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兆申先生離開快一年了。這些日子,我時而想起我們談過的話題,包括李叔同的《憶兒時》。我們都以為這首歌描述的是兒時回憶,古先生還因此説起了自己的童年,也提起了自己的母親。
我們也就談了那麼一次。
現在再沒有機會了,我就查找了一些資料,想對此歌多些了解。細看之下,想不到我倆都弄錯了,這首歌並非李叔同的兒時回憶,而是借曲抒情,寄托自身的複雜心緒。這首歌在這位近代高僧的傳奇人生中,更具有承先啟後的意義。
《憶兒時》的歌詞是這樣的:
春去秋來 歲月如流 遊子傷漂泊
回憶兒時 家居嬉戲 光景宛如昨
茅屋三椽 老梅一樹 樹底迷藏捉
高枝啼鳥 小川游魚 曾把閒情托
兒時歡樂 斯樂不可作
歌詞中的村居生活是「茅屋」 、「梅樹」 、「高枝啼鳥」、「小川」 及「遊魚」,陶淵明式的農家生活,躍然紙上。但現實中李叔同來自大戶人家,父親李世珍是同治四年進士,任吏部主事,後在天津從事食鹽貿易和經營銀號,是天津的大家族。如此家庭背景,他的童年不可能在茅屋中度過。
另外,李叔同的童年也不快樂。他是家裏第三個孩子,母親王氏是側室,出身丫鬟,在李家長期受長房的打壓欺負。李叔同天資聰穎,頗得父親寵愛,後因父親離世戛然而止,那時他才5歲,如此也養成感傷和孤僻的氣質。在出家後,他曾有如此回憶,「七八歲時,即有無常苦空之感。」
那《憶兒時》描寫的是何場景呢?該歌曲創作於1914至1915年之間,當時李叔同在浙江師範任教。同校任教的夏丏尊在郊外租賃了幾間舊房子,取名「小梅花屋」,請陳師曾畫了一幅《小梅花屋圖》,李叔同等友人在上題詞。根據題詞内容及畫作細節,該圖與李叔同創作的《憶兒時》相當類似,故此歌曲中鄉村景致的靈感很可能來源於此。
既然如此,這首歌寄託着怎樣的思緒呢?「遊子」、「傷漂泊」、「斯樂不可作」,到底説明了什麼?為何又在其人生路上具有承先啟後之作用?
這與他對現實之幻滅密切相關。
政治現實和理想追求之幻滅
1915年是中國政治最為黑暗的一年。袁世凱竊取了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復辟帝制,並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二十一條」。舉國上下,面臨內懲國賊,外驅列強之危機局面,風雨飄搖,這令李叔同意識到現實政治的骯髒和不堪,深感失望。
在個人理想上,早期的李叔同頗有一番建功立業的志向,希望透過藝術教育來改變國人素質,社會也因人人完美而更加富足強盛。但政治黑暗和社會紛亂,以及藝術教育效用不彰,令他感到無比的痛苦和茫然。
可以説,1915年是李叔同精神上最為複雜及痛苦的階段。他希冀在童年心靈裡找到安寧,與現實抗衡,故此寫下《憶兒時》。那充滿童真的歌詞背後,蘊含著内心之掙扎與悲涼。而歌詞最後的「兒時歡樂,斯樂不可作」,抒發了李叔同對人生現實之幻滅的悲嘆。也就是如此心境,他開始覺悟到唯有信仰才能抒懷,更上一層樓」(豐子愷語)得到心靈的徹底解脫。
三年後,他在杭州虎跑寺落髮為僧,法名弘一。值得留意的是,他在出家後給予弟子劉質平的信中,提到出家緣由,内有一句「世味日淡」,由此可知李叔同出家前的幻滅心境。
當然,他遁入空門,並非完全脫離現實,而是繼續從改變人性入手,選擇了律宗予以研究和修煉。因為他認為自律和克制的個人,才能度自己、度社會、度國家。他將完滿的人性追求放在了宗教修行中。
回顧古先生一生的經歷,與李叔同頗有相似,都是尋尋覓覓,跌宕起伏,卻不忘初心,從一而終。就如林年同先生所述,「在保釣運動中成長的一代,思想感情受到衝擊,鍛煉,也不能避免地受到挫折、損害……雖然有時也會信心十足的說,在沒有陽光的城市,我們都要像曇花,在最深沉的黑夜,綻開最燦爛的嫣紅。但更多的時候,是躑躅於風雨之中。」
古先生從《中國學生周報》、《盤古》、《文化焦點》、《漢聲》,然後再到《明報月刊》,既是崢嶸歲月,也有躑躅風雨,最後驀然回首,回歸傳統的崑曲世界,找到了真正的心靈歸宿。過程雖然轉折,但他是「思路曲折多變卻又從一而終」(黃維波語),始終將人類命運和文化傳承作為終極關懷。
順帶一提,古先生來自廣東高州的大戶人家,與母親關係親密。他小時候體弱多病,但聰慧敏感,透過一雙慧眼,看到了許多人世間的變化和滄桑。(見《祖父的大宅》)
説到驀然回首,古先生對於王國維的「人生境界三段論」之次序有自己的看法。他認為第一境界該是「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然後才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最後才是「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他的解釋是,首先要致力尋找到自己的志業所在,然後就是一往情深的努力及探究,最後才能踏上高樓,望盡人生和宇宙。我當時好奇問道,為何「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不是最初階段。他微笑回答,「沒有基礎和歷練,如何踏上高樓,又怎能望盡天涯路?」
我們只談了這麼多,後來我時而想深入追問,見面時又忘了此事。如今只能留給自己品味,體會箇中真意。
對於《憶兒時》,我們倆都誤解了。真正談及母愛的,該是《夢》,這是李叔同在母親去世後所作,歌詞中的「汩半生哀樂之長逝兮,感親之恩其永垂」,令人動容神傷。
古先生是真正的孝子,終身侍奉母親,且心懷敬意,令我想起《論語》中的「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每次談起母親,他的眼神是如此天真,洋溢着孺慕之情,更說能夠服侍母親是自己的福氣。
《夢》的歌詞很有味道,虛實相間,感情無比真摯。我且將之抄下,送給這位已在彼岸的忘年之交,也寄托我那難以名狀的心緒。
《夢》
詞:弘一大師 曲:Stephen C. Foster
哀遊子煢煢其無依兮,在天之涯。
惟長夜漫漫而獨寐兮,時恍惚以魂馳。
夢偃臥搖籃以啼笑兮,似嬰兒時。
母食我甘酪與粉餌兮,父衣我以彩衣。
月落烏啼,夢影依稀,往事知不知?
汩半生哀樂之長逝兮。感親之恩其永垂。
哀遊子愴愴而自憐兮,吊形影悲。
惟長夜漫漫而獨寐兮,時恍惚以魂馳。
夢獨自出門辭父母兮,歎生別離。
父語我眠食宜珍重兮,母語我以早歸。
月落烏啼,夢影依稀,往事知不知?
汩半生哀樂之長逝兮,感親之恩其永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