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 Jan 03 2025 23:59:59

陳偉倫

從事教育20多年,特別關注學生成長、創意培育和學校組織及領導。先後畢業於香港教育學院、理工大學設計學院、公開大學及中文大學研究院,並於美國Northeastern University取得教育博士。任職於國際學校,曾任直資中學副校長及助理校長、資助中學視藝科主任及訓導主任、理工大學及中文大學客席講師。分別於2008年及2015年與友人創辦非牟利藝術團體art-at-all及「香港傑出學生藝術家獎」,推動本地藝術教育及青年藝術家的發展。亦曾為香港藝術發展局(藝術評論)審批委員。主編書刊包括《P for Portfolio 創意作品集學與教初探》、《發明+生活+創見+創意+創造+創新+教育…》及《學校新藝術》。

做學生的Mr. Dream Giver
作者:陳偉倫2019-07-15
筆者將暫別灼見名家,集中精力做好新工作,亦欲騰出時間去多了解學生,支持他們追尋夢想、實踐夢想,做學生的Mr. Dream Giver。
更多自主權,換來更大責任──記國際學校營運點滴
作者:陳偉倫2019-07-05
在日常工作中,國際學校的教師享有較本地學校較大的自主權,同時也負有更大的責任。
通識教育科──減磅正確 勿忘初衷
作者:陳偉倫2019-04-10
通識教育科會否把劍指海外學府的精英學生排斥出文憑試,或成為使更多學生「跳船」到國際學校、提供國際課程的直資學校或是海外寄宿學校就讀的推手,值得深思。
給予自主權 讓學校的多元發展遍地開花
作者:陳偉倫2019-01-31
沒有了呈分試壓力,學生有更多空間時間,在課程以外,如科研、體育、音樂、藝術、創意等方面多元發展。在不同範疇上有傑出表現的學生,亦會因有更多空間、時間發展一技之長而選擇該校。
誰偷走了孩子的聖誕假期?
作者:陳偉倫2018-12-28
呈分試不知不覺地成了本地小學教育和評估的指揮棒,也靜悄悄地偷走了孩子的聖誕假期。
擺脫應試模式 開闊學生眼界 才能協助本地生升學
作者:陳偉倫2018-09-18
IBDP給予學生較高的自主性,並培育學他們的國際意識,而DSE始終擺脫不了我出題目你應試的考核模式。要在DSE取得佳績,學生無不花精力在捉題目和操練答題技巧上 。
讓手機在教育領域盡情發揮
作者:陳偉倫2018-07-12
我們未必能預測20年後的世界,但筆者相信,手機在學習或學校行政上的應用將是未來數年的趨勢,其應用亦將有無限可能性。
也談直資學校
作者:陳偉倫2018-01-29
直資計劃看起來令學校貴族化,給予學校高度自主,為學生提供彈性課程,但學校需自負盈虧,老師職位也不穩定,是學校領導的挑戰。
順應大勢 讓香港教育起飛
作者:陳偉倫2017-11-23
港人要安心地舉家北上發展,避免因家庭成員分隔兩地,造成家庭和社會問題,香港教育能否在大灣區落地,為區內港人子女提供與香港銜接的課程最為關鍵。
品德教育 由微小事情開始
作者:陳偉倫2017-09-20
教育工作者不論政治立場如何,都應清晰地把是非闡明,讓年青人辨分清黑白,同時提供適當的支援及輔導,這樣才能讓他們從錯誤中學習和成長。
國際學校求賢若渴
作者:陳偉倫2017-07-31
為吸引優秀教師,國際學校的待遇和褔利一般不會低於本地津校,除了工資優厚外,還提供約滿酬金、醫療福利。
引入非本地生 香港可以嗎?
作者:陳偉倫2017-05-22
讓非本地生入讀本地學校,隨可激勵本地生外,亦可為他們提供文化交流的機會。
由「歌神」許冠傑的演唱會說起
作者:陳偉倫2016-11-02
願明天香港,也是天堂,定能看得見,一點曙光。
Class Teacher 與 Homeroom Teacher
作者:陳偉倫2016-08-31
要理解 Class Teacher 和 Homeroom Teacher 在概念上的差異 ,就先得了解本地和國際學校在課室安排及編配上的分別。
續談國際學校的假期
作者:陳偉倫2016-07-17
國際學校在應屆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的成績,不比那些傳統本地名校遜色。獲得45分滿分的狀元更大多是來自那些上學日較少,又不為學生補課的國際學校。因此,「增加課時,是否必然能提升學生成績?」及「除補課外,還有其他提升學生成績的有效方法嗎?」等問題,值得我們再思考。
國際學校 重視放假
作者:陳偉倫2016-06-20
為了完成冗長的新高中課程,不少本地學校在長假期間安排補課,這個「需要」受到不少家長的支持。而國際學校的家長卻很重視假期,常在長假期與孩子外遊或回祖家度假,有時為了配合家長的假期或工作需要,更會請假提前離港。如學校在長假安排補課,相信會收到不少投訴。
140周年的挑戰與堅持
作者:陳偉倫2015-09-27
中學畢業後,與母校的聯繫不算緊密,只是間中參與舊生足球比賽。直至早前收到母校一連串有關慶祝創校活動的電郵時,才驚覺母校已創立140周年,身為校友,當然要抽空支持……
從政改思考領導變革
作者:陳偉倫2015-06-28
最近,政改表決「甩轆」及議員 WhatsApp 群組對話外泄,成為全城熱話,大眾焦點都落在責任誰屬,或誰是「內鬼」之上。然而,在過去20個月的政改諮詢中,其實有很多更值得思考的地方。
教育現場的「丁蟹效應」
作者:陳偉倫2015-05-10
最近,股市暢旺,成為全城焦點,電視台也配合氣氛,重播以股市為題材的經典電視劇《大時代》,再次牽起熱潮……教育現場也逃不過這新「丁蟹效應」之影響,校內校外,或多或少,也會找到「丁蟹」式情節,為教育同工帶來不少挑戰。
香港藝術還需要什麼?
作者:陳偉倫2015-03-25
在這香港藝術的「黃金」時代,出產頂尖藝術家的客觀條件似已存在,但藝術家最終能否蜚聲國際,還受很多因素影響……
由中學文憑試「跳船」說起
作者:陳偉倫2015-03-08
教育當局指中學文憑試的「跳船」情況屬正常現象,有關數字與舊制相若。然而,如新高中課程架構下的「高不成,低不就」現象不被正視,社會精英將繼續流到國際學校或提供國際課程的私校,年輕人又繼續「被失敗」,社會不同階層之間的互動及了解將繼續減少, 社會矛盾擴張,怨氣繼續積累,長此下去,對社會的影響不容忽視。
培育學生志向乃教育的重中之重
作者:陳偉倫2015-02-22
學生的學習動力及抗逆力下降,除了與家庭和社會經濟發展有關外,與現今不少年輕人欠缺夢想和目標也不無關係。教育在當中的角色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