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可以怎樣扭轉乾坤:校長領導的重要性
一個謙卑、恭和有禮兼教學經驗卓越的校長,愈能展現良好品德素養,虛懷若谷,用人為才,愈能取得同工的尊重和信任。不過,無論怎樣,我們需要在校長領導以外,建立一支能分享共同信念、願景和使命的教師領導團隊。
一個謙卑、恭和有禮兼教學經驗卓越的校長,愈能展現良好品德素養,虛懷若谷,用人為才,愈能取得同工的尊重和信任。不過,無論怎樣,我們需要在校長領導以外,建立一支能分享共同信念、願景和使命的教師領導團隊。
雖然我們都不是能「止戈為武」,反而我們可做的是教導我們的下一代具有俠義之風,認識真理,勇於向那些惡者說不!
面對「躺平主義」要怎樣調整自己對新一代的期望?學校在家長、學生、老師以至社會人士的眼中,會否容許有下述的情況產生?可以如何自處?學校又可以怎樣迎接這種新風?
在家庭關係中,父母的婚姻關係永遠優先於親子關係。婚姻關係經營得好,親子關係也會較好;就算無法經營得好,也要懂得「自己的問題自己處理,讓孩子做回他們自己就好」的道理。
我們的價值觀、我們的專業道德操守、我們的品格素養以至我們的一言一行,都強烈影響著我們的屬員和跟從者,也直接左右到我們負責單位的聲譽與教學成效。
“No one size fits all”一個能適用於海外或他校的教師評鑑制度,未必就適合自己學校使用,但願本文能提供一個教師評鑑制度的參考模式,透過評估過程,讓評鑑者與被評者都感覺有用、有意義。
有關資優培育計劃成功幫助學員從小便掌握到自己的認知歷程的需要,能夠根據自己的學習結果和回饋而重新組織、監控並修改這些認知歷程的控制能力,無往而不利。
能夠預早在學生成長時期,多播放正向教育的種子,或進行有計劃的品德教育去塑造學生的品格,會有助有關國家或地區政府去管治,同時也可減少國家或地方青少年犯罪率和社會動亂的發生。
學校創新經營與學校的持續發展息息相關,若不勇於冒險創新,學校一定會被環境所制,無法追求卓越。雖然學校變革未必可於短期內取得任何進展,但因它觸動人的思想範式轉移,也會影響整間學校文化的全新改變。
自2020年1月肺炎疫情在港爆發開始,香港人已經歷了一段頗長時間的「社交距離」,原有的人與人之間的緊密聯繫、社交網絡、個人幸福感以至身心靈健康等都被削弱得體無完膚。
明天的價值取向需求,也影響着今天在決定學校政策上的定位問題,在訂定規則之餘,我們需有靈活與開放的態度處理教與學問題,矛盾與衝突需處理得宜,才可幫助學校穩定發展。
筆者認為,要打破這些傳統局限,就算已享譽多年的名校,也不能獨善其身,領導班子需虛心學習,除自己必須是一個終身學習者外,還要經常留意教育的最新發展。
有說「教育乃是要喚醒一個人的良知」,因為只有理想而沒有良知,理想只會淪為空談!有人亦曾認為今天年輕人之所以罔顧法紀而去以身試法,為的是理想。
學校老師大多不願或不敢公然和學生正面衝突,盡量展示關愛、包容,務求希望社會盡快平息事件,回復正常面貌。今天學校管理所遇到的張力和壓力之大,前所未見!
究竟學校教育的終極目標是否想培育學生成為「德才兼備」的未來社會領袖人才?還是「說和做」畢竟是兩件事,加上眼高手低,在「期望」與「實況」當中出現很大落差?
借用國父的五個學習原則「博學、審問、慎思、明辨和篤行」去看今天中國人在21世紀的國際地位,究竟我們仍然是被人描繪為一個落後但愛假冒、傳統封閉但擁有暴發戶心態的國家體制?
校本管理理應是由辦學團體或校董會領導層把權力下移,賦權校長好好管理學校,當中只需給他們清楚指示、信任與支持,他們便會把學校管理得妥當的了!事實是否如此,相信這只是一個美麗的迷思吧?
