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見名家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灼見名家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灼見名家
首頁 政局 「防微杜漸」 政治禍根

「防微杜漸」 政治禍根

空喊「國民教育」,寄望予省事的簡單措施,正面來說是揠苗助長,反面來說是弄巧反拙。

程介明 作者: 程介明
2017-06-19
教育論壇

標籤: 基本法學苑本土派林鄭月娥梁振英港獨防微杜漸
現任特首梁振英公開表示,要防止漸入式的港獨,還以台灣為例,因此要防微杜漸。(亞新社)
現任特首梁振英公開表示,要防止漸入式的港獨,還以台灣為例,因此要防微杜漸。(亞新社)
0
SHARES
652
VIEWS
Share on FacebookShare on Twitter

本欄是教育評論,很想在太平盛世之中談論教育,雖則即使是太平盛世,教育還是有許多問題須重新思考的。現在是「盛世」可存,太平難求,候任特首林鄭月娥提出:認為港獨是思潮,是過甚其詞。當時聽了,舒了一口大氣,覺得這是香港政局的轉機,認清了問題,看準了問題。

馬上,現任特首梁振英急不及待地公開表示,要防止漸入式的港獨,還以台灣為例,因此要防微杜漸。好一個「防微杜漸」論,可以說是梁振英治港政治立場的最佳宣示,這對於如何看年輕人、如何看教育,關係重大;梁振英的宣示,也是對下任特首的否定;對於今後北京中央政府如何看香港的年輕人、如何看香港的教育,關係重大。

本土意識 全球趨勢

筆者於5年前本屆特首選舉的時候,在競選場合對當時的候選人只問一個問題:「請說說你假如當選特首的話,你與北京中央政府的關係,如何定位?」當時每一位候選人都是顧左右而言他;筆者甚至追問:「即使做不到,也起碼有個說法。」可是沒有人敢答。當時就想,說都說不出來,如何當特首?跟着下來的5年,香港社會大變,當然有許多客觀因素, 但是特首如何看待、如何處理、在京港之間如何定位、向北京傳遞什麼訊息、又如何向港人傳遞北京的訊息……都是關鍵。

在內地不斷聽到有人說,香港人要搞港獨,在他們印象中,覺得全香港流行的思潮就是港獨;2014年佔中出現以後,更加認為如此。媒體也不斷出現各式各樣的本土派別和言論,港人要搞港獨的結論,來到內地就更加流行。由於這些派別和言論,代表人物大多數是年輕人,而佔中甚至有中學生參加,於是香港教育便成了「重災區」,於是要緊急研究如何在《基本法》、國民身份、中國歷史等等方面惡補。這裏想提出幾點看法,供即將上任的政府參考。

一、本土意識的上升是一個全球趨勢,可以說是全球化的逆動。籠統來說,全球化帶來經濟、社會、人口、科技等等方面的巨大變化,大家一直以正面的、興奮的心態面對。不過,最近10年左右,人們逐漸感到全球化帶來的負面影響,尤其是一些發展中的國家、小地區、小群體、小族裔,都很容易有希望擺脫大國、大地區、主流群體、主流族裔影響的傾向。一方面,這是普遍現象,不必大驚小怪;另一方面,也不必因為「政治不正確」而緊張起來。這種現象的出現,需有長時間的演化,才會有自然的出路。

二、本土意識,不等於港獨。港獨的定義,是要香港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這一點,彷彿不必外人指點,這些派別自己也非常着意要劃清界限;港獨、本土、公民抗命、爭取民主、激進民主等等,都是很不同的意識形態。這是香港的特點,任何一件事,10個人可以有10種看法。

國民身份 假以時日

假如相信「資訊決定意識」,這也是香港資本主義自由市場經濟的必然結果。即使提出港獨的團體,對於港獨也有不同的闡釋。在學生來說,更加不可能要他們準確地界定什麼是港獨;也不可以用「國家」的概念框架來理解港獨。

不過,假如我們把這些意識形態的派別通通歸類為港獨,或者認為是港獨的變種、港獨的偽裝,又或者認為「漸進地」遲早都會變成港獨,那麼,就會覺得到處都是港獨,於是認為要防微杜漸、防患於未然,於是便會採取敵對態度,於是所有的上述派別都會感到受壓,被迫形成同一陣線;於是惡性循環,結果就會覺得港獨在香港是一種洶湧的思潮,須嚴陣以待。

香港回歸交接儀式(亞新社)

三、1997以前,香港是一個殖民地,港英政府曾經有過非常認真、深刻而細緻的政策,維持政府的統治權威,但是沒有把香港人都變成英國人。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殖民政策的變遷也似乎放輕了表面的風光,而着重民意的建設(筆者的博士論文就是研究港英政府的認受性〔legitimacy〕建設)。不要說筆者拿着的是沒有國籍的「身份證明書」(CI, Certificate of Identity),就算是拿着香港英國護照的香港人,也甚少認為自己是英國人。可以說,回歸以前的香港, 香港人是沒有國民身份的;不單如此,也是沒有「國民身份」這個概念的。

