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到,老師應該教導我們的下一代尊重歷史,珍惜前人的建設成果,因為香港社會的一切就是前人一點一滴的努力積累而成的,不要輕易去破壞。
無論從歷史文獻,以至考古發現看,香港在幾千年前新石器時代已有人類生活,而且一直受到內地文化的影響,自秦漢以至唐宋明清,香港成為我國南方的一個戰略據點,不是「一個小漁村」的稱謂可以概括全貌的!
多年以來,一行禪師與其僧侶團隊每年都到世界各國傳揚正念(Mindfulness)的思想與實踐,設立正念靜修中心,他的80多本著作也翻譯為不同國家的文字,部分成為非小說裏的暢銷書。
如果有一天香港也面對未能舉行公開試的情況,教育局與考評局又如何為考生評分?為防範於未然,教育當局和學界必須深入探討,研究對應的方法,不宜等到危機出現才去處理。
事實擺在眼前,4月底復考機會不太,疫情仍每日有雙位數字感染,4萬多考生每日出動,交通工具內,試埸內,食店中,人群聚集,接觸頻密,疫症增加機會也大增,以至於出現疫情爆發。真的要考慮後備方案呀!
近日完成翻新並正式重開的尖沙咀海傍的香港藝術館(HKMOA),以其時尚優雅的外觀,充實而獨特的典藏,優越的地理環境,足以讓遊人瀏覽半天而盡興,許之為香港的驕傲亦不為過!
對內地生而言,DSE吸引力頗大。相對於AL、AP、IB等國際課程與考試程度,DSE是唯一可用中文應考主要科及選修科的國際認受性強的考試,讓內地生免除用英語應考的阻礙。
突尼西亞的藍白黃自然與人民景觀,不只海天沙漠一片,還有歷史的厚重沉澱,純樸親和的民族本性,形成一種吸引力,到此一遊能改變過往對非洲國家的定見。
要引導學生認識「六七風暴」(或暴動,視乎立場),較標準手法自然是翻閱當年報章。同時,影像的感染力也不容忽視。亦可與學生觀影,結合文獻,作出多角度思考。
筆者認為與其保留通識科核心科位置,只改為「及格」與否兩個等級,不如索性將之剔出核心科之列,讓出空間,學生可選多另一科,令知識面可以擴闊。
位於北區皇后山的兩個小學校舍,據知競爭激烈,申辦者既有大中小型辦學團體,亦不乏長期在該區辦學的團體。各團體代表充分準備,悉力以赴,然而分配結果,着實令人意外。
此文不是責備上述班主任,畢竟老師教擔沉重,面對學生甚多,很多情況亦不易判斷,且至今心情肯定不好過。我只是希望成人們都要面對悲劇的現實,努力為孩子把守生命關口。
早前與十位教育界朋友與林鄭月娥女士談了個多小時,參與者有中小學、幼兒教育校長,更有國際學校老師、年青合約老師等等。席間當然提出了多項建議供她參考,她也罕有地講述她的教育抱負,值得一記。 先賣過關子,大家有沒有2017行政長官選舉政綱?粉藍以同行We connect作封面標題的那本,政綱是硬的,那軟性的呢?便是以她名字為題,附上案頭相片,及金句的個人故事書了。金句云何?即「香港人很優秀,香港底子也很好,只要認準方向,團結一致,我們一定可以再創輝煌。」 難得感性的時刻 林太常予人硬朗感覺,「好打得」之名讓她予人「硬」、「冷漠」、「乏人氣」的印象。這本故事書展示她難得感性一面,首章已講其出身,核心是家中支柱——母親的堅毅角色。其後是求學階段,在天主教修女辦的學校學到要「力行仁愛,實踐真理」,當時的校長李永援修女說她「希望在畢業後服務社會,透過接觸市民去理解他們的困境,從而解決他們的生活難題。」因此,看到香港電台劇集「北斗星」,深受劉松仁演的社工啟發,升讀港大社工系,立志要成為一位社工,也事出有因吧。 故事書特撥一章名為「快樂時光」,述說她在英國劍橋進修,車禍住院,與丈夫林兆波結緣,以至誕下兩位兒子的生活片斷,更有一些難得一見的家庭生活照。 教育理念沿於經歷 筆者以為,上述小書不期然而多次觸及教育,例如林太的成長、立志、投身公務員行列,與她所受天主教修會學校、港大社工系的教育、赴內地參觀等不可分割。在英國偶遇未來丈夫,願降職往英陪伴在彼邦讀書的兒子,也顯示她重視家庭教育的一面。這些經歷也許會影響她的教育理念吧。 林太見我們時,特別提到自己在公務員生涯中,沒有直接在教育部門任職,卻心理上情鍾教育。在1998年時任財政司梁錦松要減各部門財政10%,林太時任庫務局局長,便提出要豁免在基礎教育上的資源調整,理由是教育的成本組成是十分基本的,沒有水份可言。 