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啟樂

曹啟樂

大光德萃書院聯席創辦人兼校董,風采中學創校校長(2002–2014)。具學士、教育文憑、碩士學歷。參與教育事務包括:教育評議會創會主席,現任執委;風采中學、德萃幼稚園及小學;香港教育大學顧問。2000年獲香港特區政府頒授榮譽勳章(MH)。
現時港人子弟學校面對的最大挑戰,不是學生來源,也不是硬件和設施,而是師資的素質。(灼見名家製圖)

港人子弟學校關鍵在建立教師團隊

在內地辦港人子弟學校要成功的話,需要香港教師和內地教師的聯手,組合成為堅強的師資隊伍,因此校方需要重點投放大量資源在師資上,以相同或者稍高於香港的水平從香港聘請骨幹教學及管理團隊。

現在情況逆轉,作為業界領袖紛紛向政府出謀獻策,提出改善方案。(Shutterstock)

人才輸入計劃為教育界注入活水

無論如何,香港政府的人才輸入計劃的確為教育界注入一股活水,並且現在只是一個開始,未來會有更多的高質素人才來港生活及工作,他們的子女也需要在香港不同階段的學校就讀,教育界宜把握良機。

英國首相辛偉誠在10月4日的保守黨大會中提出改革英國中學教育的方案。(Shutterstock)

英國起動中學課程及考試改革

學生要讀國際課程的話,主流的還是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與及英國的高級程度會考課程。因此,英國課程與考試制度,如果有任何改動,便一定會對香港修讀國際課程的學生產生連鎖效應。

聽障學生現場獻唱中英文歌曲。

由不打手語到聾而不啞

有不少例子可以證明天生聽障的孩子,透過早期辨識,緊湊的培訓,可以變成語音準確說話流利的正常人。盼望更多有愛心及優秀的幼師加入教導聽障孩子的行列,成為轉化生命的天使,讓聽障孩子有機會聽聞福音。

成立監護人制度,相信會受到不少內地「雙非」兒童家長,甚至在內地工作的港藉家長的歡迎。(Shutterstock)

從棄童到建立監護人制度

在現行制度下,「雙非」孩子是有權在香港上學的,絕大部分成為「跨境學童」,我們是否能夠設想一個機制,透過審批的程序,由香港的社福機構負責這類兒童的正式監護人?

​首個公民與社會發展科學生內地考察團4月出發。(政府新聞處圖片)

讓學生成為研學活動的主體

學生要是研學活動的主體,成為學習的主人翁,研學活動才富有教育意義。不單是學生對考察的地方的認知有所提升,對內地的發展掌握更多,並且對個人的成長,也有正面的幫助。

香港適齡學童人口減少,已經是一個結構性問題。(Shutterstock)

發展教育產業一箭雙雕

發展教育產業,設立中學生簽證制度,有計劃地引進境外學生,一方面可應對生源不足情況,提升中學及大學的學生素質;另一方面也能夠為本港社會人才不足提供解決方案。

局方在學校註冊、學費審批之外,一般比較少介入私立學校的運作當中。(Shutterstock)

私立小學:給孩子多一個升學選擇

香港實施義務教育多年,絕大部分的學生都是在公營教育系統,包括政府、資助及直資學校就讀,至於私立學校就只佔學校總體的極少數,未必為人熟悉,所以在這裏可以分享多一點情況。

筆者建議,教育局趁現在這個機會,就理想的全日制進行調查研究。(Shutterstock)

小學全日制成效反思

全日制本來就是小學上課的常態,理應受到各個持份者包括家長的肯定才對。然而在家長群組及傳媒報道中,可以發現家長對此反應不一,肯定與反對者勢均力敵,當中不少家長對於恢復全日上課抱着質疑的態度。

每位有機會接觸兒童的專業人士,都應該時刻觀察他們的變化。(Shutterstock)

男童受虐致死發出嚴重警號

幼兒受虐個案,一宗也嫌多。「只聞樓梯響」的強制要求舉報虐兒法案,必須盡快(例如兩個月之內)通過。特首李家超領導的現屆政府,提出「以結果為目標」的綱領,也應該在這事上貫徹實施。

7月考試期後,8月的暑假,就是師生組團參觀的最好時機了。圖為香港故宮大門。(亞新社)

把握學習良機,到香港故宮看國寶

現在公眾參觀的途徑,是在網上預購門票,只提供個人購票方式,一人最多可以每次購票4張。沒有團體參觀的安排。教育界不清楚在計劃當中,當局會否推出學校師生集體參觀這項措施。如果有的話,就請盡快公布。