從「沒有國民身份」到「認同一個國民身份」,需要一個過程。這個過程不是從「英國國民」轉為「中國國民」,也不是從「香港」身份轉為「中國」身份,而是從「沒有國民身份」轉為「中國國民身份」。這個過程很容易為人忽略;人們往往以為,以前是殖民地子民,現在是中國人了,那是順理成章的。

不過,以前香港人從來不會過問自己的國民身份,現在卻要有一個國民身份的問題,這是香港人需要時間適應的。年輕人尤其如此,不像我們這一代,受過不少「沒有國民身份」之苦,他們會覺得,對於他們來說,「國民身份」是一個「莫須有」的話題;這種思想也可以演化為「為什麼要強迫我要有一個國民身份」。

這種思想,也很容易被誤會成「不承認自己是中國人」,再政治推理下去,就會變成港獨思想的證據。

這對於教育是一個嚴重的考驗。一個年輕人的國民身份是如何養成的?這是怎樣的一個過程?這個過程,是在怎樣的環境和條件下才會發生的?這個「學習過程」是怎樣的?這個過程中,教育起了怎樣的作用?怎樣的元素會正面協助學生逐漸形成國民身份的?又有哪些元素會反而不利學生形成國民身份?若連這些都不研究,只空喊「國民教育」,寄望予省事的簡單措施,正面來說是揠苗助長,反面來說是弄巧反拙。從教育而言,本來是隨着香港的形勢發展而自然而然地發生的,卻反而變成了一個很大的「結」。

「為什麼要強迫我要有一個國民身份」,這種思想很容易被誤會成「不承認自己是中國人」,再政治推理下去,就會變成港獨思想的證據。(亞新社)

鬥爭弦緊 敵人處處

四、香港有關港獨的言論,從來就有,不過只是胡亂的議論,沒有多少人有興趣討論,那是梁振英在《施政報告》裏面點名批評《學苑》一篇文章,才把港獨提高到政策層面。這實際上是為港獨開闢了戰場,也為港獨提供了平台。在當時極為少數的港獨言論,忽然成了天之驕子。讀者也許都聽說過,2015年的《施政報告》令《學苑》需要數倍加印,假如我是港獨支持者,我會非常感謝特首看得起,煞有介事地把我當成擂台對手,是我最好的宣傳力量。

之後的發展,就很難再弄清是誰的責任,反正港獨的雪球在政壇上、在媒體上愈滾愈大。在香港、在中國內地吃政治飯的,一接觸到港獨這樣的話題,當然是興奮萬分,因為有了鬥爭對象,就有很多事情可以做;而且也不怕把這個「對手」放大,以維持鬥爭的動量。如此,則梁振英的「防微杜漸」說法便正中下懷;如此,就可以把鬥爭的「弦」一直繃得緊緊的。

這種政治心態已經與香港大多數市民的心理狀態距離得愈來愈遠了,結果,特首心裏的一套、他在香港的政治政策、他轉達給北京中央政府的,就必然是要把政治鬥爭的弦拉得更緊。不然,若不是防微杜漸,港獨的思潮就會逐漸擴大,變成台獨的局面,於是草木皆兵,到處港獨。

我們這個年紀,也許還有不少人記得毛澤東語錄的第一條:「誰是我們的朋友?誰是我們的敵人?……」對於特首來說,香港是一個充滿敵人的社會嗎?

原刊於《信報》,獲作者授權發表。

更多精采文章

  • 望「港獨」隨梁特而去 港制不保如何愛國望「港獨」隨梁特而去 港制不保如何愛國
  • 褚簡寧、陶傑:改變的不是香港,改變的是中央褚簡寧、陶傑:改變的不是香港,改變的是中央
  • 行政長官參選人曾俊華(樹仁大學圖片)曾俊華:一個人的性格形象非一朝一夕可建立
  • 港獨能夠與台獨比較嗎?港獨能夠與台獨比較嗎?
  • 要完善任免行政長官的制度和機制要完善任免行政長官的制度和機制

0

程介明

香港大學榮休教授,教育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歷任教育學院講座教授、教育學院院長、副校長、校長資深顧問;並曾任學生宿舍舍監18年。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華東師範大學、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國家教育行政學院等客座教授;1996至2006年哈佛大學教育研究院任訪問教授。曾任中學教師、校長;1987年獲倫敦大學教育研究院哲學博士,專攻教育規劃與教育政策。歷年學術著作近千,另有數百在各類國際學術與政策場合的主旨報告。在香港《信報》、《上海教育》與西班牙Escuela撰寫教育評論專欄。
View all posts
標籤: 基本法學苑本土派林鄭月娥梁振英港獨防微杜漸
申請成為灼見名家基本會員,免費收取電子報
同意灼見名家會員服務條款及細則
Please login to join discussion

編輯精選

8月2日晚,佩洛西抵達台北松山機場。(佩洛西Facebook圖片)
今天與時光隧道

圍而不戰困台島 懲罰佩洛西訪台

作者: 丁望
2022-08-12
白皮書指出,「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是解決台灣問題的基本方針。(Shutterstock)
國際觀

