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學界對潮州文化學術和潮汕歷史社會的關注有所增加,在很大程度上,得力於饒宗頤教授的提倡、海內外專家學者的鑽研,以及香港潮州商會等團體的支持。
1989年11月18日,饒宗頤教授在澳門舉行的第五屆國際潮團聯誼年會上,發表了題為「潮人文化的傳統和發揚」的講話,首次提倡「潮學的研究」。他指出潮汕各地對潮學諸方面的探討已有卓越的成績,例如劉峰主持的潮汕歷史文化研究中心出書逾百種,汕頭大學成立了潮汕研究中心,韓山師範學院和揭陽市、南澳等地都有非凡的研究成果,潮汕研究已成為世界上「地區研究」的重鎮。(註1)他後來補充說,「國家的歷史研究應該從地區性做起」,這樣才可以寫成比較可靠而且可以傳之永久的全國性歷史,這是他提倡潮學的理由。(註2)
在另一篇文章中,饒宗頤教授強調「潮學應該多重視考古及文獻兩方面」:考古發掘的工作要繼續進行,希望能把潮人歷史向上古推進;文獻方面應可通過各個學術單位的合作,逐步展開深入的研究。(註3)正如論者指出一般,饒教授「特別重調地方史研究與國史研究之間的互相補充、互相倚賴的關係;重視新發現的傳世的和地下發掘的地方文獻材料的利用;注重考古資料與傳世文獻記載的互證,文獻與實地調查相配合。」(註4)
潮學四處綻放異彩
近20多年來,每2年舉行一次的潮學國際研討會,已成為潮學研究得以持續和深化的一個重要平台。1993年12月,由香港潮州商會贊助的第一屆潮州學國際研討會在香港中文大學舉行,饒宗頤教授在會上提倡創立「潮州學」,認為「潮州文化若干特殊現象,已不僅是地方性那麼簡單,事實上已是吾國文化史上的重要環節與項目」。(註5)商會會長劉奇喆致辭時亦強調此舉「可以說是潮汕文化史的重要里程碑」,「潮學」之名必能傳揚於後世。(註6)
時任香港中文大學副校長的著名社會學家金耀基教授,在研討會上致歡迎辭時,則指出「族群」研究已成為全球性的重要研究課題:「潮州族群是近代中國人往外移居的重要一系,他們的移民成為東南亞各國人口構成的重要部分,他們無論在政治上或經濟上都有卓越貢獻,獨樹一幟。他們在經貿上的成就,有目共睹,他們的文化藝術不但在中國本土是朵奇葩,在國外也都能跟着潮州族群四處綻放異彩」。(註7)
研討會從第二屆起定名為「潮學國際研討會」,至2013年共舉辦了十屆;當中有兩屆在香港舉行,有兩屆在潮州市舉行,各屆舉行的地點包括:汕頭市、揭陽市、澳門、廣州、湖北武漢和馬來西亞檳城。在歷屆研討會上提交的論文,亦多已結集出版,論文多達數百篇,洋洋大觀。
自古以來,「潮州」曾經是州名、路名、府名;在不同的年代,地域範圍時有伸縮。明清時期潮州十縣的建置大體上已形成,1871年廣州成立「潮州八邑會館」,1921年香港潮州商會成立之初名「旅港潮州八邑商會」,八邑是指潮安、潮陽、揭陽、饒平、澄海、普寧、惠來、豐順八縣,當時大埔、南澳兩縣並沒有包括在內。現時的「潮州」是市名,與揭陽、汕頭並稱「潮汕三市」。傳統以來所指的「潮州」,已漸改稱為「潮汕地區」了;「潮州學」也好,「潮學」也好,用現時通行的說法,就是「潮汕研究」。或者不妨認為,「潮學」是在「潮汕研究」的領域內,更上一層樓的學術精華,是潮汕研究的核心組成部分。
將潮汕研究發揚光大
「潮汕」一詞是因着汕頭興起而出現的詞匯,古潮州府與近代汕頭市並稱,反映了這個地區的特色之一,就是古老文化與現代文化的結合;潮汕文化另一顯著的特色,就是海洋文化與大陸文化的結合。論者指出,潮汕文化是「中華文化中具有鮮明特色的地域文化,也是嶺南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註8)根據文化學的分類,亦不應該把潮人所創造的文化看成是單純的地域性文化,可以不囿於地域之限,而把散居在海內外的上千萬潮人放在研究的視野之內。(註9)
饒宗頤教授亦注意到潮商和海外潮人研究的重要性,強調要有跨國的視野,把潮學研究和潮人的海外拓殖史與中外經濟史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唯有這樣才能夠對潮汕的人文現象有更深入而切實的理解。總括來說,饒教授的潮學領域包括方志學編纂和研究、歷史地理研究、考古研究、民族和族群研究、文化思想史研究、南明史研究、海外交通史研究、中外關係史研究等多個學術範疇。
