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1月中美兩國領導人習近平與拜登舉行正式會談,歷時逾4個小時。傳媒報道雙方達成20多項共識,然而在重大問題上分歧仍多,特別是在台海、南海及科技制裁等範疇。中外評論者對未來中美關係亦不感樂觀。果然,「德國之聲中文網」去年12月9日報道,美國國安顧問蘇利文與韓日官員會談表示,美國及其亞洲盟友將「挺身而出」維護台海穩定,並強調台海及南海為國際水域。此番講話自然激怒北京。
去年起中國外交趨溫和
細看這次中美會談的背景,中方自去年3月人大會議後,外交趨向溫和,進入下半年更展現全方位緩和態勢,「去戰狼化」。去年開始,歐亞各國領袖紛紛與中國領導人會談:1月是菲律賓總統小馬可斯,3月是西班牙首相桑切斯;該月舉行博鰲亞洲論壇期間,訪華的還有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及馬來西亞首相安華;6月起美國國務卿布林肯等美方官員接連訪華。
中美領導人的三藩市會談,是這一系列訪問的最高潮。雙方關係緩和的最根本原因,在於中國本身的經濟困境及外交失衡,此點眾所周知。從此一觀點看,中國有所求於美國者,多於美國所要求中國者。會談令中美關係止跌回升,亦是觀察者共識。
該次會談大部分內容都是戰略立場的重新表述。具體成果之一是恢復兩軍高層溝通、中美國防部工作會晤。美方得到最大的回報,也許就是聽見習近平表示否認有在2027或2035年的攻台計劃。同樣地,中方還要求美方推動對台灣的「和平統一」及停止向台售武。解放軍攻台之傳聞,於2022年8月美國時任眾議院院長佩洛西訪台,北京「軍事封鎖」台灣舉行演習時臻於頂峰。
過往幾年,有謂北京會在2021年中共建黨100周年攻台,有謂在2023年可能攻台;後來習近平提出「建軍100年奮鬥目標」,又有人謂2027年為攻台之年。「2035年武統」之說雖遭習近平否定,唯不表示北京不做武統的準備。况且2035年距今尚遠,政治上一日都嫌長,武統是個政治決定,到時如何要看中美實力對比。
過去北京曾出了3份台灣問題白皮書,表明除了台灣宣布「獨立」及內部動亂,無限期拖延和平統一也可以是武統的原因。我早於2018年便預測,北京武統台灣的時間約在2035年左右(見2018年3月20日《南華早報》文章”When will Beijing’s patience with Taiwan run out?”)。我的論述根據是:(1)中國修憲刪去國家主席連任限制;(2)習近平在第一個任期內提出偉大復興中國夢;(3)中國軍事急速現代化步伐等因素。
時至當下,中共二十大報告提出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要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統一台灣既然是中國核心利益重中之重、第一條紅線,沒有理由中國的版圖會缺少台灣。鑑於北京對統一問題的焦急,我現在更相信2035年左右武統的可能。習近平在習拜會上說「沒有這個計劃」,這只能說現在沒有這個計劃,不表示將來沒有。沒有武統作為遠程目標,解放軍不可能有這樣的快速發展。
北京紅線清晰 華府策略難測
中國的紅線清晰。現今拜登政府是怎樣看中國呢?在台灣問題上,美國提出的是「一個中國政策」,以別於中方的「一個中國原則」。自中美建交後的40多年,這個政策沒有改變,其主軸中心思想是「反對大陸武統,反對台灣獨立;不反對和平統一,若不能和統,就維持現狀」。隨着中國大陸軍隊擴展,美國對台支援力量也加強。於2022年8月台海危機之後,拜登曾說會「派兵協防台灣」,但後來華府官員又撤回。在會否武力維護目前台灣地位的問題上,華府處「戰略模糊」狀態,此實是其策略依賴於北京及「台獨」力量的互動態勢而定。
美國國安顧問蘇利文在去年底《外交事務》發表了總結美國外交政策的文章(”The Sources of American Power: A Foreign Policy for a Changed World”)。他首先認定大國競爭(great power competition)是國際政治的現實。這個競爭涉及政治、意識形態、科技、金融等各方面。不過他亦認為各國互相依賴,脫鈎並不現實,所以目前的競爭是「互為依賴下的競爭」。自2022年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以來,國際競爭更趨劇烈。
美國對華5點承諾包括不尋求新冷戰、不尋求改變中國體制、不尋求強化同盟關係反對中國、不支持台獨,及無意與中國衝突。這些是宏觀戰略層面的承諾,在具體策略上卻難測,令承諾「空泛化」,例如在新冷戰論點上,不斷強調大國競爭事實上已形成一場新冷戰。
蘇利文在該文章中強調,當今美國正面對第三次巨大戰略挑戰或改變:第一次是二戰後至1990年代初,其間美國成功維護了民主陣營,擊潰蘇聯共產主義;第二次是美國成為「單極霸權」,市場世界化,前所未有地推進了全球生產力,鞏固了自由主義世界秩序;第三次巨變是面臨「共產中國」崛起,美方視中方為唯一有能力挑戰現存「以規範為本的世界秩序」之競爭者。
南海將成為爭持焦點
美國的戰略目標已定,但具體策略因時、因地制宜,例如選擇性地制裁中國巨企及個人,挑戰中國的人權紀錄,加強與北約的關係,增加在菲律賓的海軍基地,外交官員重駐南太平洋島國,構築英美澳聯盟共建核潛艇以抗華,與越南建立全面戰略伙伴關係等。蘇利文強調,美國會以「實力地位」(situations of strength)應付中國的挑戰。
中美立場不變,目前只是達到一個「暫時均衡」。在2024年美國及台灣大選前,相信台海不會出現重大事故。按當前的發展來看,南海將成為各方爭持的焦點。
原刊於《明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