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預約租車,在內地成為了一件簡單的事。(Shutterstock)

國內自駕新體驗

要了解國情,以腳出行是一個層次,以車出行又是再深入一點的一個層次;這個層次,我們未能帶學生感受,有駕駛執照和駕駛經驗的香港老師,卻不妨多試。

不同孩子在不同環境下成長,長大後將有不同的價值觀,也因為不同的價值觀,讓他們有不同的人生軌跡。(Shutterstock)

相聚和其他

香港推行教育改革20多年,其實已見成效,無奈考試制度沒有改,孩子最終也要升學,這是家長的兩難,也是她口中非走不可的原因。筆者身為教育工作者,聽了特別扎心。

聽障學生現場獻唱中英文歌曲。

由不打手語到聾而不啞

有不少例子可以證明天生聽障的孩子,透過早期辨識,緊湊的培訓,可以變成語音準確說話流利的正常人。盼望更多有愛心及優秀的幼師加入教導聽障孩子的行列,成為轉化生命的天使,讓聽障孩子有機會聽聞福音。

當一件逆境碰上了正面的解決方案,就形成了正面的循環。(Shutterstock)

窮困激發起的心智

筆者不經不覺已任職教育心理學家30年,現在所需要的心理素質,可能並不是在大學或專業訓練所獲得的,而是自己從眾多成長經驗中積累應有的心理素質,才可以承擔更多重任,希望大家面對逆境時,可以積極面對!

作者認為,早點讓學生接觸內地的科技發展,對他們是百利而無一害。圖示學生參觀政府舉辦的創新科技嘉年華2022。(創新科技署圖片)

再談小學的科學科

科學的範圍博大精深,哪些知識要學,哪些要動手做,哪些地方可參觀,都要從長計議,期望教育局能盡快為小學科學科定出指引,然後學校再發展自己的校本課程和內容。

香港政府一系列措施推動創科發展,其中教育是重要一環。(政府新聞處)

推展創科發展

各國都好像在科創上你追我趕,不願落後於人,似乎大家都以行動去認同「落後就要挨打」的見解。大國博弈,競爭的不再只是經濟、軍事及科技,更重要的是科研及人才。

作為來自香港的澳洲移民,筆者深感到移民企業家在異鄉創業所面對的挑戰。(Shutterstock)

身兼多職的澳洲企業負責人

作為來自香港的澳洲移民,本人深感到移民企業家在異鄉創業所面對的挑戰。我雖然看似一人在前,但實際上有數百名團隊成員在背後提供強大支援,多謝他/她們對機構的信任,亦感謝他/她們陪伴着我闖過一個一個的難關。

在差不多二十年前,大導演史提芬史匹堡的作品《人工智能》已將人工智能及其道德議題帶到社會中。(Shutterstock)

AI 會懂得愛嗎?

人工智能正急促發展,人類視人工智能為彰顯人類智慧成功的里程碑。在日常生活努力利用人工智能幫助人類工作,但卻不知不覺地取代着自己。筆者從大導演史提芬史匹堡的作品《人工智能》中探討人工智能與愛。

近年,教育界講求給予學生更多不同的體驗,讓學生從體驗中反思和總結經驗,最後再實踐於下次的體驗當中。(Shutterstock)

體驗式學習中的指導

在體驗活動中,活動本身的設計固然重要,不過教師的指導方式也是不容忽視,因為教師在活動中的參與程度和方式會影響學生的體驗,最後令學生得出不同的反思和總結。

教育局局長蔡若蓮博(左三)3月率團視察公社科內地考察的相關安排。(政府新聞處)

公民科考察團有感

公民科是重要的,考察團是艱鉅的,本校的同學也說參加考察團實在是獲益良多。期望香港政府及教育局,可以做好配套,讓公民科老師可以順利完成國家給予的任務!

深盼疫症不要捲土再來,讓後疫情的校園有空間發展,為過往3年補白。(灼見名家製圖)

後疫情的教育現場

我們面對的是後疫情的學校現場,疫情對不同持份者都帶來了轉變。新學年即將開始,後疫情的學與教、學生成長支援、老師培訓、家長教育等,都需要重新思考及規劃,當中掌握校情、訂定優次緩急、調動資源。

當自己面對人生不同階段與家人、朋友或同事相處遇上分岐時,應用「3210」尺牘做出更好的決定。(Shutterstock)

應用3、2、1、0的思考尺度

面對人生中不同的大小事,我們都可以活用「3、2、1、0」的尺度來衡量事情的重要性,或對於不同事情作出合適的對比,從而讓自己的内心矛盾能作出最理想的決定,或與和不同對象較易達成共識。

家長、校友為學校全年的活動付出無限的投入和支持,故此學生的學習和成長皆有不俗的進步。(Shutterstock)

結伴同行

回望這年度的種種轉變和嘗試,面對很多不同的挑戰和未知,然而因為同行者予我們無盡的支持,感謝不同的友好、家長和校友的付出,令我們勇於不同的嘗試,樂於面對種種新的挑戰。

隨着創科教育的需求愈來愈大,大家都將STEAM元素放到教學上。(Shutterstock)

是時候檢視常識科了

「STEAM」5個英文字中,我覺得最重要的是「M」,因數學是科學之本,但中、小學都有數學課,所以我覺得問題不大。第二個重要的是「S」,但初中既有科學堂,為何小學卻沒有呢?

田徑比賽是很多學生每年都期望的學校大盛事。(Shutterstock)

疫後的陸運會

透過運動訓練更加可以讓學童學會逆境自強,培養堅毅不屈的精神。學校舉辦陸運會大力推廣田徑運動,讓學生有目標去進行自主訓練,從而養成運動的習慣。

筆者的機構現時以自營業務的方式在澳洲3個省份經營十多個幼教園所。(Shutterstock)

澳洲幼教機構創業點滴

筆者來澳大約8年,創業(私立幼稚園)5年多,公司現時一共聘用了大約300多名員工,驚覺自己的公司原來已躋身大公司的行列,當中有什麼體會?在澳洲營商和管理有什麼要注意的事情?

今年2月全港中小幼學校正式回歸正常的上課生活。儘管走過了3年的艱苦「疫路」,復課之路並不容易。(Shutterstock)

學期終了,苦中帶甜的一年

走過了3年的艱苦「疫路」,復課之路也不容易走過。但同時也帶來了許多甜蜜的回饋。學生們回歸到校園,師生們慢慢發現校園充滿了生命力和活力,充滿着孩子對生活的渴望和投入,充滿着對學習的感恩。

有學校管理層會覺得,現時教師已全面學位化,相等於過往的主任級,即是「人人都是中層人員」,故所有學位教師都該擔任更多行政工作。(Shutterstock)

教學人員還是行政人員?

表面上,學校一年有暑、寒、春、復活節四個長假期,又多是五天上課,每天三、四時左右學生便放學,所以行外人士或許會覺得我們教師有很多閒暇。然而,那些所謂「假期」只是非上課時間,並不代表教師不用工作。

第1頁,共39頁 1 2 39

按類別瀏覽

Currently Playing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