據教育局2017年的統計,由2011-2012至2015-2016五個學年期間,每年大約有1,600至1,700名屬缺課7日或以上的小學及初中學生,而且情況一年比一年嚴重!
綜觀筆者的校長成長路,有系統的職前和在職培訓是需要的,但持續進修與終身學習,以教研理念及實證,去把教育領導知識深化,比只掌握最新教育資訊實際得多。
成功學校管理的關鍵在於人的質素的提昇,如何領導及發展人的積極性,如何建立遠象和發揮有效團隊方面,當中校長的領導固然重要,但每一個同工的影響力也不容忽視!
欣悉候任特首預算在上任後即時申請額外撥款50億元去資助不同教育發展項目,以表示對改善教育的決心!筆者是歡迎的!如何分配這50億元?能否將資源適當地分配到有不同學習需要學生的所屬學校,最終能導致包括有特殊學習需要或成績落後的薄弱學生,都有相等於較優異或具一般學習能力學生等量對待和公平的學習機會,每人能獲提供相同品質甚或貼合他們能力的學習內容與學習過程,並確保每一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得到適度及適宜的支援,令到學習無障礙? 行文之際,腦海馬上出現一幅曾令筆者印象特別深刻的圖畫,也代表筆者長期在一些學習差異較大及整體生員相對薄弱的學校服務後的觀感,對教育資源公平分配及真正推行教育公平政策的一些個人看法,謹以本文拋磚引玉,和讀者分享。 用一個較淺顯的例子解釋:例如,有三個孩子,有三個不同高度,他們都很想觀賞球賽;因此主人家攜來三個箱子,每人分一個,讓他們可站在箱子上欣賞球賽(如下圖左),結果較高的一個孩子可以輕輕鬆鬆地欣賞到整個球賽,次高的孩子雖然高度只僅僅高過圍牆,但也能勉強欣賞完整個賽事過程,可惜第三個孩子因為身高關係,被圍牆遮擋了視線,全場只能用耳朵聽到球賽的進行,卻觀賞不到這場精彩的球賽! 給每一個孩子有等量對待的教育機會 若以上述故事去形容那是現今政府在教育資源分配的政策的話,我們會即時有類似疑問,例如用人人均等資源的分配辦法,即是辦得出色、有成績的學校與被評為教育失效的學校,從政府取得的資源都是一樣!那怎算是公平?若資源分配都一樣,如何鞭策或鼓勵個別不同辦學成績的學校,促使她們持續進步?至於對於有學校收錄大部分學習能力高的學生和另外一些專集中收錄學習能力較薄弱的學生學校作比較,而大家所取得的資源都是一樣的話,那怎樣可以幫助實力薄弱學校扭轉劣勢創造佳績?結果會否變成貧者越貧、富者越富的亂局?從另一個角度看,甚麼才是教育公平呢? 又假若政府的整體撥款數量不變,但採用另一種資源分配辦法,那就是將較多撥款分配給集中收錄學習能力較薄弱的學生學校(如上圖右),讓她們能從政府取得更多的資源,例如增聘額外教學及支援人手,在學生最感困難的科目中,按能力分班,多開一些拔尖保底的組別,讓學習能力稍佳或稍遜的學生都可以用較適合他們的學習速度和教材內容去提升他們的學習效能! 此外,我們亦可以分兩個層面去討論教育公平的問題:一個是學校與學校之間的資源分配的公平性,而另一個就是同一間學校裡的資源公平分配的原則問題。 同樣是以上圖故事去舉例,作為政府,她在制訂政策時,她是按「水平公平」原則,還是以「垂直公平」原則分配教育資源呢?然而我們看見的第一個現象是,原以為政府會以「水平公平」原則將教育投資公平、均等地分配給以下不同類別的學校,例如官校、津校、補助、直資與及英基學校等,我們會假設上述各類學校取得的教育資源是相同的,但結果令人失望,因為英基學校及政府官辦學校相對一般資助、補助或直資學校,仍享有較大的政府資源撥款,而且有關學校的僱員更可以擁有較優厚的員工福利,與其他類別學校所得到政府的教育投資是不均等的!這個原則通嗎? 就算是在性質相同的學校(即單一類別的學校組別,譬如津校),原來我們仍看見第二個不公平現象!因為據資料顯示,每年全港小六升中學生當中,學生是按其學業成績表現分成三個成績組別,因此一般學校便會分成三個大類:1/3屬收錄較多成績較優的學生學校,另1/3屬收錄較多次等成績學生的學校,而最後1/3屬收錄成績最薄弱學生的學校。