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 May 23 2025 16:13:43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陳若曦:追尋烏托邦而來的傷痕

年輕時,陳若曦留學美國,後來她跟前夫因嚮往理想中的社會主義,前往中國居住。沒想到的是,夫婦倆遇上了文化大革命。發生在半個世紀前的文革,從陳若曦口中說出來,一字一句都彷如昨天……
 
 

下次文革就會「因公犧牲」了

 
從紅衛兵崛起,到大串連、破四舊等運動,對知識份子的精神折磨都是極大的。不少被批鬥的人都受不了迫害而選擇踏上自殺這條路。當時的毛澤東希望藉文革穩固政權,更宣示文革要兩、三年就來一次。陳若曦的丈夫也差點落入自殺這下場,但考慮到妻兒而停手。他向陳若曦說,再來一次文革一定會自殺,還會弄成「因公犧牲」。因公犧牲和自殺而死的不同之處在於,倘若父母是因公犧牲,小孩才有唸初中的機會。「你說我們父母自殺要想到怎樣自殺有利小孩,我一聽心裏很難過,因為先生很老實,他是說到做到的,所以我心裏就有疙瘩,下次再有文革這傢伙就會『因公犧牲』。」陳若曦想到丈夫這樣子,於是寫信給周恩來,表示要離開中國。
 
後來寫了兩次信就真的到了國務院,當局勸夫婦倆不要走,又開出條件讓夫婦倆調到北京,在北大做研究、教英文。雖然丈夫很渴望留在中國報效國家,但陳若曦擔心中央會秋後算賬,於是堅持帶兩個小孩走,所以她丈夫只好跟着離開中國了,這事也成為了夫婦倆之間的嫌隙。
 

傷痕文學:打死我我還喊你萬歲

 
離開中國以後,夫婦倆去了香港暫住。這段時期,陳若曦在新法中學教書。居於大陸七年多光景,陳若曦沒有寫作——現實環境也容不得她提筆寫小說。但在等待移民到加拿大期間,時任《明報月刊》主編胡菊人就鼓勵陳若曦把在大陸的所見所聞寫出來,於是陳若曦又復筆寫出了《尹縣長》而名噪一時。查良鏞當年下決心出版《明報月刊》,就是「不怕為中國文化而死」,決心「和文化大革命對着幹」。當時由於文革影響,正值左派勢力抬頭之期,胡菊人的這一提議有意無意地造就了《尹縣長》這本書的出現並大獲成功。
 
《尹縣長》堪稱創傷文學經典。(網上圖片)
《尹縣長》堪稱創傷文學經典。(網上圖片)
 
陳若曦的大學同學白先勇在《尹縣長》的序《烏托邦的追尋與幻滅》說道:「陳若曦在大陸七年,身歷『文革』,視野突然變得廣闊,對人生的看法也就深刻了許多。出來後,重新執筆,以平實的手法,從〈尹縣長〉開始,一個又一個的故事,描繪出中國人民,在共產極權專政的控制下,人性人倫受到最嚴重考驗的一幕大悲劇」。
 
《尹縣長》作為傷痕文學的經典,是一本短編小說合集。〈尹縣長〉則是合集中的其中一篇短篇。陳若曦說〈尹縣長〉不是創作,是真人真事。故事中的主角「尹縣長」,為了軍人不要白死而帶着軍隊投降,但共產黨冤枉他,最後更把他槍斃。就連當初向陳若曦透露這件事的人都對結局帶着疑問:為什麼行刑之前「尹縣長」要喊「毛主席萬歲」、「共產黨萬歲」?陳若曦思來想去、想來思去就把故事寫下來了。
 
白先勇認為「尹縣長」最後的哀號是無告的悲憤,「以抗訴他的愚忠」。陳若曦則指這樣的哀嚎是最好的報復:「我覺得這個很大的反諷,如果你想去怎樣報復一個人,最好是讚美他一句,對不對?你打死我我還喊你萬歲。那你打得有道理嗎?」
 
人物檔案:陳若曦
 
本名陳秀美,台灣新北市永和人,1938年出生。台灣大學外文系畢業。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寫作系碩士。小說充滿現實政治色彩和感時憂民的情懷,並堅持寫實主義路線。曾獲得國家文藝獎、中山文藝獎及聯合報特別小說獎、吳三連文藝獎、吳濁流文學獎等。著作有長篇《紙婚》、《慧心蓮》,短篇《尹縣長》、《媽媽 的原罪》,散文集《打造桃花源》,自傳《堅持無悔——七十自述》等。
 
本文為陳若曦書展講座「生活與寫作」之整理,為系列文章三之一
 
(封面圖片:灼見名家傳媒)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