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 Jan 03 2025 23:59:59

Tag: 工業革命

2025年去全球化  AI大有用武之地
作者:黃錦輝2025-01-07
在複雜地緣政治因素之下,筆者認為2025年全球對人工智能的需求將更加殷切。同時,人工智能耗電量高不容忽視,瑞銀報告因此亦提出去碳化的重要性。
通縮是從舊動能過渡到新動能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陣痛
作者:關品方2024-09-27
香港特區政府目前面對的問題之一,是新舊動能之間未能順利過渡。陣痛過程既不可避免,那應如何熬過?
中國工業革命,為何這麼晚才出現?
作者:雷鼎鳴2024-09-19
筆者曾多次說過,生產力的進步,除了倚靠科學及知識的利用外,最重要的因素便是勞動力的分工是否細緻。分工愈細,勞動力愈能專注做事,也愈能找出更有效率的生產程序。
民營企業是中國產業發展的中堅力量
作者:鄭永年2024-08-28
如果不改變傳統「士農工商」式的制度安排,我們將面臨失去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機遇。政府需要為民企提供一個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解決民企在創新過程中遇到的資金、人才和技術等方面的難題。
旅遊之意義
作者:彭智華2024-07-31
旅遊已超越了個人消閒的用途,而是學習成長必不可少的學習形式,也是建立親子關係的重要渠道,更是未來事業發展的黃金機會。
美國自己產能衰退 竟指控中國產能「過剩」
作者:施永青2024-04-09
歐美國家在工業革命之後,亦一度出現過產能上的優勢,他們的出口何嘗不是對他國的製造業造成嚴重的傷害?歐美國家可嘗試過抑制過自己的產能?相反,他們是用炮艦去迫別國開放市場。別國想關閉自守也不允許。
砂、鹽、鐵、銅、鋰和石油有多大的戰略價值?
作者:編輯精選2023-12-25
它們本身並不特別值價。但它們是構築我們這個世界的基本組件。它們幫着帝國欣欣向榮,幫我們打造城市、拆毀城市。它們改變了氣候,或許有一天還能幫我們拯救氣候。這些原料是現代的無名英雄。
何謂進步?大多數人能夠受惠嗎?
作者:編輯精選2023-12-23
總有人告訴我們:當然,從不平等、污染到極端主義,世界上依舊存在各種問題,但這不過是為了迎接美好世界誕生前的陣痛期。科技發展的洪流是如此強大,就算想擋也擋不住,那又何必螳臂當車?
為何崇文尚武是民族復興必由之路
作者:關品方2023-05-05
在充分發揮中國優良的崇文傳統及祥和力量的同時,也要凝聚中華民族的綜合能力,維護國家主權統一,化解各種歷史問題,進行自我調節,建立論述話語權,把中國傳統的祟尚和平精神向全世界宣揚。
ChatGPT:AI發展的奇點與教育的拐點
作者:何劍輝2023-03-09
正所謂「天要下雨,娘要嫁人」,AI的發展趨勢已成,我們既然阻擋不了,就應該好好地學習及應用它,以便跟上世界發展的潮流,提升我們及整個社會的競爭力和生產力。
陳志武:今天的世界還是靠勤勞致富嗎?
看到過去200多年的變遷,我們會問:到底是什麼使人的生存能力、財富創造力發生了如此大的跳躍,實現了此前幾千年所沒能完成的事?又為什麼即使到今天還是有的國家富,有的國家窮?財富到底是怎麼回事?
張奕敏:發展綠色金融 開啟香港新篇章
作者:香港中國金融協會2022-09-09
要發展成為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國際綠色金融中心,香港需要與時俱進的制定綠色金融相關政策,建立與國際市場和內地市場融通的綠色金融標準體系,以及構建綠色金融人才培養和引進機制。
邵志堯:向死而生──由工業革命到碳中和
作者:大灣區碳中和協會2022-08-31
碳排放出現正增長,要追溯到1750年,英國人瓦特發明了第一台蒸汽機,催生了工業革命,實現從手工勞動向動力機器生產轉變的重大飛躍。而美國、中國為何相繼成為碳排放大國?