國台辦發表台灣問題白皮書   重申一國兩制 和平統一仍是首選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2-08-11
陳家亮教授(左)與中大醫科六年級生沈思彤(右)、 鄧童(中)一同分享新作。
2022書展檢閱

中大醫學院院長陳家亮:感謝失敗經驗,讓我擁有成功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2-08-11
8月4日起,解放軍東部戰區在台灣島周邊海空域進行重要軍事演訓行動。(亞新社)
大中華視野

佩洛西訪問台灣後,兩岸關係的風險評估

作者: 盧兆興
2022-08-10
政府公布最新「3+4」的檢疫安排。(李家超Facebook圖片)
灼見報道

周五起實施「3+4」檢疫安排 李家超:精準抗疫不躺平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2-08-08

影片

  • 雷鼎鳴:美國如何塑造中國是挑釁者角色?佩洛西訪台中了疑兵之計?解放軍可隨時封鎖台灣
  • 霍詠強:中國軍演五大軍種亮劍如何震驚世界?中美軍事信任機制遭破壞將有什麼後果?
  • 許永權X李偉民:香港有多少洗黑錢的方法?風險無處不在 小市民如何自保?
  • 曾鈺成:講科學、講規劃,郊野公園界線怎麼不能重劃?
  • 嶺南中醫世家羅頌慧博士:傳統名藥六味地黃丸怎樣改善腎虛、失眠、眼疾、糖尿病?
  • 雷鼎鳴:外匯基金為什麼虧損嚴重?大量儲備如何改善居住環境 藏富於民?
  • 曾鈺成:粉嶺高球場部分土地發展 政府已宣布決定 反對者未罷休 計劃仍有變數?
  • 黃錦輝教授:明知山有虎 為何偏向虎山行?佩洛西訪台有何盤算?
  • 霍詠強:佩洛西為何敢冒解放軍攔截風險訪台?美國軍方動作頻頻壓迫中國
  • 朱劍虹:種好蘭花的竅門 如何處理好通風、灑水、溫度及遮光?
Currently Playing

熱門文章

  • 「腹有詩書」準決賽及復活賽完成  啟基學校、英華小學、拔萃女小學及聖彼得小學晉級總決賽「腹有詩書」準決賽及復活賽完成 啟基學校、英華小學、拔萃女小學及聖彼得小學晉級總決賽 本社編輯部
  • 傷不了人反自傷傷不了人反自傷 劉銳紹
  • 內地印製新一代國民身份證:年輕人教育和文化的改進內地印製新一代國民身份證:年輕人教育和文化的改進 李偉民
  • 看內地經濟 不看美國加息看內地經濟 不看美國加息 陳景祥
  • 浮生若夢浮生若夢 常霖法師
  • 術數看佩洛西竄台後的變化術數看佩洛西竄台後的變化 文相濡
  • 嶺南中醫世家羅頌慧博士:傳統名藥六味地黃丸怎樣改善腎虛、失眠、眼疾、糖尿病?嶺南中醫世家羅頌慧博士:傳統名藥六味地黃丸怎樣改善腎虛、失眠、眼疾、糖尿病? 本社編輯部
  • 誰是佩洛西訪台的大輸家?誰是佩洛西訪台的大輸家? 馮應標
  • 盲扭精神盲扭精神 陳家偉
  • 歐洲制裁俄羅斯  輪輪皆漏氣歐洲制裁俄羅斯 輪輪皆漏氣 張建雄
  • 舞台禁忌舞台禁忌 蔣匡文
  • 除越過台島,中國導彈飛向有何特別?中國反制後,為何歐美反應較預期少?除越過台島,中國導彈飛向有何特別?中國反制後,為何歐美反應較預期少? 霍詠強
  • 由隋文帝平陳  看佩洛西竄台破局由隋文帝平陳 看佩洛西竄台破局 張建雄
  • 中大醫學院院長陳家亮:感謝失敗經驗,讓我擁有成功中大醫學院院長陳家亮:感謝失敗經驗,讓我擁有成功 本社編輯部
  • 米和米漿米和米漿 林綸詩
  • 因緣生:祭淨公導師因緣生:祭淨公導師 編輯精選
  • 大學三寶飯大學三寶飯 李志強
  • 問世間情是何物問世間情是何物 楊興安
  • 馮以浤的象棋人生馮以浤的象棋人生 張灼祥
  • 小畫家是這樣鍊成的──王翊瞳及她的畫作小畫家是這樣鍊成的──王翊瞳及她的畫作 嚴吳嬋霞

推薦作家

  • 盧兆興
  • 黃冬柏
  • 艾雲豪
  • 廖書蘭
  • 邵志堯
  • 孫明揚
  • 張灼祥
  • 陳妙霞
  • 張建雄
  • 梁賀琪
  • 鄧兆鴻
  • 胡孟青

承印人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聯絡我們

公司 :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總機 : +852 2818 3011
傳真 : +852 2818 3022
業務電話 :+852 2818 3638
電郵 : contact@master-insight.com

追蹤我們的社交平台

會員訂閱「灼見名家」電子報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orgotten Password?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All fields are required. Log In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

Log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