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前,因為工作關係要經常到中小學觀課。當時香港長期推動公共房屋政策有成,以及財政狀況大幅改善,已可為入住公屋人士定下人均最低居住面積,大約為每人100平方英尺。而個人從學校觀察反思,原來香港一般中小學課室的規劃,50多年都沒有改善,都以約800平方英尺標準,容納40名學生,人均面積只有20平方英尺,可以想像90年代學生在課堂學習的擠逼感。再加上很多小學還在推行活動教學(AA),中學開始在課室內設置「貯物櫃」,中小學課室都加設大大小小的圖書櫃;部分學校課室還添置有電腦及映像投射器材,都大大擠壓學習空間,可能成為「學習失效」其中一種客觀因素。當時曾經將這種實況問題向一位副教育署長當面反映,後來得到回覆是建築署從來都沒有收到要擴大中小學標準課室面積的要求,所以沿用舊圖則。就是後來的千禧校舍,雖然增添不少大面積的專用活動室,但「課室」仍舊是800方。這種被動性思考、官僚心態,正正是非教育專業所造成「規劃缺失」的一種例證。
配合學生需要和教育發展
90年代筆者在進修管理學,當時流行一種理論,倡導企業改善職員工作場所的環境設計,包括利用色彩配襯、溫度調節、空間設置、家具改變,以致增添優閒設備等手段,以期提升工作效率、促進創意表現、提高生產力等,是為優質工作生活Quality Working Life(QWL)。筆者1994年曾經借用這個理論,在報章教育專欄寫了一篇優質學習生活Quality Learning Life(QLL)評論,提出要關注原有學習空間的改善:例如首先要配合多元學習的發展需要、擴大標準課室面積、改善採光及空調設計、利用色彩優化學習情緒、增設學生學習過程的展示空間、加裝課室天花及牆面的懸掛設備等等,統整應用在學習效能提升的目的上。
我想,這個QLL的教育概念,自千禧課改以來倡導的多元綜合探究,再配合目前廣泛推動STEM+ 教育,以及應付未來人工智能的挑戰而要大力推動藝術教育(阿里巴巴馬雲的呼籲),重新思考學習空間優化這個課題,也很逼切。特別是現代藝術教育,大量融入科技元素和器材、鼓勵進行社區生活探究、推動個性化學習、重視口語和文字表達、強調跨學科統整等等,無論在標準課室,或是視藝、音樂、戲劇專用教室,原來的規劃和設計,已跟不上時代學習訴求,要進行不同程度的優化,所以筆者最近也以Education Redesign這個新概念,提供一點補充,希望學習空間的規劃,能配合學生需要和教育發展,得到合理和人性化照顧。
亞太創藝談之二
本系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