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談國際學校的假期

續談國際學校的假期

國際學校在應屆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的成績,不比那些傳統本地名校遜色。獲得45分滿分的狀元更大多是來自那些上學日較少,又不為學生補課的國際學校。因此,「增加課時,是否必然能提升學生成績?」及「除補課外,還有其他提升學生成績的有效方法嗎?」等問題,值得我們再思考。

警校畢業禮的感受

警校畢業禮的感受

我們常說,學生是學習的主人,今年的六四,有學生批評紀念活動「行禮如儀」,拒絕出席。看來,中學的畢業禮,也該讓「主角」參與籌劃,除讓他們覺得畢業禮不是「行禮如儀」的活動外,最重要的是建構他們對學校的情。

由公投引起的管治災難

由公投引起的管治災難

最近有校長在校內舉行學生投票,決定某些日子應否在校內升國旗。這個消息傳出來的日子,校長們在群組內議論紛紛。究竟校長有那些應做,有那些不應做?國家領導人有那些應做,有那些不應做?這實在是要再三反思的題材。

到澳州當幼兒教師

到澳州當幼兒教師

隨着近年工作假期的出現,到海外學習及工作已成為年青人自我發展的一條熱門途徑。這條澳洲的幼教路對比起其他傳統升學途徑來說,亦未嘗不是文憑考試畢業生的一個可行的選擇呢!

國際學校 重視放假

國際學校 重視放假

為了完成冗長的新高中課程,不少本地學校在長假期間安排補課,這個「需要」受到不少家長的支持。而國際學校的家長卻很重視假期,常在長假期與孩子外遊或回祖家度假,有時為了配合家長的假期或工作需要,更會請假提前離港。如學校在長假安排補課,相信會收到不少投訴。

德育三重奏

德育三重奏

傳統教育課程都是離不開五育範疇,五育以德育為首;然而歷來也是最為人詬病,日常學校的教學時間都傾斜於學科教育上,而德育似乎最容易為人忽略!

培育同理心

培育同理心

家長不能夠用強硬的方法來迫令他們學習,這只會讓他們更加抗拒,造成反效果,同時需要因應子女進度而調節,避免太過急進地刺探別人心理,而產生不良影響。

如何建立知識管理系統?

如何建立知識管理系統?

筆者介紹知識管理系統的基本理念,以便讀者對知識管理系統有初步了解。筆者期望有更多學校認識知識管理的重要,願意投入資源發展知識管理系統,建構及凝聚整體機構的知識,機構方能持續發展。

盛夏已到,談樹說木

盛夏已到,談樹說木

在香港的街道、公園和學校都常會種有鳯凰木。其他季節,它們都只是綠綠的,和其他樹木相似,並不起眼;但一到陽光猛烈的盛夏,它便會開出鮮紅的小花,一大束一大束的紅花,像鮮血般的養眼,花瓣也有點橙色和黃色,都很鮮艷。在樹上的和落下一地的花都很美,熱情無限,也很壯烈,真有鳯凰浴血再生的悲壯。鳯凰木是了不起的樹。

《變種特攻》與品德教育

《變種特攻》與品德教育

中文科課程內都有選修單元,學習欣賞影視作品;其實電影除了刻意突出政治理念的、具爭議性話題的作品外,老師亦可從某些流行電影和科幻作品中選出題材,幫助我們推行品德教育內不同的議題。

教師、家長都要認識的世界政經形勢

教師、家長都要認識的世界政經形勢

美國總統奧巴馬卸任前訪問越南及日本,進行和解之旅。大家都知道,越南及日本都曾是美國的交戰國,在越南,奧巴馬受到高規格對待,美國並即時宣佈解除對越南的武器禁運。在日本,奧巴馬特赴廣島探訪,撫平日人二次大戰的傷口,奧巴馬這些舉措的最大目的,大家都估計是針對中國,達到圍堵的目的。