可惜現有分配資源的方法是採「水平公平」原則,即每校獲分配相同等分的教育撥款,因此有學校是資源充足,可按學校發展需要,多辦有利學生成長的活動,富者越富!亦有學校因取得的等量資源,卻不足以支付因學生學習差異而額外帶來的經濟支出,導致貧者越貧,足襟見肘! 加上遇上適齡中一人口下降和家長選擇意願關係,因此傳統受歡迎學校和收錄較多較優異成績學生的學校生員充足,一些一直在家長心目中聲譽不高或專門收容薄弱成績學生的學校生員也較少;若政府在決定學校的資源分配政策上,採用的仍是按「水平公平」原則分配,自然班級比例較多及傳統受家長歡迎和收錄較多成績優異生的學校,從政府手上取得的教育資源相對比較優厚,反之相對辦學條件比較差兼生員比較薄弱的學校,所取得的教育資源也相對較少了! 公平於筆者來說,其主要概念在於相同對待每一個人,我們絕不能因為個人身分、地位、種族、宗教信仰、家庭背景或所屬學校的辦學條件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待遇。所以公平的基本意義,就是「等量」對待,法律之前,人人平等!然而,今天我們看公平,卻可以有以下的理解:每一個人的先天條件不同,例如有人出身寒微,有人生來就是富家子弟,家境富裕;至於其他差異如男女、種族、天賦、智慧、過去學習經歷、遭遇甚至學習機會等也不相同,如果每人都劃一他們的需要,給予相同數量的對待,實質上是不足夠的,甚至會分配不均衡的! 因此,要確保教育的公平性,筆者建議必須同時從等量和不等量以及教育內部和教育外部著手。正如台灣教育部的建議,在資源分配的等量方面,在教育內部中,政府必須提供相同的入學機會,提供相同品質的學習內容與學習過程,確保每一個學生學習成功!在外部方面,教育資源的分配要符合均等原則,確保同一地域或同一地區內的學生享受相同的教育資源。正如筆者在本文的討論,在不等量的考慮方面,在教育內部裡,要給予教育弱勢者,包括個別薄弱學校或有特別學習需要的學生,更多的入學機會保障;如上所述,在教育過程中,要增加額外資源給予有特別需要的學校,好便適時及適宜地調整學習內容與教學方法、按需要進行拔尖保底工作,多設教學與非教學支援人員,並引進多元教學方法等,務使每一位學生都有成功學習的機會。另外,對於弱勢地區、家庭或個人要給予額外的支援與補助,讓弱勢者最終能享受有向上流動的機會。只有這樣,我們才可以得到教育公平,還給所有在學的學習者一個真正、公平的教育機會! 0
過去有許多教育政策施行不妥善也不一定與教育經常費用多少有直接關係,有部分政策的失效,可能是與政策制訂者在制訂政策時思考不夠全面,加上領導人偏執或偏聽,甚或因一意孤行,而結果在政策出台後變了質,導致現實與理想有很大落差!
大部分成員在計劃進行中已向小組統籌老師請辭,並且說明下年度不再參與!若硬要他們公事公辦的話,他們只會作循例公事,應酬算了!這真是學校改革者的原意和期望嗎?
IQEA 的假設是學校可以透過強化校內的變革力量,令其營運方式能配合學校發展遠象和教育大環境的改革路向,以支援改進學生學習成效。
改革沒有最佳單一良方,要落實改革理念,必須具備有利改革的條件,組織中人除須有共同遠象與同一心志外,改革計劃需配合校情、按優次訂定長短期目標去執行,過程中還需有檢討及問責機制去檢視整個改革推行成效。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公司 :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總機 : +852 2818 3011
傳真 : +852 2818 3022
業務電話 :+852 2818 3638
電郵 : contact@master-insight.com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