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文正

馮文正

風采中學前校監。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士,1970年起入職為小學老師,任小學校長26年後退休。教育評議會1994年成立後,多年來出任副主席、執委。曾任教育委員會、教育統籌委員會、優質教育基金督導委員會委員,津貼小學議會主席。現任多所小學校董、津貼小學議會顧問、香港初等教育研究學會及小學教育領導學會執委。也曾擔任《信報》、《星島日報》專欄作者及教師中心刊物編委,寫作範疇包括教育政策、學校領導、小學與幼兒教育。
在30歲至40歲之間,為本港教育界做了什麼?為自己的成長,長青做了什麼?(Shutterstock)

三十而立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真是大智慧。30歲,才是開始呀!難怪有外國學者說,30歲以上的機構,可以說是長壽的了。這令我再深思,教育統籌委員會,在30歲至40歲之間,為本港教育界做了什麼?

出生率逐年降低,小學縮班問題加劇。(Shutterstock)

縮班殺校

學齡人口下降,引起小學「縮班殺校」潮,縮班殺校不只是教師職業保障的問題,更是學校的生存權的問題。辦學人士,校友,家長的心血及冀望,誰關心?

善用體育科的教學,好處有很多。(灼見名家圖片)

在小學裏最重要的一個學科

任何比賽項目,都需要你不斷從對手裏學習,提升技巧。有什麼練習你不需要答案,可以自己批改,了解自己的進步?最直接的答案是體育科,我當日撰文對大家說,要訓練反思批判,最好用體育科。

30年來,香港大、中、小學的建設亦算差強人意,最不合格的可算是「幼兒教育」了。(shutterstock)

教育的基建:再談幼兒教育

中國的智慧是:三歲定八十,更多的父母希望贏在起跑綫,房屋建在沙土上,結果會如何?幼兒教育是基礎的基礎,基建的基建,教育的百年大計,為政者怎樣看?

自從特區政府問責制成立後,制定政策前的諮詢淪為裝飾工程。(文灼峰攝)

解決深層次矛盾

我們看見的問題如貧富懸殊、樓價高企、青年缺乏向上動力及歸屬感,是因還是果?若是現實的果,那麼因是什麼?

「前人種樹,後人乘涼」,我個人對香港的前路,還是樂觀的。(Shutterstock)

為香港把脈

香港在得道多助下,會繼續發展得好,我們要感謝前人,在今天也要努力去做我們下一代會感謝我們的工作。

有人說:一個研討會的成功,建基於解決了問題,還是產生了更多問題?我個人傾向後者,若如是,我覺得今次研討會是空前的成功。(灼見名家製圖)

未來教育的關鍵

今天本人在「承先啟後25年,人文精神與科技創新教育」研討會就當天的一些啟發,講出兩個我個人認為具重要性的關鍵點,拋磚引玉,期望就教於高明。

中國人自古尊師重道的文化,使教師成為一個受重視的職業,本港教師,在政府投放公帑資助學校前,收入不多。(Shutterstock)

香港教育系統的優越及缺失

宏觀上本港教育系統的優越性,足以與世界一流國家/地區比拼,亦是過去本港教育成績走在世界前列的一些原因,至於缺失,即要注視補救的地方,有下列兩點。

特朗普唯恐天下不亂是其競選策略,令他可以多次運用總統權力及行政命令,做對其連任有利的強悍行動。(亞新社)

特朗普競選連任奇招迭出

特朗普是現任總統,掌握了某些主動權,同時他亦是一個詭計百出,好作驚人之舉的人,在10月內蓄意製造一些突發事件,爭取選票,扭轉暫時民調的劣勢亦極有可能,可用的手法亦不勝枚舉。

重點培育這兩年入職的新老師,若他們在這兩年社會動盪下的受訓及工作經驗不足,校方要適當關切。(Shutterstock)

新老師的憂慮

因為疫情關係,本年2至6月間的停課,當然對各校師生家長都是衝擊,在生活和學習上帶來很大的轉變,對新老師來說,影響更大。

美國人確實需要特朗普這位不計後果的總統,大家一起飲鴆止渴。(Shutterstock)

特朗普可以連任美國總統嗎?