知識以外的教育——成長教育

知識以外的教育——成長教育

上文從東西方教育的發展歷史角度探討了現代教育的缺失,本文續談,如何為現代教育找出路。   知識普及化、世俗化   古今教育最大不同者乃現代教育太偏執於工具知識,忽略了培育人內在的價值。知識重不重要?答案當然是肯定的。但隨着全球化不斷擴展、資訊科技每日推陳出新,知識由專門化走向普及化、世俗化;知識再不是一小部份人的專利,知識的攫取愈來愈容易,結果是人與人的競爭愈趨激烈,人人皆可透過互聯網不同平台變成專家。學生走出校園若只希冀單靠一紙文憑找到理想職業已變成夸父追日、緣木求魚了。追求知識、技術只是教育的一部份,古人對此已有深刻的理解,只是現代人身心陷溺,早已把把西方的人文主義教育,東方的為己之學束之高閣,忘卻了人生除了著力於外在的功業,還得有內在的成長,缺一不可,這才為之全人教育。古代賢人所謂「外聖內王」的意思亦在此。   捨本逐末、終不可得   人要超升、人要成長!談何容易,但如何落實?首先,人必須立志。人無志向,只像水中浮萍,漂泊不定、聚散無常,毫無目標可言;稍遇挫折,即一撅不振,輕則沮喪,重則自殘身軀!志向與本末有關。   「夫學者之于文藝,末事也;書之工拙,文藝之至微下者也。學者蓄德器,窮學問,其事至繁,安能以有用之歲月,耗之於無用之末藝乎」(語見康有為《廣藝舟雙楫》)。   康有為是中國近代一位政治家、書法家,清末改革運動「戊戌維新」的主事者。本、末向來為國人所重,但何謂本?何謂末?康氏以為「蓄德器,窮學問」為本,其他只是末藝罷了。「安能以有用之歲月,耗之於無用之末藝乎」,真的擲地有聲、振聾發聵。康有為從小就志向遠大,在《康南海自編年譜》中,提到自己十一歲的時候就已經「頻閱邸報,覽知朝事,知曾文正、駱文忠、左文襄之業,而慷慨有遠志矣」。康有為的志向在於救國圖強,在於成為一個有所作為的政治家。   在理念上來說人生之本只有一個:就是為生命賦上意義、履踐生命價值之道。但落實在現實層次,這又可衍生因應不同時空的本、末。大抵在求學時代,家長、老師如希望子女有志向就應鼓勵子女、學生發夢!發夢當醫生嗎?給孩子講講謝婉雯醫生的故事;當運動員?李麗姍、黃金寶、葉姵延是好材料。古今中外偉人,孩中山、馬丁路德金、德蘭修女等等更是上佳讓孩子發夢的對像。先替孩子埋下在尋求知識以外,人生應有志向的種子,繼之而是開發孩子的性情。   打開心扉、開發性情   現代人寄情工作,人變得僵硬、冰冷、木獨,心變得死死的。成年人只懂向外追求,麻醉自己,把人生建築在無數的慾望上:金錢、工作、權力、有性無愛的感情等等;學生則把每天大部份時間放在應試教育上。惟人是感情動物,經過情的潤澤後,心才能變得敏感,對外來的事、情,都懂得反應;世界再不是與一己對立,天地也再不是抽象的自然概念。情愈滋長,心愈開、愈懂關懷、愈願意接受、愈能感受人的價值、愈能願意及有能力提升生命的高度。心扉要打開,性情要開發,孩子才能增加生命的廣度與深度。同樣,知易行難,一個好的切入點是要大自然契合。大自然孕育萬物,威力無窮,在大自然足下,人容易變得謙虛、容易接受,心的塵垢會為大自然所洗滌,心才可慢慢的打開,心開是成長的先決條件。莫問大自然為何有這功能,這是生命的奥秘,只可感受,不可言傳。成長教育在乎實踐。有機會再談。  ...

