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政改表決「甩轆」及議員 WhatsApp 群組對話外泄,成為全城熱話,大眾焦點都落在責任誰屬,或誰是「內鬼」之上。然而,在過去20個月的政改諮詢中,其實有很多更值得思考的地方。
忽視文化的力量・社會成受害者
政改諮詢期間,社會上就特首選舉和提名辦法之討論上,明顯出現南轅北轍的思想假設 。政府及建制一方認為在一國兩制下,特首的選舉及提名方法上,要有一國的考慮,中央有其角色,是理所當然。反對派卻認為在一國兩制的高度自治和港人治港下,特首選舉是港人的事,中央不應干預,才是理所當然。麻省理工學院前教授 Edgar Schein 指出,對事物的共同假設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文化在社會所產生的力量強大,如不理解這力量的運作,我們將成為它的受害者。故社會上就政改的兩種極端假設及相關的角力,如未被充分理解,並予以適當的處理, 社會將成為受害者。
營造迫切感・領導變革的第一步
Edgar Schein 指出領導在文化形成及推動變革上,均擔當着重要角色。領袖在領導變革時,首要任務是創造變革動力,其中製造焦慮是重要手段。哈佛商學院的John Kotter 則以營造迫切感來形容這變革的第一步。在政改的角力中,無論是營造焦慮或迫切感上,反對派的策略很有效。他們把沒公民提名的選舉冠以「假普選」之名,指這樣選出的特首沒有認受性,政府管治也將出現危機。他們又指「袋住先」會使中央政府認為已兌現普選承諾, 再不會在特首選舉辦法上作改變,結果變成「袋一世」。這些訊息成功令市民對所謂「假普選」和「袋住先」產生焦慮,更使市民感覺到需要「真普選」的迫切感。政府及建制一方在這方面的表現則較遜色,政改原地踏步的負面影響未有被充分討論。反之,以 「2017一定要得」的口號宣傳政改方案,流於空洞,難令市民感受到當中有其迫切性。
願景・領導變革之本
除了營造變革的迫切感外,John Kotter 亦提出闡述變革之願景,使持份者對變革產生憧憬及認同感,是領導變革的另一重要步驟。反對派以「我要真普選」為口號,提出只有在他們推崇的「真普選」下,特首才會有認受性,政府才能進行有效管治, 社會會變得更公平,市民生活也會變得更好,社會上的大小問題好像都能被解決,難怪不少港人對反對派所指「真普選」有着無限憧憬。相反,政府或建制派就政改的論述,焦點往往落在是否符合規定,或會否影響國家安全等議題上,既未能勾畫出美麗的願景,也難以引起生活安逸的港人之認同感 。
去年筆者帶領學生到新加坡作領袖訓練,當地導師帶我們到新海灣區,在 Marina Bay 前向同學講解願景對領導變革的重要性。導師指出當時我們眼前的美景,正是李顯龍總理在2005年的國慶群眾大會中向全國人民勾畫的願景藍圖。筆者和學生們均深深體會到願景是領導變革的基礎,目前香港所欠的,可能就是這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