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英豪博士1月1日起任香港浸會大學校董會暨諮議會主席。他表示將致力培育具家國情懷的學生,並利用「兩制」優勢吸引全球人才,積極探索「一校兩園」模式,同時善用校友資源回饋母校,慶祝浸大70周年校慶。

文人情懷是一個讀書人的風骨,書蘭治學嚴謹,分析理智客觀,作文卻主觀感性,行雲流水,充滿詩人特有的情與愛。

長年在香港、台灣生活的我回到神州大地,所看所聽所聞,內心的感受特別深刻;走在祖國大地上,無論走到哪裏,都是一卷卷中華民族的歷史,一幅幅優雅或壯麗的風景。

近日由中國博主拍攝的短劇《逃出大英博物館》火爆全網,講述了在大英博物館中的一盞中華纏枝紋薄胎玉壺,出逃尋鄉的故事。文物歸家的主題在中國觀眾中引發了極大共鳴。

中國人往外地謀生,不管是潦倒抑或風光,卻總懷抱家鄉宗族情、國家愛的心中永恆的懸念,家庭教育傳承,自會叩問:「祖先是從哪裏來,魂的最終歸宿又往哪裏去?」這就是落葉要歸根。

香港學校的評估發展,需要苟日新,若要真正實踐評估促進教學,而教學最重要是建立學生的全人發展,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是很重要的一環,教育的評估內容,也要將中國文明元素加進,從而優化教育。

今日時代已經不同,但海外華僑和港澳同胞的家國情懷不變,李嘉誠先生以80多歲之齡親赴以色列,鼎力促成以色列理工學院落戶中國汕頭的故事,就是一個很好例子。

重頭翻閱陳莊勤律師的政論文章,歷久彌新,當更了解民主是什麼,民主之路在一國兩制下的香港,要如何往前走。在此,悼念莊勤的同時,祈願他的家人節哀。

新界原居民生活方式不變,人心更是從來沒有離開過祖國,根本不存在人心回不回歸的問題,甚至我可以說,在大歷史的軌跡下,新界從來沒有離開過祖國的懷抱,只是曾經租借給英國99年而已。

邱國光分析,今次逾300間學校的踴躍參與,或者與香港社會對國史教育日漸重視,中國歷史人物故事具有吸引性與強烈的聯繫感,以及這些故事滲透着多元價值,能夠緊扣時代有關。

期望下屆特區政府負責文化、教育和輿論界的領導能夠跳出巢臼,以廣闊的視野,深刻的思維,引導年輕人尤其是大學生,不要忘記美育修養和嶺南文化的重要。

專門講述中國故事的網上平台The China Current教育頻道周五(17/9)正式啟動,希望透過大量優質影片、文稿和教材,為全港中小學師生,呈現一個看得見、聽得見、感受得到的真實中國。

繼教育局宣布全面終止與教協的工作關係,7月5日(周四)楊潤雄再度出信呼籲教師審慎考慮教協是否仍然代表自己。另外,教協宣布成立「中國歷史文化工作組」,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

尤其在小學的六年中,教師不必在政治安全、國土安全和軍事安全的概念上走入教學設計的死胡同,反而可以考量其他範疇如何能在現有各學科課程中連結,讓學生在深與廣的學習層面上繼續研習。

讀黎斯華老師的文章,令我重溫中國讀書人的風骨,以史為鑒,中國人的史觀不是用數據分析而成的,而是用血和精神所鑄造而成,寫入史冊,永垂不朽。

政治理念猶如信仰,因牽涉太多主觀感性,難以理服,只能祈願呼喚眾生隱伏之道德良知,牢記興家之本在於和,復以群體福祉為依歸,重建破碎的香港,為後世開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