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世鴻

蔡世鴻

中華基督教會協和小學(長沙灣)校長。1990年投身教育界,2004年始擔任校長。由於早年於香港大學取得資訊科技教育碩士,多年來一直熱心推動資訊科技教育,現為教育局STEAM小組及小學科學科小組委員、香港考評局及香港公共圖書館管理委員會委員。學校位處深水埗,故積極投入社區服務工作,現為深水埗中南分區委員會主席。2016年起加入教育評議會,並於2022年擔任教評會主席。教學方面,為教育局校董課程班導師、教育局新入職校長班導師、浸會大學擬任校長班兼任講師、教育局校長認證評審員及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中央校董。
有人提出是否老師工作太忙,所以忽略了學生,未能識別有自殺傾向的?當然不是,要識別學生有輕生的念頭,除了用心觀察,也要細心聆聽,平日要和學生建立良好的關係。(Shutterstock)

關心才是最重要

家長可如何防止子女自殺?答案只有一個,就是關心、關心、再關心。孩子的成績不好,我明白家長會痛心,會懲罰不長進的子女,但也要表達你對他們的關心,罵過了,可以安慰他們,表達你的想法和關心。

《新聞女王》題材吸引的原因有二,一是較少有,二是描述專業人員的工作和生活。(《新聞女王》劇照)

看《新聞女王》反思香港教育

「一劇主角」紅了一套劇,往後就不見了!《新聞女王》的女主角佘詩曼已經48歲了,還可與內地的頂流年輕人競爭,相當了不起,所以做什麼行業都要敬業樂業,才會走得更遠。

2025學年推行人文和科學科,確實有點急,但權衡輕重,加強科學是時代所需。(Shutterstock)

談小學的科學科和人文科

過往小學的創科教育時數太少,所以我們今次建議初小兩節科學,高年級3節,為的是讓學生學多些、動手做和多探究,所以大家不要怕改變,最重要是為什麼要改變。

教育不能過於墨守成規,我建議把常識科分拆。(Shutterstock)

小學需要國史科嗎?

我們亦希望小一至小六每星期都有一節國史課 。為什麼?因為如我們的學生由小學到大學,中間只有中一至中三才必須學習自己國家的歷史,那實在太少了!

作者認為,早點讓學生接觸內地的科技發展,對他們是百利而無一害。圖示學生參觀政府舉辦的創新科技嘉年華2022。(創新科技署圖片)

再談小學的科學科

科學的範圍博大精深,哪些知識要學,哪些要動手做,哪些地方可參觀,都要從長計議,期望教育局能盡快為小學科學科定出指引,然後學校再發展自己的校本課程和內容。

隨着創科教育的需求愈來愈大,大家都將STEAM元素放到教學上。(Shutterstock)

是時候檢視常識科了

「STEAM」5個英文字中,我覺得最重要的是「M」,因數學是科學之本,但中、小學都有數學課,所以我覺得問題不大。第二個重要的是「S」,但初中既有科學堂,為何小學卻沒有呢?

在學習如何當政協委員的過程中,作者學會了提案的程序。(Shutterstock)

參加培訓班所得

學海無涯,在香港的小學教育中,我可能是一名專家;但當我成了青海的政協委員,我也得虛心學習,多了解當地的人和事,用心去服務人民。

港府須正視學校午餐的問題。(Shutterstock)

搵食難

自從恢復全日制面授課堂後,大型飯商接連出現問題。到底是哪些原因,令莘莘學子飽受無飯之苦,有些更食物中毒,苦不堪言?

要學好語文,寫得一篇好文章,主要是讀和寫。(Shutterstock)

如何令子女的英文進步

一本英文書不要只看一遍,每次均可解讀不同的生詞,問孩子不同的問題,然後又念一遍,將這些生詞變成常見詞,像儲錢一樣,日子久了,小朋友便累積了很多詞彙。

香港要培育自家的創科人才,可謂吃力不討好?(創新科技署圖片)

香港真的需要創科教育嗎?

香港推行的STEAM教學,強調不是獨立成科。而創科教育也不只培養科學家,是教導學生創意、探究和解難,這些思考訓練,就算他們長大後從事其他工作,求學時期的所見所學,對他們來說也是沒有白費的。

我們對虐兒是零容忍!(Shutterstock)

杜絕虐兒

香港作為一個如此發達的城市,要保護一批無助的兒童,是否如此困難?為何不幸事件屢屢發生,我們只能慨嘆稚子可憐,卻不能杜絕這些事件再次發生?

疫情困擾了我們幾年,難得新政府能銳意改變,我們實應打破舊有的做法,引入新思維。(Shutterstock)

新政府、新思維

我們教學生創意解難,希望新政府也要打破舊思想、打破以往的諸多限制,以新思維行事,為香港創造一個新的局面。

日後,口罩或會被認為是衣服的一部分,出外便要戴口罩。(Shutterstock)

疫情下的教育次文化

這次世紀疫情對我們造成極大的衝擊,但生活仍需繼續,我們要對抗疫情,要接受它帶來的變化,也要將學習與環境結合,令學習變得更有意義。

《聲生不息》主打的是80、90年代的香港歌曲。(YouTube影片截圖)