大灣區的不同城市,以至於廣州市及深圳市的不同地區,例如佛山區、前海區、羅湖區等等都有計劃開辦港澳子弟學校,整個發展是方興未艾的。(Shutterstock)

大灣區港人子弟學校方興未艾

廣州南沙的民心港人子弟學校,將在今年9月開學。期望大灣區各地政府推動港人子弟學校的發展,香港教育局和考評局亦可探討DSE在內地發展的可能性,長遠提高其認受性。

政府須重新檢視幼兒工作者的資歷要求,務求對入職條件有嚴格的規限,並需要有持續的專業進修。(Shutterstock)

人神共憤的虐兒事件要追究到底

保護兒童會內的虐待兒童文化已經形成。長期以來關愛文化沒有建立起來,監管制度完全失效,員工的訓練明顯不足,如果這次不是被附近居民揭發的話,這種令人髮指的虐待兒童慘劇不知什麼時候才會結束。

近年隨着中國的經濟興盛發展, 中產以上的家庭對子女優質教育的殷切需求, 不少人嚮往外國的教育模式。(Shutterstock)

內地國際學校步入寒冬?

中國教育部2021年3月向包括雙語私立學校在內的學校發出指示,必須安排中國學生接受「全國統一的必修課程」。其實這種加強規管的措施,是針對過往10多年以來外國教育機構在內地開辦學校的失序現象。

北部都會區的規劃宜有大學的參與。(亞新社)

北部都會區的教育部署

一個未來有250萬人口生活的龐大社區,需要新開設多少間幼稚園、小學和中學呢? 如果政府仍然沿用舊思維去規劃基礎教育,又是否能夠滿足北部都會區的需要?

跨境學生已經超過17個月未能返回學校上實體課,平日只靠個別學校的網上授課去學習,完全失卻了正常的校園生活。(Shutterstock)

想方設法盡快讓跨境學生復課

連日來,教育界對於生源不足,學校面臨減派縮班的情況,十分擔憂。據統計,上一學年全港中小學生減少了14,000多人。當中部份和香港人舉家移民有關,但也有部份因為跨境生未能返港就讀而流失了。

香港過去兩三年經歷重大的社會激烈分化,不同人有對立的思想, 立場和行動,過去一年又爆發前所未有的新冠狀肺炎疫情, 人心動盪是必然的。再加上一些西方國家提供了移民的種種方便, 最明顯的例子是英國,持BNO護照者較以前更容易移民。 可想而知,移民的人士是一定會增加的。(shutterstock)

教育界如何應對新一波教師移民現象

教育界如果真的出現離職或移民現象,按現實的情況, 完全是可以應付得到的。要記住,教師是一份薪高糧準, 十分穩定的工作,是特別受到求職者歡迎的, 尤其是在遇上經濟下滑的境況。

回想筆者起初參與選委會選舉,為的不是個人聲譽和利益,而是期望有一個機會向特首候選人提出有關改善教育的意見。(亞新社)

充滿變數的教育界選委會選舉

我認為無論什麼人參選以至於最後當選,秉持教育的初心十分重要:一切要是以下一代的學習和成長作出發點,摒除太多政治上的考慮,真正做到為業界,為香港教育盡一分力。

科大廣州(左)及中大深圳(右)兩地校園風光。(大學圖片)

大灣區和香港教育互動趨勢

大灣區對大學來說,這是可以擴大版圖的難得機會,也可以藉此提高自身的教學和研究的實力,把影響力輻射到其他地方。而對學生來說,是有更多的選擇,特別是內地每年高考生達1000萬人,需要更多的大學本科學位。

羅慶琮校長(左)和曹啟樂校長(右)在見證教師中心選票銷毁後,合照留念。(圖片提供:曹啟樂校長)

教師中心無聲消逝

教師中心成立於1989年,剛在去年慶祝成立30周年。之後教育局宣佈將於今年9月停辦教師中心。作者建議,教育局可以舉辦一次集思會,邀請長期擔任教師中心義務工作的校長及老師們一起參與。

清拆寨城時發掘出來的重要文物文物:九龍寨城南門的石牌匾

走到現場去認識香港歷史

無論從歷史文獻,以至考古發現看,香港在幾千年前新石器時代已有人類生活,而且一直受到內地文化的影響,自秦漢以至唐宋明清,香港成為我國南方的一個戰略據點,不是「一個小漁村」的稱謂可以概括全貌的!