五年過後,對文憑試的謎思 (一)

五年過後,對文憑試的謎思 (一)

回顧五年文憑試,報考學生的人數隨着人口結構改變而下跌是可以理解的,但在下跌的背後卻有很多問題續漸浮現,而這些問題並不單單是人口下跌所致,當中存在不少是結構性的問題。若採取視而不見及自圓其說的態度,恐怕有一天將會延伸到社會的發展問題。就讓筆者從報考及應考人數中點出一些發現。

教育界的「林大輝旋風」

教育界的「林大輝旋風」

TSA 的討論靜下來了,大家都在靜靜地等待今年小三的試行計劃完成後出版的報告,再定行止。太陽之下無新事,這幾個星期我執筆論教育的衝動也下降了,檔期出讓了不止一兩次,也有教育界同工誤以為我抱恙在身而致電問候的,在此一一謝過。   近日翻看小學校長群組內的留言,發覺有兩個話題引起大量的討論,近期罕見,他們稱之為「林大輝旋風」。   林旋風第一擊:火柴盒學校   擔任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會主席的林大輝議員在3月22日會議上主動討論「火柴盒學校」:這個差不多被遺忘了的話題,令小學界精神為之一振。事緣在60、70年代,大量適齡兒童要進入小學就讀,當局除了暫行半日制(這暫行經歷了40多年後才逐漸取消)去處理外,在新建的屋邨(原稱徙置區的)興建俗稱火柴盒式校舍,安置大量小學生,校舍設計千篇一律,每層走廊居中,兩旁是課室,教學授課的聲音困在磚牆內互相干擾,學童不見天日, 也無活動空間,令人垢病。   全校只有一至兩個特別室,多數運用地下作操場,缺乏籃球場,天台有加建作禮堂的,後來在校舍改善工程計劃下才有部份學校加建了特別室及升降機槽,略有改善,但也有至今因環境特殊而無法作任何改善或加建的。近日我有機會去部份火柴盒式小學觀課,缺乏升降機使用,上落樓梯,頗覺疲累,更為每天多次上落及巡堂的同工叫苦。經過一些統計,原來至今仍有多達28間學校運用舊式火柴盒式校舍。這陳年問題再被牽起,小學界人心大快,忍受了多年的問題,真的有希望逐步解決?   林旋風第二擊:林大輝斥教育局不肯檢討小學人事編制和薪酬架構堅離地 (4月14日YouTube 出現的標題)   2015年11月,四個小學教育團體聯合發表一個研究報告,略謂小學教育界可能有接班人斷層現象,事緣校長工作十分困難,而支援不足。加上副校長及資深主任不擬接棒,研究報告建議當局檢討薪酬架構,吸引準教師入職小學界,這報告亦遞上教育局局長,當局也曾接見了四個教育團體代表,其後宣布不擬作出任何檢討,小學同工對此極表失望。處境被忽視除打擊自尊自信外,亦在備受冷待下反思所謂「伙伴關係」的真確性。及後在4月11日一個立法會會議上,出席議員一致通過議案要求教育局檢討及改善小學人事編制及老師薪酬架構,這雖然是一個沒有約束力的議案,但立法會議員尤其是林大輝先生對此事的關注,令小學界同工受到極大鼓舞,心中歡呼「林大輝真伯樂也」。   示範何謂立竿見影  ...

校長難求?

校長難求?

若只因相信「高學歷」、「過去工作經驗豐富」、「有有力人士推薦」或「合眼緣」便決定禮聘某人擔任校長,往往都會等到當該位新校長履新後才發現她/他的表現其實是與辦學團體對校長職位的期望有很大落差時,情況便難以收拾!

校長上學去

校長上學去

學校教導學生尊師重道,以老師作為學生的學習榜樣,設立「榜樣就在身邊」的活動,標榜老師的工作及其貢獻。這是一個不錯的做法,既可嘉許盡心盡力教學的老師,亦可為學生樹立學習榜樣,更教導學生尊重師長,承傳中國傳統文化。

第34頁,共42頁 1 33 34 35 42

按類別瀏覽

Currently Playing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