在後疫情時代實現經濟復甦
作者:謝祖墀2022-05-26
儘管有一些反對意見,我仍認為在後疫情時代,推動經濟快速復甦的正確原則是全球化(可能以稍微不同的形式)、多邊主義和全球貿易的增長。儘管當前的逆風可能會破壞這一願景,但人們仍然渴望擁抱全球化。
第三次世界大戰vs第四次工業革命
作者:何劍輝2022-05-19
事情總有正反兩面,人類的工業化也是。自工業革命以來,人類的財富和生活素質得以提升,但武器的發展也愈來愈精良,武器的款式也層出不窮,潛在損害大。作為世界領袖,應帶領人類作出一個最佳的未來發展選擇。
戰爭與疫情何以改變全球化格局?
作者:劉寧榮2022-04-25
兩大事件無疑正在改變我們生活的世界,那就是新冠疫情和俄烏戰爭。正在上海發生的「封城」在一些人看來,是壓垮過去幾十年全球化的最後一根稻草,而俄烏戰爭則在改變世界格局,「一球兩制」更加明顯。
從神聖到世俗,從遺忘到重生──中西樹木的命運和變遷
作者:施林海2022-04-14
17世紀是西方的分水嶺,理性拉開了人類的新序幕,笛卡兒高舉「我思故我在」的旗幟,將人類抬到至高無上的地位,為西方哲學從神學走向人學奠定了重要方向,這也使樹木出現了「從神聖到世俗」的巨大改變。
為第四次工業革命定義新的教育模式
作者:黃顯華2021-12-25
第四次工業革命推動教育4.0改革,世界經濟論壇提出16間學校例子,來鼓勵獨特的教學方法?為什麼這些課程是那麼獨特?它們如何賦能學生?如何衡量這些學校成功?一起來看看。
庚子與軍演
作者:蔣匡文2021-10-22
未來九運為離卦,管20年(2024-2043),離卦卦象之一為「革」,革可以是革新,但也可以是兵革,所以希望大家都只是互相常常軍演,應兆了古代兵起之象,而不是庚子之戰重演。
中國占星與三王星
作者:蔣匡文2021-07-23
中國占星中有很多沒有實物存在的虛星,這是古人在計算占星時補救占算結果的誤差。而今日這些新6星之發現,可能就是古代計算出現誤差的原因。
陶傑:自由市場的國情因素
作者:編輯精選2021-06-17
英國手上的歷史皇牌,就是亞當史密斯「國富論」創立的自由市場經濟。但同時英國劍橋的經濟學家凱恩斯也首倡行政計劃經濟。英國是一個「左右搏擊」的國家,自由與計劃並重,視乎形勢,可靈活交替運用。
被誤解的自動化焦慮
作者:編輯精選2020-12-26
不工作的世界即將來臨,現在的職業技能全都可能被機器取代,未來的職場面貌會變得如何?人類沒有了工作,還剩下什麼?
靈活性與應變能力在未來時代將比數碼能力更為重要
作者:編輯精選2020-06-24
為回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全球發起的「教育的未來」倡議,香港於2020年5月進行是次本地問卷調查。調查結果指出在受訪者心目中,構建和平、促進健康和福祉以及持續學習是2050年全球教育的三大目的。
英倫競賽:工業革命下新興產業的崛起
作者:艾雲豪2020-05-20
Netflix新劇The English Game成為餓波球迷之間的熱話。
工業革命與創新──以人為本
古語有云:「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自古而今,人類不斷追求創新,工業革命確實為人類帶來進步、挑戰和機遇,也標誌着科技文明的里程碑。
相差半度已有天淵之別
作者:謝家駒2020-02-08
2018年聯合國發表一份堪稱里程碑的報告顯示,在2030年之前全球暖化必須保持在1.5C(34.7F)以下。
陳志武:西方興起靠的是掠奪嗎?
如果西方的興起靠的是掠奪,為什麼成吉思汗的蒙古掠奪之後沒有留下任何東西?最早征服美洲大陸並掠奪了大量金銀的西班牙後來沒有成為西方長久強盛的國家呢?
工業4.0獨屬大灣區
作者:莊太量2019-07-26
現時大灣區所發明、製造及運送的產品更是多於全球其他類似地點。所以,工業4.0是獨屬大灣區的發展機遇。
貧與富的未來
作者:鄭永年2019-07-11
對大多數人來說,財富的來源不是通過政府稅收而得到的福利,而是通過就業而得到的收益。沒有就業等於沒有分享經濟發展成果的機會。當機器剝奪了就業機會的時候,富者愈富、貧者愈貧趨勢就變得不可遏制。
中國四個階段的工業革命
作者:雷鼎鳴2019-04-09
中國人學習之快部分已體現為創新之快,此等速度遠超美國的預期,有些科技外國並未擁有,中國自然不可能從外國抄襲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