今年以來,美國新冠肺炎疫情、經濟下滑等事件,對其連任有何影響?也有不少分析,今天,我也趁熱鬧說一說。在今天這一刻,我個人覺得他可以連任,有三大理由。

人類這幾千年、幾萬年歷史,大部分都是人與人爭的記錄,由最早期的爭奪資源、土地,到宗教、政治、意識形態的衝突。(Shutterstock)

自省時刻

這幾個月在身邊發生了很多事,相信大家都同意,此時此刻,是重要的反思時刻。我驀然發覺人類的發展進入了第四階段,就是同時要「與天爭、與獸爭、與人爭」。

今年愚人節會有8個預言。(Shutterstock)

2020年愚人節預言

今年是好特別的一年,我決定把2020年愚人節預言公開發表。現在是最好的時刻,也是最壞的時刻,我個人相信這預言的命中率是100%。

我的朋友說:我覺得香港的學生最要學習的是「尊重」,既尊重別人的需要,也要尊重自己應盡的責任,他說:這叫做「盡本分」。(灼見名家圖片)

香港學生最要學習的兩件事

此文刊出之日,又是新一年的開始,我借此機會呼籲家長們、老師們,好好檢視子女們、學生們「盡本分」及「公德心」這兩個日常生活裏應有的思考和態度。

相當多青年在對政府不滿時,會走上街甚至用非法手段對抗,那麼政府或所有關心青少年前途,香港前途的大眾,有何對策或反思?(亞新社)

從2019《施政報告》看香港的未來

本人從事教育工作多年,對政治議題的認識有限,本文旨在抛磚引玉。本港前途與青少年工作息息相關,盼望大家多多關注。檢視施政只是其中一步,如何制定一系列長期政策及持續推行,才是重點。

目前台灣、澳門、新加坡都有法律管制電子煙的製造及銷售,香港也應該有這些保護青少年的條例。(Shutterstock)

電子煙荼毒人生

研究顯示電子煙的尼古丁含量雖然較少,但在頻頻吸食下,有毒物質的攝取量是不會比傳統煙少,而由於汽化容易愈吸愈多,吸食者甚至會同時吸食傳統煙。

俄國與美軍備競賽方面有機會再度領先,但發生地區局部戰爭的機會卻大增。(Shutterstock)

特朗普宣布從敍利亞撤軍的啟示

說特朗普是狂人一名不為過,但他的撤軍其實是競選承諾,這與他發起中美貿易戰如出一轍,聖誕節前收買國民心,打亂世界秩序,但他出爾反爾是家常便飯,好戲在後頭。

國家主席習近平呼籲港澳兩地抓住一帶一路和粵港澳大灣區的機遇。(亞新社)

東風勝西風

不論內地、港澳、台灣,我們都應拼經濟、拼民生。反觀西方,在美國,美國優先、排他風氣等正蔓延,在歐洲,歐盟也與英國吵鬧不休。看來,這次是真正的「東風勝西風」矣!

小朋友的時間及興趣被手機的遊戲所佔據,對閱讀能力的下降有極大相關性。(Shutterstock)

由問一個好問題說起

近日有一個說法,能夠問一個好問題,又能夠為這個問題找尋最佳答案,是本世紀最需要的一項能力。最近在教育界有兩個問題常被提及。

教育政策方面,香港僅排名第22位,得分54.8分,該分項表現,遠落後於榜首、得分87.5分的新加坡,亦不及亞太區整體平均水平59.1分和高收入經濟體平均分平67.7分。(Pixabay)

由全球教育未來指數說起

一丹奬特別委託經濟學人智庫(EIU),透過與17位國際專家進行深入訪談,制定全球未來教育指數。指標內容涵蓋教育制度培養學生的不同能力。

由2017年9月起,政府實施十五年免費教育計劃,教育支出亦一定會大增,錢從何來?(Pixabay)

