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文毅與馬來亞國父東姑阿都拉曼(Tunku Abdul Rahman)的結識,以及參與了1957年8月31日馬來亞獨立慶典一事,如今已鮮為人知。台灣一些當時涉及台灣獨立運動相關者回憶錄的記載,往往將「馬來亞」與「馬來西亞」二者搞混(1),並且將1957年馬來亞聯合邦獨立與1963年馬來西亞聯邦之成立混為一談,造成時空錯亂、理解錯誤的問題(2)。
撰文:陳勇建
1952年在日本廣島舉辦的第一屆世界聯邦亞洲會議(World Federalist Conference)中,廖文毅作為台灣的代表,首次與馬來亞聯合邦方的代表東姑阿都拉曼見面,在出席會議期間,廖文毅與其有個即興約定,即日後誰先達成獨立,就要請對方參加獨立典禮。
其實早在獨立前的1955年7月,馬來亞聯合邦已舉行過第一次全國大選,以東姑阿都拉曼為首的巫統(UMNO),與陳禎祿領導的馬華公會(MCA)、善班丹領導的國大黨(MIC)組成政黨聯盟,在聯合邦立法議會中的52席中贏取51席,成為英屬馬來亞聯合邦的執政黨團,由東姑擔任聯合邦政府的首席部長(Chief Minister)。果真,在馬來亞聯合邦將於1957年8月31日迎來獨立之時,東姑阿都拉曼以馬來亞聯合邦首席部長之名,於同年8月2日回函給身在東京的「台灣共和國臨時政府總統——廖文毅先生」(Mr. Thomas W.I Liao, President of the Provisional Government of the Republic of Formosa),在信中說明會盡一切辦法協助其獲得入境簽證(3)。
廖文毅到訪引來密切關注
廖文毅到馬來亞聯合邦參與獨立慶典的消息,引來當地密切關注和疑惑,1957年8月31日當天的《南洋商報》標題便標示:「『台灣共和國首任大總統』廖文毅來馬參加獨立慶典」。由於馬來亞聯合邦並未邀請北京或台北任何陣營的政府代表,使得廖文毅以東姑阿都拉曼「政治上的好朋友」這個身份受邀出席,格外引人矚目。在該報記者於吉隆坡機場的採訪中,廖文毅解釋其持有的是一本菲律賓護照,從菲國駐港總領事館領事獲得(4),並且聲稱會以此護照遊遍各國和聯合國總部,爭取宣揚台灣獨立(5)。有趣的是,當記者詢問廖文毅是否能說中國國語,其答謂不懂;而當以閩南語發問時,廖氏欣然答覆之餘,還頻呼「兄弟!兄弟!」(6)。
廖文毅攜帶而來的有關呼籲馬來亞人民支持台獨運動的宣傳紙,雖在機場被扣下,但其贈予東姑的珍貴禮物——台灣竹製帆船,卻顯示了台灣人的誠意(7)。經過《南洋商報》記者對新聞部和外交部徵詢,皆核實廖文毅並非官方邀請者;再轉而向東姑的私人秘書調查,也證實東姑本人並無發出私人邀請(8)。
隨後,東姑阿都拉曼在馬來亞獨立後首次訪問新加坡的採訪中提到,他與廖氏1952年在廣島的一場會議中結下友誼;只是東姑矢口否認曾發出官方邀請予廖文毅(9),且認為廖氏的來訪「使我不勝尷尬之至」(10),但原則上「不能阻止任何人來馬參觀獨立慶典」。東姑的解釋為,廖文毅曾來函是否可以友人身份前來參觀慶典,「余告謂無拘,卻不料渠抵馬後即自命為台灣共和國之正式代表」(11)。
至於東姑阿都拉曼致「台灣共和國臨時政府總統」的回函是否能充作「邀請柬」,相信不算太重要。由此推測,東姑可能協助這位友人入境馬來亞聯合邦,並且順利參加了獨立慶典。東姑之所以否認發出請柬,唯可能深怕國際冷戰局勢之困擾,而不便有所表態。否則,東姑豈會不知道甚至不料到廖氏乃是「台灣共和國總統」?
廖氏回東京後 竟避而不談?
