋友的兒子,曾經得意表示在太陽花學運中,佔領立法院時住了七天。陳若曦就問他有沒有讀過服貿協議,結果那朋友的兒子說內容就是賣台,不需要讀。陳若曦當下就愣了,一個反服貿協議的人,竟然完全沒有讀過服貿協議。「我說你反了半天,看都不看內容,我就認為是民粹了。你可以抗議、絕食什麼的,但是你不能過分,不能佔立法院,那就是民粹。」
 
面對社會上的各種問題,陳若曦還是充滿信心,她認為台灣的自由民主雖然不完美,以後還是可以改進的,也是13億人所共同嚮往的。有人向她表示台灣那個民主還是不要學了,因為總統都貪污成這個樣子。陳若曦雖然也感到沒面子,但認為貪污和民主兩者從來沒有關係,反而正正是因為民主,這個貪污案中的主角才能被繩之於法。
 
美國有一本政治雜誌 The Atlantic,早年其中一期的封面以中國為主題,就叫 Nine colors of China。雜誌把中國分成九個地點,當中提到台灣的土地面積和整個中國相比只是2%的大小,人口數量相對只有4%,可是人均的收入卻將近1萬美元。這期雜誌當中有一句話形容台灣,陳若曦相當愛聽:「這個地方會影響到中國的未來。」
 
人物檔案:陳若曦
 
本名陳秀美,台灣新北市永和人,1938年出生。台灣大學外文系畢業。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寫作系碩士。小說充滿現實政治色彩和感時憂民的情懷,並堅持寫實主義路線。曾獲得國家文藝獎、中山文藝獎及聯合報特別小說獎、吳三連文藝獎、吳濁流文學獎等。著作有長篇《紙婚》、《慧心蓮》,短篇《尹縣長》、《媽媽 的原罪》,散文集《打造桃花源》,自傳《堅持無悔——七十自述》等。
 
本文為陳若曦書展講座「生活與寫作」之整理,為系列文章三之三。
 
(封面圖片:灼見名家傳媒)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