選擇國際學校,家長需要有支付比較高的學費,建校費或/及購買債券的心理準備。圖為香港國際學校。(Wikimedia Commons)

官津直私 何者為先

官立、津貼、直資、私立四類學校,各有特色,都能提供優質教育,培養社會各方面的人才,是沒有所謂優次選擇問題存在的。家長最重要的是為自己的子女選中合適他們就讀的學校。

《與正念同行》這套電影以三年時間拍成,記錄了一行禪師在梅村對禪修者的種種教導。(左:Wikimedia Commons、右:作者提供)

一行禪師·與正念同行

多年以來,一行禪師與其僧侶團隊每年都到世界各國傳揚正念(Mindfulness)的思想與實踐,設立正念靜修中心,他的80多本著作也翻譯為不同國家的文字,部分成為非小說裏的暢銷書。

多了一批成績好到足以升大學的同學,大學有足夠的容額可以吸納嗎?(Wikimedia Commons)

英國公開試的軒然大波

如果有一天香港也面對未能舉行公開試的情況,教育局與考評局又如何為考生評分?為防範於未然,教育當局和學界必須深入探討,研究對應的方法,不宜等到危機出現才去處理。

教師在在職時不宜炒股炒樓,因為會易分神,影響日常工作,萬一失敗更會增加財務負擔。到退休前最後十年,以上比較穩健的投資工具便可考慮。(Shutterstock)

從退休到進優之路

有形資產,例如存款、住屋等,足以維持日常生活基本需要。本文談談教育工作者,包括老師、校長、教授等,在退休前後,如何處理,開拓有形資產這一項。

考評局掌握全部學校往績數據,在專業及技術上絕對有能力作出類比測試,找出最佳的,最可信的方法,未雨綢繆,制定各種替代方案。(Shutterstock)

文憑試考不了 可有後備方案

事實擺在眼前,4月底復考機會不太,疫情仍每日有雙位數字感染,4萬多考生每日出動,交通工具內,試埸內,食店中,人群聚集,接觸頻密,疫症增加機會也大增,以至於出現疫情爆發。真的要考慮後備方案呀!

學校仍有存在價值?要作出什麼的改變才可延續?未來學習模式會變成怎樣?(灼見名家圖片)

疫情下的教育生態

疫情雖有終期,但難保日後不會重臨,甚至就在不久的將來。同時,經過今次停課不停學的實踐,相信各校老師在電子教學方面提升了認知與技能,復學之後仍可適時運用,以補足實體教學。

外觀時尚典雅的香港藝術館。

香港藝術館──香港的驕傲

近日完成翻新並正式重開的尖沙咀海傍的香港藝術館(HKMOA),以其時尚優雅的外觀,充實而獨特的典藏,優越的地理環境,足以讓遊人瀏覽半天而盡興,許之為香港的驕傲亦不為過!

在內地欣賞不同山水美景,了解各地風土民情,追溯民族歷史,可以引發各方面的討論、探索。

桂林風光民情之旅

我們這次桂林之行,往來均用高鐵,不見海關檢查手機,暢通無阻,方便快捷。希望在事件稍為平息後,師生有心情參與考察、研學活動,在內地欣賞不同山水美景,了解各地風土民情,追溯民族歷史。

鳯凰古城是文學家沈從文故鄉,在這山靈水秀鄉間,啟發他不少文學靈感。

湖南文學及文化之旅

我在想,如老師和同學共遊嶽麓山、愛晚亭、橘子洲。圍讀美文名篇,老師加以點撥,引導同學賞析,是多麼美好的學習體驗喔。但願港事盡快平息,還師生一個平和學習氛圍……

筆者(左二)第一次參加了內地傳媒《南方都市報》主辦的直播節目。(作者提供)

內地生應考DSE的新趨勢

對內地生而言,DSE吸引力頗大。相對於AL、AP、IB等國際課程與考試程度,DSE是唯一可用中文應考主要科及選修科的國際認受性強的考試,讓內地生免除用英語應考的阻礙。

未知余氏有生之年,會否再一次重遊北京以及他家鄉安徽潛山呢?(YouTube截圖)

余英時與五四百年

在余英時的青少年年代,距五四運動只有20年,自然受其餘緒影響,回憶錄第一章即有專節講述五四性質。際此五四百年的日子,可看看一代學人如何評價五四。

突尼西亞遲至1956年才獨立,中間經歷兩位統治期長的獨裁者,2011年茉莉花革命後才實施議會政治,然而社會經濟看來要一段長時間才能改進。

突尼西亞的藍白黃景觀

突尼西亞的藍白黃自然與人民景觀,不只海天沙漠一片,還有歷史的厚重沉澱,純樸親和的民族本性,形成一種吸引力,到此一遊能改變過往對非洲國家的定見。

透過筆試可找到校長人選?老實說,難!(Shutterstock)

校長選拔的關卡

一校之長,關係着一校的成敗興衰。辦學團體對校長選拔的重視,自然不過。但在自訂的遴選關卡中,何者為宜?

Currently Playing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