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 May 17 2025 01:32:12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陳若曦:傷痕褪色終覓桃花源

胡耀邦選擇了用一個折衷的方法解釋「一國兩制」——他對陳若曦說,中央給予西藏的,就是高度自治,更提議陳若曦有空可以到西藏看一看……這開展了陳若曦另一條文學道路……
 

傷痛後的蛻變

 
《青藏高原的誘惑》在1990年面世之後,陳若曦一直想着要回台灣,但她的丈夫對此不感興趣,因為當時台獨的勢力變大,各種的政治主張讓陳若曦的丈夫感到心身俱疲。滿抱憂民情懷的陳若曦就表示:「我說雖然有台獨人,但也有主張不台獨人,尤其我是台灣人我不主張台獨,我們就應該回去對不對?我們要化解這種隔閡嘛,怎麼反而不回去呢?」——但這一切,再也無法挽回她丈夫的心,在跟隨陳若曦回到台灣沒多久,她的丈夫就提早離去。陳若曦也就跟他友好分手,隻身回歸台灣。
 
當年陳若曦急着要回到台灣,主要原因由於當時台灣有本暢銷書,叫做《一九九五閏八月》。書中描寫的就是中共將會在1995年攻打台灣,所以海外的華人就覺得很緊張,認為兩岸絕對不能打仗。陳若曦當時更是抱着「台灣人要死在一起的心」而回歸。但結果一回來,就感到不對勁了,因為台灣的一切,就像鄧小平所講的「舞照跳,馬照跑」,社會一片和平。原來當時的台灣總統李登輝透過特務知道,大陸不會對台灣用真飛彈,一切就是空包彈。
 
回歸後的這種反差,為陳若曦帶來了很好的寫作空間。在創作《青藏高原的誘惑》的時期,她基本上已經擺脫了文革所帶來的傷痛,轉而關注兩岸三地的人情世故,也對佛教產生了興趣。回歸台灣後,陳若曦見證佛教變成台灣第一大教,她更形容台灣有兩大奇蹟:一個是經濟奇蹟,第二就是宗教奇蹟。為了寫佛教題材的書,她更把台北的佛寺都參觀過一遍;她也認為佛教從大陸傳過來,所以就到北京去拜訪。當時陳若曦希望寫一本以女性為主題,而且有關佛教或者宗教題材的書,後來在2001年就寫出了《慧心蓮》這本小說,用女性的出家人回朔這半世紀以來的變化,也再次得到了吳三連文學獎。
 
台灣信眾在佛誕舉行儀式。(亞新社圖片)
台灣信眾在佛誕舉行儀式。(亞新社圖片)
 

從烏托邦到桃花源

 
近年陳若曦不少演講都以桃花源為題,這與她對佛教的研究有着很大的關係。與東方文化中的桃花源相對應的,是西方的烏托邦,兩者既有相同,也有些微差異。著名比較文學研究專家葉揚曾指,「桃花源」是一種理想符號,展現了人們心嚮往之的美好世界;而 「烏托邦」則是西方人類思想意識中的完美社會。早年的陳若曦嚮往社會主義帶來的平等,她所追求的可說是「烏托邦」。但隨着她對佛教的研究,這種追求便漸漸轉向了「桃花源」。這種轉變源自於當年的文革,讓陳若曦對共產黨從希望到幻滅。「絕對的幻滅,但也不能做什麼,唯恐說錯話。」
 
在研究中國佛教期間,陳若曦了解到在1930年代,內地福建的佛教中有一個虛雲老和尚。虛雲和尚主張人生佛教,意思就是說不要把「天堂」、「桃花源」寄放在高高在上的地方,要放在人間。這個概念陳若曦相當認同,而這主張結果落實在台灣。陳若曦表示台灣的佛教是走進人間,叫人間佛教,把人生提升了成為人生佛教。「所以台灣佛教除了念經這些之外,還要出去救助。像慈濟賑災這些,全球地方都去,哪裏有大災難發生,慈濟人通常是第一個出聲。這些宗教等於替台灣做到務實的外交,很多人透過這種慈善行為認識到台灣。」
 
陳若曦經歷各種政治浩劫洗禮,追尋大半生,驀然發現原來桃花源就在自己腳下,一切源於對美好世界的嚮往。
 
 
人物檔案:陳若曦
 
本名陳秀美,台灣新北市永和人,1938年出生。台灣大學外文系畢業。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寫作系碩士。小說充滿現實政治色彩和感時憂民的情懷,並堅持寫實主義路線。曾獲得國家文藝獎、中山文藝獎及聯合報特別小說獎、吳三連文藝獎、吳濁流文學獎等。著作有長篇《紙婚》、《慧心蓮》,短篇《尹縣長》、《媽媽 的原罪》,散文集《打造桃花源》,自傳《堅持無悔——七十自述》等。
 
本文為陳若曦書展講座「生活與寫作」之整理,為系列文章三之二。上文:陳若曦:追逐烏托邦而來的傷痕
 
(封面圖片:灼見名家傳媒)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