林太提到倘她當選,每年額外多撥50億元予教育,具體展示她重視基礎教育,並即席向席間各位諮詢撥款用途。她提出要為幼師訂定薪酬架構表,但亦提醒一旦納入政府資助系統內,政府的管制便會加強,因用的都是公帑。 近年學生人數極為波動,甚至可以用「過山車」來形容,林太提出對治之道,是需要有大動作的,大刀闊斧的所謂有重大影響(major impact)的政策。 在教育的優先次序方面,林太表示已聽取了業界不少意見,大體已掌握問題所在。教師編制的調整,加強輔導有特殊需要的學生,例如設定特殊學習學生的統籌老師(SEN co-ordinator),培育「科學、科技、工程與數學」的人才等等,都十分重要。至於大學方面,林太主要關注自資院校的發展,期望可批多些自資院校資助學位課程,讓文憑試學生可獲多一些資助大學學位課程選擇,而同時,盡量覓地,免地價,以至貸款予院校建新的學生宿舍。 無論教育政策如何對頭,也需要有教育熱誠,著緊學生利益的官員去落實之。我想林太宜應尋找一位同樣具教育抱負,內心有一團火的人士擔任教育局局長。 林太一直予人高高在上,以至有點「離地」的印象,但她在政綱中提出每年一度的教育界高峯會議,她會親自出席,聽取教師、校長的意見。而在這次會面中,亦有一位年青合約老師,向她透露工作了多年,由教學助理做到中文老師及圖書館主任,但仍未能納入常額編制內。他初則站立發言,林太很快便請坐下來慢慢說。而預算一個小時的會議,準時開始,卻延長了十多分鐘才結束。 不錯,加強親和力,盡心聽取意見,重視各界溝通,並適時作出改變,是林太應做的事,正如她以「同行」為競選口號,再引申為關心、聆聽、行動。如果是日後施政的依循的話,這是香港人所樂於看到的。 0
教協手攞35張選委票,全數給予曾俊華。究竟曾的教育政綱有何吸引,又比另外三位優勝,似乎教育同工看不出,也許這只是個政治考量與決定吧。 在本人有限接觸中,葉劉淑儀對教育研究較深,對新高中課程、大學教育等均有較深刻的見解,而林鄭月娥在政綱中提出每年增撥50億元恒常經費予教育,亦算是大手筆。至於胡國興,和曾俊華一樣,也只是提到增加教育資源,以本地生產總值4%至5%為參考目標。 筆者始終認為,未來特首的教育施政一定要接地氣,亦即要回應當前的教育議題。 預防學童自殺要到位 比如說,在教育不同階段,要洞悉主要課題而推出相應解決方法,這些是社會人士、家長、教師、學生均感到有共鳴的課題。 在幼稚園階段,在實施免費優質幼稚園計劃(其實是大幅資助,而非全免)後,須訂定幼師薪酬表,減少幼師的經常性流失,以及留住資深的幼師。 在中小學,減輕學業壓力是個重點,尤其是高小、初中階段,近期學生自殺個案,主要是12至16歲之間,正是處於這個階段。 今年財政預算提供額外津貼3500萬元,加強支援精神病患學生,讓學校可一對一輔導學生及培訓教師,而對象需經醫生確診,再由學校向教局呈報人數。筆者認為,此措施並非沒有用處,然而不是對症下藥。稍為留意時事都會知道,學童自殺者大部份沒有精神病,甚至情緒病也談不上。他們多數感受到學習壓力,對自我要求較高,抵受不了打擊,而近期多宗案例與沈迷手機遊戲,被家人責罵,又或在派成績表見家長前後深感壓力有關。 因此治本方法宜從清減應試文化,以及增強學生對抗逆境的能力著手。前者可另文再議,而後者則可參考同是強調競爭,升學壓力也大的新加坡的經驗。當地政府重視學童的體能訓練,學校教育中體育鍛煉極為重要,並且向領袖培訓,以及歷奇訓練的機構提供資助,讓每位中小學生均有機會接受培訓,提昇對抗逆境的能力,增加意志力及解難能力,當然成年後更須參加軍訓(這點香港學不來)。 筆者建議未來特首要確切體認此問題,對症下藥,至少資源能用於有效地方。重金延聘專業團隊,向新加坡取經,讓中小學生至少有兩次接受一兩週的抗逆歷奇培訓,應是較有效的預防學童自殺方法。 檢討教改不容緩 教改自2000起推行,有得有失,宜認真檢討。高中課程積累問題不少,學生集中讀中英數通4科,另加選科2科成為主流,出現知識面狹窄,原本構想的文中有理,理中有文也難實現。最近徐立之教育提到理科凋零的問題,而數學科優勢亦恐漸失,因學生要應付大學入學必計的那4門核心科,根本不會兼讀只佔半科的M1或M2。葉太提出讓通識成為選修科,教評提出通識可以像體育科般,成為只修不考的學科,其實是要認真考慮的,這樣學生才有更大空間去選修自己喜愛的學科,而語文稍遜者也不用多考一科如此重視語文表達的通識科,而影響其升大機會呢。 在老師方面,多個調查均顯示提高班師比例,讓更多合約教師能納入常額教師行列,是教育界一大共識,此點林鄭政綱亦有述及,期望無論誰當選也應實施。教師編制,仍存學位與非學位兩軌,也和現實完全脫節,因現今中小學教師全已學位化,以至於新任幼師也持有學位,因此,期望新特首在首屆任期,即五年內,推動教師全面學位化這應不是個過份要求吧。 當然,說到底,特首需要一位有識見,肯擔當的教育局局長協助落實其政綱。願有能者當之! 0
