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蘭藝會疫情前曾組團前往東非馬達加斯加考察野外蘭花,當時曾規劃過回程時加遊南非開普敦,考察Disa的原生態,可惜考慮到花期已過而無法成事。今次終於成行,並不負眾望。

照顧蘭花有什麼要訣?購買蘭花時又應該怎樣選擇,才方便自己養植?一起聽聽香港蘭藝會會長朱劍虹的分享。

照顧蘭花有什麼要訣?購買蘭花時又應該怎樣選擇,才方便自己養植?一起聽聽香港蘭藝會會長朱劍虹的分享?

新年有什麼選購蘭花攻略? 本社請來香港蘭藝會會長朱劍虹分享他的心得,不容錯過!

今年9月,在網上見到有一個10月中旬在東京上野舉行的東洋蘭展覽,二話不說,訂了機票及酒店,準備啟程出發。

這次日本之旅主要目的是觀光,但散心之餘,可以順道考察野生蘭花,令行程更為充實。筆者僅憑網上片言隻語,就毅然獨自到「人生路不熟」的市郊尋找野外的日本風蘭,也不得不佩服自己的那股「傻勁」。

是次考察先由全島最大城市,位於北部的伊拉克利翁(Heraklion)出發。抵埗後先住宿一晚,再駕車前往中部札羅斯(Zaros),然後先後在中部的湖邊、南部的Kourtes、Panagia。

疫情前筆者曾到五大洲考察蘭花,只是歐洲的拼圖尚欠東南歐的一塊才完成,故疫情後急不及待重新出發,以填補這塊拼圖。

「蘭花無菌繁殖科技推廣」計劃的理念主要透過具體示範及讓學生實際操作無菌繁殖的工序,讓學生在理解理論的同時,可以實際操作或觀看過程及成果,有助學生日後在科學領域的發展。

中國人愛蘭花,我也愛蘭。君子務本,寵辱不驚;生於深谷,自開自放,是一種自信的優雅,是一種為仁由己的自信,令人倍加珍惜!

種好蘭花有什麼竅門?香港蘭藝會會長朱劍虹今集為大家分析如何處理好通風、灑水、溫度及遮光問題。

蘭花達人朱劍虹今集介紹不同種類的豆蘭,如何區分?種植、水分、氣候方面怎樣拿捏?用「臭味相投」來形容豆蘭最為貼切,為什麼?即刻去片收看。

2021年快將過去,哪些議題最受市民關注?一些老大難議題,未來有沒有機會解決?從灼見名家今年十大最受歡迎的名家文章及精選報道、專訪中,或可窺見2022年的世界政經趨勢。

由於不少人相信石斛蘭屬有藥用價值,故野生石斛蘭一直是採藥人士的採摘對象。因此,要在香港野外觀賞野生石斛蘭殊不容易,雖不至於緣木求魚,但亦不啻大海撈針。

香港蘭藝會會長朱劍虹為大家詳細介紹,如何把賀年蝴蝶蘭再次栽種。朱會長詳細講解,重新栽種需要準備什麼材料? 如何去除蘭花舊水苔換上新植料等,好讓大家參考不容錯過。

珠寶蘭(Jewel Orchids)並非一個植物分類學中的一個屬,乃泛指葉片上有美麗斑紋的小型地生蘭。

每年農曆年過後,經過垃圾收集站,必定見到不少桃花、年桔及其他年花被人棄置。蝴蝶蘭植株細小,栽培環境要求簡單,希望本文可以為大家提供一個參考,令大家在復種過程中享受種植樂趣。

農曆新年,人人家中都擺置引人入勝的蘭花,但要蘭花長開長有,少不免一番悉心照料。香港蘭藝會會長朱劍虹帶大家遊覽錦田日本千葉園,教大家如何照料蘭花,在養殖期間要注意什麼。

農曆新年巿民都會買花過年,灼見名家邀請到香港蘭藝會會長朱劍虹先生,今次為大家介紹國蘭的品種,之前介紹過日本的蝴蝶蘭,和台灣蘭花,今次介紹清香優雅的國蘭屬春蘭、報歲蘭和達摩蘭。

農曆新年巿民都會買花過年,灼見名家邀請到香港蘭藝會會長朱劍虹先生,為大家介紹蘭花的品種,上次介紹了日本的蝴蝶蘭,今集介紹台灣的蘭花,由於價錢適中,適合香港家居擺設。

當預知氣溫在10度以下,最好先把單莖類蘭花及豆蘭用報紙包好或覆蓋,再用膠膜包裹。報紙的功用除防寒之外更可吸濕,以免植株因表面有水氣而凍上加凍。

回顧全年對蘭花的本土考察,今年令作者最滿意的是有幾個大屬,計有豆蘭屬、蝦脊蘭屬、叉柱蘭屬、玉鳳花蘭屬及羊耳蒜蘭屬。

善信「放生」變「殺生」,經常鬧得沸沸揚揚,但植物野放的問題卻鮮有人關注。

在季候風地區及溫帶地區,由於氣候有一段長時間會出現乾旱,在缺水情況下,部分蘭科植物,尤其地生蘭(Terrestrial Species)為保存養分會停止生長,進行休眠,故出現落葉或半落葉的現象。

腐生蘭一般生活在陰暗、潮濕的樹林下,表土多為腐殖質。若附近有大樹新枯,導致真菌大量繁殖,發現腐生蘭的機會更大。

風物長宜放眼量,事過隨風,雲落澹然。天地悠悠,素心似雪,用智慧,在心中種出清幽的蘭花。

今年農曆新年,終於抽到時間了,參觀過後,濱海灣花園果然名不虛傳,真的不枉此行。

筆者素聞任博士多年來在新加坡積極推動原生種蘭花復育計劃。「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筆者近年亦開始嘗試在香港進行原生種蘭花復育的工作。

我們工作不是為了生氣的,我們相愛也不是為了生氣的。用心付出的東西一旦無法挽回,也不用再怨什麼,悔什麼。擁有的時候好好珍惜,失去的時候淡然處之。無愧於心便好。

新加坡植物園於2015年7月4日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名錄的世界文化遺產,植物園內的國立蘭花園更是蘭迷必去的景點。筆者之前曾兩次前往參觀,今趟再往新加坡,仍然預留了時間前去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