至於台灣方面的文獻所提到的,廖文毅擔任國賓、獲授予勛章覲見國王、「只有一個國家承認台灣共和國」等說法(12),是否真有此事,由於對應史料之匱乏,則不得而知。調查局很重視廖文毅應邀赴吉隆坡一事,深怕廖氏藉參加獨立慶典之時,聯絡各國政要和各殖民地的獨立運動領袖,以擴大其聲勢,招來國際力量的介入。可是,當廖文毅返回東京後,對大馬之行竟無一詞向其黨、議會以至政府報告,此行就像他本人的私人旅行,因此令人感到費解(13),更使得廖文毅出席馬來亞獨立慶典的這趟旅途,充斥着各種不解之疑惑。
根據一些訪談與檔案記載,東姑阿都拉曼接下來仍向廖文毅伸出援手,如1957年廖氏希望出席開羅所舉行的亞非人民團結會議(Afro-Asian People’s Solidarity Conference,又稱「開羅會議」),東姑遊說並轉交觀察員身份之邀請函予廖氏,但礙於經費問題之故,廖氏無緣親自出席(14),改派外務省長簡文介出席。此外,1960年在東姑的推薦下,廖文毅得以前往聯合國演講(15),唯1962年2月6日廖氏抵達紐約機場時,由於沒有入境簽證而遭移民局官員阻擋,被禁止進入紐約市區,在8日只能黯然返回日本(16)。
餘論——「台灣共和國獨立政府」的式微
由於「台灣共和國獨立政府」在國際上的種種限制,非但於外交上一籌莫展,組織上也遭到國民黨政權調查局滲透分化與策反,以日本作為策源地的海外台獨運動,也面臨各種危機與分崩離析。長期在日本推展台獨運動的另一主要領袖許世楷認為,廖文毅出身大地主,是相當自我中心的人物,其活動因不能吸收戰後受大學教育的新生代而開始衰微(17)。1960年代,以學者王育德為首、旅日台灣留學生為基礎的「台灣青年社」,因多次臨時政府的會談上對廖文毅陣營大感失望,從原本欲彌補其缺失,最後卻分道揚鑣收場(18)。
再者,「台灣共和國臨時政府」內部大地震,面臨四分五裂之局面。1960年1月2日,為擴大各界支持,廖文毅於「台灣民主獨立黨」外另組「台灣獨立統一戰線」,但卻只是黨(台灣民主獨立黨)、政(台灣共和國臨時政府)、議會(台灣共和國臨時國民議會)「三位一體」外的附屬組織,最高委員會員除了廖文毅和王育德,其餘皆為「議員」。1961年2月28日,張春興等人脫離「台灣民主獨立黨」,於大阪自主成立「台灣自由獨立黨」,擁有本身的組織和幹部,亦仍保住國民議會內席位與政務委員職。根據左派台獨運動領袖史明闡述,當時的「台灣國臨時政府分裂成五個黨,許多人爭着要當總統、副總統」(19)。
1962年後,「台灣共和國臨時政府」核心領導決裂,廖文毅陣營吸收黨員的能力已大不如前。因在國際上的失利而大受打擊,政治上失志、失勢,國民黨政府在台灣沒收其家族財產,在台的家族成員又遭遇生命威脅等,廖文毅1965年5月14日放棄台獨運動決然返台「輸誠」。「台灣共和國臨時政府」雖然繼續存在,並由郭泰成接任總統,但1976年郭泰成病故,副總統林台元接手至翌年亦告逝世,後繼無人而宣告結束。實質上,普遍認為臨時政府的招牌早已在1965年告終(20)。
東姑對台灣問題的立場
廖文毅赴約出席馬來亞聯合邦獨立慶典一事,使這位「台灣共和國臨時政府大總統」名聲大噪之餘,也為臨時政府的聲勢推向頂峰,亦是台獨運動在海外密切受到關注和備受矚目的特殊例子。值得一提的是,廖氏與東姑阿都拉曼的相識與互助也並非空穴來風,從東姑的觀點上亦可看出其對台灣問題之立場。
1960年10月22日,東姑在官訪加拿大首都渥大華時,針對台灣問題,向聯合國提出同時承認中國與台灣為成員國的建議。東姑指出:「例如經常一貫性地批評殖民主義如印度,繼續認為台灣(Formosa),那個具有多數台灣人(Formosans)而非中國人的土地,為中國的一部分」。東姑以獨立國家首相的觀點,甚至認為,「對於世界組織而言,其最重要的角色是——反對殖民主義與維護和平為其主要目的」(21)。因此,他指出,倘若聯合國承認台灣的獨立,將移除蔣介石所領導的國民黨政府,也將使聯合國必須承認控制着大陸的中共,「但反對革命的可能性卻是如此遙遠,不能接受(中國)革命就如同不能接受現實」般的道理。