本學年尚未結束,已發生超過20宗學生自殺個案,情況實令人擔憂。各方高度關注,教育局與教育團體、家長組織召開緊急會議,亦特設委員會預計用半年時間找尋自殺原因及推出建議。所謂遠水不能救近火,眾多志願團體亦相繼推出對應措施與行動。教局近期會舉辦多次以教師、家長為對象的研討會,提升學校、家庭在識別受情緒困擾學生的能力,以及提供不同的支援行動。 針對性應對措施 初步看統計數字,自殺學童中以中一、中四、中六為主,各方可針對此學段學生而設計應對措施。此三個學段剛巧亦與適應問題有關。中一學生剛完成小六階段,過往是學校最高年級,甫進中學校園,即成為最低年級者,一切要從頭適應,七月註冊、買新書、換校服、參加分班試、八月參與校內新生輔導活動,觸目所見均是新鮮面孔,舊老友、相識老師均消失了,九月份接踵而至的新科目,由小學的五、六科變為中學的十多科,由小學的五天一周制,變為六、七天循環周制,「幸運」考上英中的還要整天以英文聽書,加上中學功課不只數量多,且重思考,有些亦要找尋資料、分析、回答。如果不及時認識幾位可傾訴的友人,未遇上親切、體諒的老師,特別是班主任;學生,尤其是較內向,或反應較慢者,的確會有很多困擾。 學校可針對性地增加資源,為期數天的戶外輔導營有其作用,讓新生互相認識,容易找到幾位好朋友,建立友輩聯繫。在活動中,老師可觀察學生的表現,識別一些特別需要關注的學生,因為沒有壓力,學生最能表現真我。這項活動亦可鍛鍊學生的團體意識、合作與解難的能力。專業社工與老師藉此非正規活動和學生建立關係,當他們遇到困擾時會想到找誰傾吐、支援。在校內營造合作,而非競爭的環境與氛圍亦極之重要,初中一學生初期遇到最困擾的莫如應付功課和測驗、考試等(小學測考取得80分以上不難,但在中學取得70已難得了),學校宜在初期安排指導學生在校內完成部分功課的時段,也可發動高年級學生協助學生應對功課及測考。 學校的課外活動亦十分重要,盡量安排每位中一學生參與至少一項活動,一方面是讓身心鬆弛,同時也可令學生在非學術領域取得滿足感,當然也是一個交友的平台。總言之,在初中階段,能進入一個朋友圈,有自己較具興趣的活動,知悉有困擾時可以找到誰表達,那麼想做傻事的機會自會大減。 系統鍛煉有可為 在中四、中六階段,學生面對是公開試壓力,程度驟然加深,以至對自身出路遇到迷茫的問題。有系統的生涯規劃以至生命教育便顯得十分重要,前者讓學生加深認識自我,開始探索未來方向,找多些不同出路的校友回校分享,以至組織一整天的不同學系、職業校友、社會人士主持生涯講座,值得推薦。後者包括編入課程的主題學習,以及提升抗逆能力的鍛煉營。這方面新加坡的經驗值得參考。其做法是︰國家出資促成一個培訓行業(Training Industry),以公帑去支持中學舉辦不同形式的鍛煉營(例如領袖培育、團體建立、野外求生等等),而能夠成功取得學校合約的自然是最專業、最富成效的專業培訓導師(Professional Coach)團隊,他們除有實際帶領的能力、技巧外,更熟知各種不同的青少年發展理論。這種強制、免費的抗逆能力培訓,加上升大學前的軍訓,令新一代的體力和意志力更強,足以面對不同逆境。香港政府會有同樣的遠見及魄力去效法而行嗎? (封面圖片:Pixabay) 0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公司 :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總機 : +852 2818 3011
傳真 : +852 2818 3022
業務電話 :+852 2818 3638
電郵 : [email protected]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