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懂得與人分享的人,才有機會獲得真正的快樂。其實禪修也是同樣道理,跟大眾一起共修,學習在人際關係上互相磨合,往往比一個人躲起來獨修效果更好。

芬蘭人最懂得面對不快樂,芬蘭精神「sisu」代表面對逆境的決心。然而,生活並非總是需要征服高峰,在掙扎中逐步前進,慢慢也能從寒流中找到暖流。

香港宜居性在動盪後回升,但幸福感仍待提升。本文探討香港的優勢(低犯罪率、高效服務)及不足(結構性缺陷、貧富差距),並寄望政府改革能真正改善民生,提升港人幸福感。

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培養心理韌性變得至關重要。

對於人類快感研究得最為深刻、拿捏的得心應手且付諸實踐的,並非那些有識之士,而是我們的商業機構和跨國公司。在資本企業的市場策略下,我們的社會老早就走向多巴胺的快樂模式,導致人們成為「娛樂至死」的生物。

一直以來,他的身份多樣,作家、學者、文藝導賞員……但近年來最為人熟知的還是他的主持人身份,在香港電台第一台的晨間節目《是日快樂》和深夜節目《哈林奭失眠》中擔當重任。一起聽聽他分享電台生活。

「努力是必須的,是一個基本。但千萬不要認為事情可以通過努力去解決,因為假如你努力了而事情沒有得到解決,你會責怪自己,或是找不到下次努力的動機。」

無知是快樂的,快樂是因為無知;童年瑣事,卻原來最值得懷念!

不難心不累,只要你放輕、放低、放遠、放大,地球總有一處沒有人喧擾的地方,那管是草地的小角落,等候你和它問好,互相呼吸一下……突然間,想起一首歌《當我八十歲》,想李樂詩姐姐唱……

謙虛謹慎是品格。 豁達大度,厚德可載物。

芒格的戲份雖少,但可能才是真正的主角。巴菲特在談到兩人打造的控股公司巴郡·哈薩威(Berkshire Hathaway)時曾說:「芒格是建築師,我只是承包商。」

教育前線的有心人,大家可能因着各種原因未必能投放太多時間陪伴同學,但不打緊,我們可在不同的崗位以不同的形式陪伴孩子,我們的一張卡、一句認同、一句鼓勵,都將會是他們的動力和和快樂的泉源。

華人武打巨星李連杰最近推出新書。近年他屢被傳謠已逝,引來熱切關注。讓我們跟隨靜思書軒營運長蔡青兒的文字,了解一下這20年來,李連杰怎樣皈依佛教,潛心修行,將自己的生命與佛法融合。

李連杰認為「面對任何困境如果你看它正面就是正面,看它負面就是負面,甲亢來吧那就治吧,治不好也很幸福那就是佛法提醒你要面對」,現在能很自在的感受所有的事情都能把每一個負面轉為正面「轉煩惱為菩提」。

快樂,是哲學的重要課題,強調思辨。在中學開設快樂學會,有助發展同學的自主思維能力。

快樂是什麼?快樂實難以下定義。請記住,別人認為的快樂,未必是你的快樂。

人工智能正急促發展,人類視人工智能為彰顯人類智慧成功的里程碑。在日常生活努力利用人工智能幫助人類工作,但卻不知不覺地取代着自己。筆者從大導演史提芬史匹堡的作品《人工智能》中探討人工智能與愛。

人之初,性本善。萬事難敵一個「真」字。當人心正直樸素時,所有事物都是平等、無界限。當人心中沒有貴賤尊卑時,一切都那麼自然愉悅。當人心能簡與素,就是最真實、最舒暢、最無障礙的人生。

學生不能單靠閱讀教科書認識社區生活,需要在教師帶領下游走自己的社區,見到本身就是自己鄰居的婆婆,見到社區設施不足,才能受到觸動,才能建立價值教育,培養同理心。

也許,芬蘭並不是最快樂的國家,而是面對不快樂時,最懂得”sisu”的國家。

君子泰而不驕。 有捨有得,為慾望做減法,為心靈做加法。

世界複雜,世事複雜,關鍵在於認識自己。

筆者祝願人人都能有一套適合自己個性和能力的「學習有方錦囊」,深信良好的學習意願有利高效的學習,有利活出有意義的人生。

在學校的生活,年輕人應該是「快樂,其實分分鐘把你等,只要你識得點去諗」。努力學習、恪守校規應難不到同學呢!

工作久了,一切都適應了,當教育的工作是穩定的時候,這又會否失去了動力?教育的初衷又是否能維繫得到呢?

你用什麼眼光看世界,你便擁有什麼世界。 你以什麼角度看人生,你就過什麼樣的生活。

生氣是用別人的過錯來懲罰自己。當事情出現錯誤,當下要做的不是生氣,而是把事情作補救,處理好就行。

以興奮的心情面對開學日,珍惜實體上課的日子,讓孩子享受及喜愛學習。

只要細心撿拾,定會找到每一行業獨有的意義及滿足感。嘗試每天用幾分鐘,細想好人好事,尋找生活上的小美好,培養正面思考的習慣,相信對個人身心、對培育下一代都有一定的裨益。

教育可令孩子儲蓄內省能力,以不變應萬變,找出自己的人生理想,為人生重新定位,陶鑄生命的意義。教育,始終充滿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