東姑阿都拉曼批判「把國民黨政府作為代表中國發言之考量,無異於在做夢(dream world),更可疑的是它何以為台灣發言?他們為的只是自己」,「所以唯一的解決辦法是承認台灣為獨立國家,而非中國人的殖民地」(22)。其實在1950年時,因前殖民主英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權,終止與中華民國的外交關係,馬來亞受到影響亦戛然而止。直到1964年11月在馬來西亞聯邦組成後,方確立中華民國為邦交國且於大馬首都設立了駐吉隆坡領事館,眾寡懸殊的廖文毅在這微妙的階段遇上東姑阿都拉曼,可以說是值得慶幸的事。
「台灣共和國臨時政府」與東南亞軼事(下)
作者簡介
陳勇健,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士、私立東海大學歷史所碩士生。1987年生,馬來西亞華裔第四代,祖籍福建漳州府海澄縣。曾任政治工作者,致力於政治與國際評論,目前為自由撰稿人。雜家,主要興趣與領域包括:外國文學、政黨政治、國際關係、政治思想史、亞文化等;同時也寫詩、雜文,臉書發牢騷。
附註:
- 1957年8月31日為馬來亞聯合邦宣布從英殖民政府獨立之日。馬來西亞則成立於1963年9月16日,由馬來亞與新加坡,以及北婆羅洲的砂拉越和英屬北婆羅洲(今沙巴州)所組成新的聯邦國家。新加坡在1965年8月9日退出聯邦,獨立建國。
- 曾任調查局第一副處長的李世傑所著《台灣共和國臨時政府大統領廖文毅投降始末》(台北:自由時代出版社,1988年);《台灣獨立運動的先聲-台灣共和國》(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出版,2000年)中的黃紀男訪問記錄,和《海外台獨運動相關人士口述史-續編》(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12年)中羅福全的訪問記錄等,都誤將「馬來亞」與「馬來西亞」混淆,以致這段時期的年份幾近顛倒錯亂。
- 信函樣本參見張炎憲,胡慧玲,曾秋美採訪記錄,《台灣獨立運動的先聲-台灣共和國》,(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出版,2000年),頁6。
- 1949年6月21日,廖文毅向菲律賓駐港領事館申請並獲得係台灣人之代替護照一紙。參見陳慶立,《廖文毅的理想國》,(台北:玉山社,2014年),頁97。
- 《南洋商報》,1957年8月31日,第5版。
- 同上。
- 《南洋商報》,1957年8月31日,第5版、1957年9月1日,第12版。
- 《南洋商報》,1957年9月1日,第12版。
- Berita Harian, 11hb September 1957, ms 5.
- 《南洋商報》,1957年9月11日,第5版。
- 同上。
- 參見丘顯忠,〈黃介一訪問記錄〉(未刊稿),神戶,2002年6月20日。轉引自陳慶立,《廖文毅的理想國》,(台北:玉山社,2014年),頁98-99。
- 參見李世傑,《台灣共和國臨時政府大統領廖文毅投降始末》,(台北:自由時代出版社,1988年),頁125-127。
- 檔案管理局,檔號:0050/006.3/014,案名:台灣獨立運動(十三),頁217-218。轉引自陳慶立,《廖文毅的理想國》,(台北:玉山社,2014年),頁99。
- 羅福全先生採訪記錄,收錄於《海外台獨運動相關人士口述史-續編》(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12年),頁241。
- 參見陳慶立,《廖文毅的理想國》,(台北:玉山社,2014年),頁181。
- 參見許世楷,《台灣獨立黨回歸祖國》,(台北:前衛出版社,1993年),頁12-13。
- 參見陳慶立,《廖文毅的理想國》,(台北:玉山社,2014年),頁215-216。
- 史明先生訪問記錄,收錄於《海外台獨運動相關人士口述史-續編》(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12年),頁31。
- 黃昭堂,《台灣那想那利斯文》,(台北:前衛出版社,1998年),頁85。
- Ottawa Citizen, 22th October 1960, Pg.6.
- 同上。
註:為統一格式,編輯已將文中「臺灣」轉為「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