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關注社會價值的教師 表現更優秀?
筆者平日觀察所見,表現優秀的教師大多比較關注社會效用價值。筆者建議校長或學校管理層,可以多在教師會議上分享,校內教師能表現出關注社會效用價值的故事,鼓勵教師關注社會效用價值觀。
筆者平日觀察所見,表現優秀的教師大多比較關注社會效用價值。筆者建議校長或學校管理層,可以多在教師會議上分享,校內教師能表現出關注社會效用價值的故事,鼓勵教師關注社會效用價值觀。
在教育範疇,期望值理論則可以用作分析教師的離職動機;Watt和Richardson(2007)依此認為,FIT-選擇動機框架則可以預測教師職業選擇。
校長或學校管理層應多關心教師,盡力避免他們離職。他們大可以利用本文所介紹的人類基本價值觀及工作價值觀框架,檢視學校的工作氛圍,進一步關心教師。
教師的價值觀與他們的教學行為有關,一些研究表明,體育教師較重視學習過程,更注重學生的技能發展;而重視社會責任的教師則傾向關注與學生的關係。
筆者在自己服務的學校中已推行知識管理已有十多年,體會推行知識管理的好處和難處,但本港大部分學校對之看法和態度較為冷淡及消極,往往是有限的和初步的。
知識管理是最重要的工具,通過知識管理的過程可以促進個人隱性知識的增長,以致學校成員可以彼此分享個人知識,並從與其他人交流分享知識過程中獲得嶄新的詮釋。
為了獲得可持續的競爭優勢,學校或教育機構的管理人員需要檢視學校成員已有知識,關注現有知識的重要性並有效地使用它,亦需要探索仍欠缺或不足哪些知識。這正是學校的「知識審計」過程。
知識就是學校的智慧資本的核心,也是教師專業能力及專業技能的基礎,也是提高學校績效的策略。教師需要裝備自己的知識、專業能力、專業技能以適應未來的發展,以協助學生在未來世界立足。
人們對分享知識有一種與生俱來的恐懼。身為機構管理者需要體諒及明白,不要操之過急,趁機鼓勵同工間多分享,才能建立分享知識文化及信任的氛圍。
在資訊共享過程中,關鍵不是所交流分享的資訊內容有多少,而是有沒有建立分享文化及信任的氛圍,鼓勵大家分享及交流,以及更強大的橫向和縱向溝通,知識管理才能落地生根。
學校要「以人為本」方式,以用家為主導的態度發展系統的功能,以員工的需要作為出發點以鼓勵同工彼此間多交流分享,他們就會有需要使用相關系統儲存、交流及分享資訊。否則,相關系統只是閒置而沒有人主動使用。
校長透過個人品格、性向及行為方式可以有效建立信任與尊重的校園文化,這是建立教職員的「人力資本」的重要根基。而不斷積極推動同工持續發展時,教師在實踐中的知識必然增加,學校的智慧資本也相應地逐漸累積。
構建老師間的共享文化是實施知識管理和創建學校智力資本的關鍵,而校長的角色對於突破共享的障礙非常重要。期望擁有更多智力資本的學校能夠以更大的信心和能力,面對教育改革和社會變革的挑戰。
學校的結構資本是教師和學生以外,一切能為學校增值的制度、慣例和基礎建設等;亦是指一切能促進學校內部組織、對外關係,和能支持學校更新及教師發展有關的資本。
「探究作為立場」的想法可能成為未來教師學習的主流,教師學習不再只被理解為個人的專業發展的歷程或成果,而應理解為對學校教育甚至整體社會帶來改革的長期集體項目。
「實踐式知識」概念植根於建構主義(Constructivism),這包括教師如何做出判斷,他們如何概念化和描述課堂困境,他們如何關注課堂生活的各層面,以及他們如何思考和提高自己的教學效能。
從提倡教師專業發展的角度來看,最有成就的教師是那些能掌握「理論式知識」並能在課堂上準確實踐、始終如一使用這些「理論式知識」的人。可是,這種「理論式知識」 又怎樣準確地實踐?是否只憑理論就可以?
一直以來,教師專業發展已成為教育當局最關注的問題之一。人們或多或少認為,掌握更多「教學知識」的老師 (Knowing more)的教學效果應該更好(Teaching better)。
本文繼續討論從知識管理角度對學科教學知識的另外三個觀察,解釋老師如何從過去的具體經驗,套用在新的情況以調整教學方法,適應不同的教學情況。
本文綜合幾位華人學者的研究心得,重新反思Shulman(1986;1987)所提出的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的中文翻譯名稱,並從知識管理角度探索學科教學知識。
研究人員不要低估教師在教室中獲得的知識並重新認識教師個人在教學過程中所領悟的「實踐者知識」在轉變為「專業知識」方面的潛力。
Hiebert, Gallimore, & Stigler認為教師應用「實踐者知識」有助提升教學效能,如果教師希望提升這類「實踐者知識」成為「專業知識」時,有以下四方面須要考慮。
教師作為實踐者通常對整合各類型知識並建立彼此的聯繫感興趣。可是,不少研究者認為實踐者知識在轉化成專業知識有其困難,是文筆者為大家講解如何構建教學理論。
筆者在這幾期「教評心事」簡介「實踐為本主義」的知識論觀點的特徵,相信讀者已初步明白「實踐為本主義」知識論的概念。現在是時候檢視這些觀點對於理解在組織中所進行知識共享和知識管理的過程。
「實踐為本主義」相信知識滲透在社群之中,是人們在工作過程中發展並實踐出來,與其發展的環境不可分割。延續上期介紹,筆者將介紹「實踐為本主義」知識論觀點的另外兩個特徵。
Deal and Peterson提醒校長在處理日常校務時可以兼顧如何建立學校文化。學校在放暑假前安排一些活動,以預備學年結束,過渡新學年,而不只是等着放假──這些安排可以帶來雙重效益。
如校長與員工之間能以開放及信任態度進行真誠的對話,成效甚豐。若校長和職員之間平等而沒有隔膜,雙方的專業對話可以有效而直接地收集和交流信息,增強凝聚力。
雖然擁抱「矛盾」的想法聽來好像很奇怪,但可能是找到一個令人困惑的問題的出路。在學校裏,複雜的問題可能需要校長以平衡及雙焦點的角度方能成功解決:既有科技又有文化、既有管理又有領導、既有轉變又有穩定性。
家長和社區關係透過對學校的聯繫、尊重、信任、認同和重視,深深地融入學校的架構,類似在商業世界中塑造品牌的過程。在商業領域,建立品牌的過程不單是一個企業的內部發展,還需要建立與客戶或顧客的聯繫。
雖然某些校長認為聯繫家長是浪費時間,不如做一些直接與教學有關的事情,然而這些與家長接觸的努力不一定是徒然的,學校走多一步可以讓家校合作走更長的路。
公司 :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總機 : +852 2818 3011
傳真 : +852 2818 3022
業務電話 :+852 2818 3638
電郵 : contact@master-insight.com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