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說二十四:復卦
《象》曰:雷在地中,復。先王以至日閉關,商旅不行,后不省方。
復卦由坤卦和震卦組成,上「坤」下「震」,「坤」是地,「震」是雷,所以說是「地雷,復」。
「復」字的甲骨文寫作 ,由「夊」和 組成。 象半穴居的房子,上下兩側有台階供出入之用,「夊」象足趾,表示行動。因此這字會出往返出入的意思。後來這字楷書寫成「復」,加了「彳」,「彳」亦是表示行動的義符,因此這字形和初文的意思並無不同。簡體字寫成「复」,算是復古的寫法。「復」字的意思是回家,或歸來,或回歸,這是字源的意思,其他的意思都是後來的引申義。復卦的卦名,就是取這個意思。
「地」和「雷」為什會得到「回歸」的意思呢?先講「地」和「雷」。在卦象中,雷的位置,往往反映時令。如豫卦(第16卦)是「雷出地奮」,雷聲響了,萬物復甦,反映了春季;隨卦是「雷在澤中」(第17卦),雷不再響,想像中雷潛伏了在大澤中,反映秋季。到了這個復卦,雷不單潛伏在澤下,而且蟄伏在地中,「雷在地中」,反映的是嚴冬的日子,代表的就是冬季。
「回歸」就是「復」字的意思
在談噬嗑卦時提過,有些卦的象和卦名,不一定是由上下卦的意義合成,可能是六支爻一起構成一個象。當時提到的是頤卦和噬嗑卦,現在這個復卦也是可以這樣看的。復卦最下面是一支陽爻,上面是五支陰爻。我們可以不把卦象分成「地」和「雷」,而是六支爻作一個整體來看。假如陰代表黑暗,陽代表光明,這個卦象,不就是在一片漆黑的大地中,地平線上剛露出一線光明嗎?可以聯想起「旭日初升」的圖畫嗎?這就是黑暗已盡,光明來復。假如我們用地球自轉來看,這是白天的來復了。(六十四卦中另有一個晉卦表示日出的象。)用地球公轉來看,或說用一年來看,這復卦又代表什麼?地球的地軸偏斜66.5度,在公轉時,太陽光成90度直照地球的角度,最北不會超過北緯23.5 度,最南不會超過南緯23.5度,一到這個緯度,直照的太陽光線便會轉換方向,向北或向南移動了,因此這兩個緯度便分別叫做南回歸線和北回歸線。「回歸」,不就是「復」字的意思嗎?
中國的農曆,是陰陽合曆。以月亮盈虧一個循環為標準的部分稱為月,一年有十二個月,另加閏月。以太陽照射地球的位置為標準的,稱為節氣。一年分為24個節氣,冬至是其中之一。冬至是太陽直照南回歸線的一天,也就是一年之中日照最短的一天。過了這一天,白天便慢慢長了,至到夏至,太陽直照北回歸線,是一年中最長的一天,過了這一天,白天便慢慢短了,直到冬至的一天,便是一個循環,亦是一個太陽年。復卦就是指冬至的一天,這一天就是太陽直照轉向北的一天,在卦象上來看,就是一陽來復(最下的一支陽爻開始出現在全陰爻之下)。在北極圈內的地方,每年會經歷一段24小時沒有太陽的日子,稱為「極夜」。到了十二月二十二日後某一天,開始見到陽光了,挪威的年輕人愛在這天中爬上山頭,觀看極夜後的第一個日出。這一天也可以視為復卦的象。
解釋了冬至的成因,也就解釋了《大象傳》辭中的「至日」二字。看到了「一陽來復」,《大象傳》的作者有什麼提示呢?「先王以至日閉關,商旅不行,后不省方」。在冬至這天,君主會下令關閉關卡,使商人旅客在這天不出門,不遠行。統治者亦不視事。我們在冬至這天會「做節」,但沒有假期(要三天後才放聖誕假。要知每年冬至,一定是陽曆十二月二十二日,偶然會是十二月二十三日)。如果根據《大象傳》的說法,這天應該全國上下一起放假。
《大象傳》辭提示要順天時
「省方」一詞,很多注釋都說是「省視方國」,即巡視諸侯國。但《周易正義》卻很鄭重地說:「『后不省方』者,方,事也。后不省視其方事也。」孔穎達更補充解釋,說「『方事』者,恐方是四方境域,故以方為事也。言至日不但不可出行,亦不可省視事也。」(《周易正義‧孔疏》)他們不是不知道「方」可解「方國」,只不過強調「方」應解作「事」。這個解釋更加簡明。總之,就是全國所有人都要放假──不開關、不出門、不治事。
為什麼會這樣?我們現在爭取多一天法定假期,一定有人跳出來說:多一天假期,影響多少多少經濟效益等等。古人並沒有假期的觀念,為甚麼在「至日」要這樣做呢?是因為「一元復始」,大事慶祝嗎。(「一元復始」,本是說冬至,現在這詞多用在春節。)朱熹解釋了為甚麼要這樣做。他說:「安靜以養微陽也。」(《周易本義》)俞琰發揮這個意思,說:「震陽初復於坤地之下,其氣至微,唯安靜而後能長,是宜愛護以養之,未可勞動。」(《周易集說》)他們的意思是說,陽氣初來復,仍是非常稚嫩的,不可多操勞,以免陽氣受到傷害。但如果我們從真正的氣候來看,冬至這一天,雖然太陽已從南回歸線轉向北,真正的冬天,還是剛開始。現在很多地方以這一天為冬天正式開始的一天,要到三月二十二日(太陽直照赤道),才是春天的正式開始。梁朝宗懍的《荊楚歲時記》記載:「俗用冬至日數九九八十一日,為寒盡。」還有差不多三個月,寒冬才過完,這還是長江流域的氣候啦!在最寒冷的天時,諸事莫作,這可能是《大象傳》最真確的意思,這亦是「順天時」的一種哲理。
我在中國西北旅行的時候,學到一個詞語,叫做「貓冬」,大概是在冬天,天寒地凍,躲在家裏不出門之意。「貓」可能是粵語「踎」的一音之轉罷。躲在家裏不出門,固然是受到自然環境的制約,也何嘗不是「先王以至日閉關,商旅不行,后不省方。」的智慧。
這則《大象傳》辭,還有一個小地方需要一提。這則傳辭是「先王以至日閉關,商旅不行,后不省方」,既提「先王」,又提「后」,這是六十四卦唯一重複提及統治者的地方,易學家們不會放過解釋。綜合起來,他們把這兩者分為「先王」和「後王」,先王立法,後王繼承。俞琰說:「言『先王』而又言『后』,所以別於先王也。至日閉關,乃先王之遺法,至日不省方,後王遵先王之遺意也。」(俞琰《周易集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