饒宗頤教授的潮學研究歷程,始自1930年代中為完成父親饒鍔遺稿而編纂的《潮州藝文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繼《潮州志》(潮州:潮州市地方志辦公室,2005年)之後,饒宗頤總纂、潮州海外聯誼會整理的《潮州志補編》亦於2012年面世。這些都是研究潮州歷史文化的重要文獻,為潮學奠下了堅實的根基。著作方面,黃挺編《饒宗頤潮汕地方史論集》(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1996年)集中收錄了饒教授在潮學方面的文章40篇。《饒宗頤二十世紀學術文集》(台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分為14卷,共20冊,其中第12、13冊為「潮學」卷,收錄饒教授的著作六種:《廣濟橋志》、《潮州沿革志》、《潮州藝文志》、《潮汕地方史論集》、《薛中離年譜》和《郭之奇年譜》。這些不但是潮學研究方面的珍貴文獻,同時亦起了示例作用,在方法論和觀點、角度等方面,為研究中國眾多地方的歷史文化作了很好的提示。
其後出版的書刊,多少或有所補充,如黃挺、林楓林主編《從韓江走向世界:饒宗頤之旅》(香港:博士苑出版社,2005年)及鄭煒明、林愷欣編《饒宗頤教授著作目錄新編》(濟南:齊魯書社,2010年),最近創辦的《饒宗頤研究》第1輯、第2輯(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11─2012年)等亦可供參考。但說實在,時至今日,饒宗頤教授的潮學研究,能有較全面認識者已不多,繼其志者更少,這主要是在新式訓練下成長的學者疏離傳統學術使然。如果為年輕學子設立一個「饒宗頤潮學講習班」,大家認真研讀饒教授的著作,使青黃不接的情況有所改善,相信不僅潮汕研究得以發揚,藉此亦可一窺饒學的堂奧。
註1:周佳榮著《香港潮州商會九十年發展史》(香港:中華書局,2012年),頁206─207。
註2:〈饒宗頤教授在第三屆潮學國際研討會開幕式上的講話〉(代序),《第三屆潮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廣州:花城出版社,2000年),頁1。
註3:饒宗頤〈海外潮人與近代中國〉,《第六屆潮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澳門:澳門潮州同鄉會,2005年),頁6─8。
註4:黃挺〈潮學研究的內容與方法──讀《饒宗頤二十世紀學術文集》「潮學」卷〉,陳春聲、陳偉武主編《地域文化的構造與播遷:第八屆潮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頁7。
註5:〈饒宗頤〈潮州學在中國文化史上的重要性──何以要建立「潮州學」〉,鄭良樹主編《潮州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上冊(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1994年),頁10。
註6:〈香港潮州商會劉奇喆會長致辭〉,鄭良樹主編《潮州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上冊,頁4。
註7:〈香港中文大學副校長金耀基教授歡迎辭〉,鄭良樹主編《潮州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上冊,頁2。
註8:詹伯慧〈潮汕文化研究芻議〉,李志賢《海外潮人的移民經驗》(新加坡:新加坡潮汕八邑會館、八方文化企業公司,2003年),頁3。
註9: 吳巧瑜著《民間商會社會治理功能的變遷研究──以香港潮州商會為例》(武漢:武漢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1年),頁61。
註10: 黃挺〈潮學研究的內容與方法──讀《饒宗頤二十世紀學術文集》「潮學」卷〉,陳春聲、陳偉武主編《地域文化的構造與播遷──第八屆潮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頁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