教育新政:每年額外新增50億元經常津貼

50億,是一個觸動教育界人心的數字。記得在回歸首年,行政長官董建華先生在首份施政報告中宣佈撥款50億元成立優質教育基金。本人亦在當時被委任為基金督導委員會成員之一。 回想起來,其中點滴仍歷歷在目: 首先,設立五十億元基金,震動世界,宣示董先生重視教育對特區未來的影響,十分重視下一代的培育。其次,針對當時一些理財原則,所謂「量入為出」,領導層明白,萬一政府財政緊拙,對教育撥款有所制肘,也有基金可以靈活撥款,不受財政預算的條文規限,教育項目有些「私己錢」,加強持續發展的效果。最後,當時政府對學校用款的規管比較繃緊,常常是專款專用,錢銀間的抽屜不能打通。若學校有創新性工作,又不能在經常性開支中支付,便可向基金申請撥款,進行一些有意義的教育活動,並把經驗予以推廣。   期望可以維持教育公平 記得在首五年委員任期的任內,基金存款由50億降到約37億,即是說在三數年間,基金津貼教育界十多億元,受惠的中、小、幼、特、大學、甚至教育署都有,足証教育撥款或有不足及靈活用款的市場需求。教改推展後,學校的工作量大增,對財政的需求亦大增。在基礎教育界多番要求下,政府亦深感需要增加資源,便設立了學校發展津貼,每間標準班數學校每年有約50萬元的非經常津貼,用作減輕老師工作量及增加學生活動用款,回應當年的訴求。近年,這項撥款由非經常性漸轉為經常性撥款,亦証明學校是需要這項撥款支撐經常性開支。 基於政府每年按財政預算計劃使費,學校的急切需要只能用按年支付方式撥款,大大增加學校財務的不穩定性,譬如︰支付了三年的「有時限學校發展津貼」取消了,運用資金招聘的合約老師便要離職,類似的情況近年愈來愈多。不同的新計劃及新的需要下,政府用不同機制按年撥出津貼,教育界形容為吊鹽水機制,當然是有好過無,但一旦關水喉,又有合約老師要離職,老師工作的生態環境可見一斑。 最近教育界亦有些擔憂,由2017年9月起,政府實施十五年免費教育計劃,教育支出亦一定會大增,錢從何來? 過去多年來,官員最常用的壓制教育界增加撥款要求的句式是這樣的:「餅只有這樣大,你用多了,其他界別便少了。」我們都知道幼兒教育重要,我亦甚至常常說零至三歲的教育最重要,我們一直不滿足應用”學前教育”這四個字,把幼兒教育界摒諸運用公帑資助的門外。我們都希望幼兒教育真真正正成為我們基礎教育的其中一個亮點。但資源不足的憂慮還是有的。 這幾年因為適齡入學人數減少,縮班殺校後所得的款項,部份留在教育界用款項目下,我們才多了些吊鹽水使費,但近年小學人數呈上升趨勢,倘若因輸入勞動人口,增加就學青少年數目,教育經費緊拙的情況必會加劇,教師職場的不穩定性亦會持續甚至大增。在這個時候,我們再次聽到「50億」這個亮麗動人的詞語。 林鄭月娥女士在其競選政綱中,把教育放在首位,並聲稱若當選,每年增撥50億元教育的經常性開支,這是一個很大的突破,概括兩點︰ 1. 每年50億不是一個小數目,可以補填很多缺口。幼兒教育使費,合約教師轉入常額教師,一些吊鹽水短期計劃可以轉為常設機制,也可資助自資專上學生的學費,幼、小、中、青、成人、父母皆可受惠。 2. 這是經常性開支,不用擔心「俾俾下攞番」,也不用寫大批申請書,卻因為被認為沒有甚麼創新元素,被人丟入廢紙箱。 在此,我衷心講句︰「令人振奮」。我希望將來能夠落實有關措施,我覺得林鄭月娥女士長期在政府服務,尤其在社署及扶貧的工作經驗,令她明白貧富懸殊正深深侵蝕香港的基石。舉一個例,教育界都在一些掙扎裡,這便是「轉直資」的問題。直資學校制度的建立,原則是讓一些可以多付出的家長,把資源投放在子女身上,難道香港人沒有這個自由?「俾多D錢,食好D都唔得?」富貴,多吃無礙,但貧窮不是罪,我的子女也應該可以接受好一點的教育,資助中小學的校長及老師,慈善團體,宗教辦學團體的領袖,看見直資系統有更多家長投入,不是眼紅,家長肯多付是應該的,但我們都希望校內的較弱勢兒童可以接受好一些的服務及栽培。 期望這每年50億的經常教育經費,可以在平衡貧富懸殊,穩定教師及父母人心,維持教育公平,栽培下一代上發出一點光輝及熱力。

Currently Playing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