看《聲生不息》有感

觀乎《聲生不息》這節目,無論在製作、音樂、布景、拍攝各方面,都遠超於香港的電視製作水平,所以大家如以為內地仍是有所不及,那是痴人夢話,井底之蛙了。

一些年輕人在面對壓力時,常不知如何面對,最後走上自殺的絕路。這些事情一件也不應發生,絕對不能忽視。(Shutterstock)

給新一屆政府的教育建議

教育是一們專科的項目,在往後的25年,我們需要熟悉香港教育的局長,教育是未來的基石,一點也不能含糊。現在的楊局長擔任教育舵手多年,高瞻遠足,正反映教育局長的重要。

有些孩子聽到要回校,內心難免有些抗拒,但只要上了一、兩天課,可愛的童真便會再次回來!(Shutterstock)

復課後的家長工作

有家長說停課荒廢了不少時間,復課後要加倍努力,不要再玩了。我反對這說法,過去便過去,不要拼命追回溜走的時間,否則你和孩子都會身心俱疲。

童年生活最重要的便是玩。(Shutterstock)

暑假在家七件事

自古有「開門七件事」,我也為大家炮製了「暑假在家七件事」,要緊嗎?可作參考而已。那什麼事才是最重要的?

服務他人的同時,我們也會感受到別人的愛。(Shutterstock)

智商、情商和愛商

我深信每個小朋友都是獨一無二的,如何提升他們的智商、情商和愛商,需要家長和老師們多花時間,用愛心來澆灌培育。

家長如要子女堅持閱讀,要鼓勵,要伴讀、要同行,有時可以跟他們講故事,有時讓他們向你推介好書。(Shutterstock)

為什麼我會愛閱讀

處處書香的方法,可以是定期到圖書館看書,可以是讓孩子買下心頭好,並在家裡添置一個小書櫃,讓他們有自己的「王國」,那樣小朋友必常翻閱圖書。

為了統一上課的要求,副校還編製了一個老師版的使用指引和一個學生版的使用需知。(Shutterstock)

推行網教的經驗分享

今年是「第5個資訊科技教育策略」,我相信在即將公布的報告書中,一定會提倡網教、發展電子學習平台和引入不同的電子學習評估和數據分析。

陳校長,我那時已採用人工智能鏡頭來為學生點名、人面面識門禁、智能保安和R. F. I. D. 智能圖書櫃,現在2040年的學校管理,進步了嗎?(Shutterstock)

走進2040年的智能教室

譚鐵牛提出未來教育在人工智能下,會變成教學個人化。我帶着滿腦子的新奇想法回家,坐在沙發上,不知不覺便睡着了。夢中,我去到未來的學校,我想應該是20年後……

近日社會衝突不斷,我常懷疑我們的教育工作,我們不是從小教導學生愛護公物,愛我們的鄰舍和社區,建設社會,做一個良好的公民嗎?(亞新社)

小學常識科改革建議

最近小學發生了「錯解鴉片戰爭」一事,令人嘩然,也有人認為小學的國民教育不足、老師不懂科學、課程呆板乏味…… 作為中學通識科的「前線」,小學常識科實應積極改革。

今次的漫長停課,不像一般在學校爆發的意外,這次影響是隱藏和深遠的,更甚會影響家長對學校的觀感。(Shutterstock)

從危機處理看學校停課

在日常工作中,學校有沒有與家長和老師建立互信關係?如沒有,這次停課便什麼都做不了,還有,停課環境不斷改變,學校未必能每事應對,偶有不是,便要家長和老師體諒和包容,那是依靠平日建立的良好關係。

家長要鼓勵孩子每天跟你說一些開心事和不開心的事。(Shutterstock)

給家長的信──開學四件事

每年的開學日,有些學生上學時會一臉倦容,有些會哭着上學,有些會慢條斯理,舉步為艱。家長不用緊張,這是人之常情,想想我們兒時也是這樣。那麼如何是好?

火車站的擠迫情況改善了,但車廂內的情況卻沒改善,雖沒以往般爭座位,爭站位,但車廂內卻變得很吵,很吵!(灼見名家圖片)

回鄉偶書──四天春節假期的見聞

香港在創科或某些教育項目上,可能比不上內地的學校,但在品德教育上,還是比內地優勝,因為有家庭和社會的配合。中國人口10多億,只有大家都抱着「自己先做好」的心態,人民的素質才會大大提升。

小學老師全面學位化,對小學的影響很大,所以學校勿掉以輕心。(灼見名家圖片)

談小學教師學位化

政府能否盡快調整小學的薪級架構,小學老師的薪酬級別狹窄,所以晉升的動力不大,教師全面學位化後,政府除重整薪酬架構,亦需順道拉近中、小學教師的薪酬差距,這是多年來積存下來的怪現象。

最近我的辦學團體,有9所小學想跟肇慶的學校結對。(Wikipedia Commons)

結對姊妹學校的難題

如要推廣香港學校與大灣區學校結對,首要讓他們知道香港學校的辦學背景,由於過往的發展,他們會常常接觸到具宗教背景的香港學校。

遇到壓力困擾或不安時,可嘗試給自己一分鐘分散注意力,以減少胸口的鬱悶感。(Pixabay)

釋放壓力 迎接新學年

筆者有五個解壓錦囊,只是提醒大家要注意精神健康,如有問題,最有效的方法是看醫生,在新的學年,在此祝大家身心健康,工作順利。

內地姊妹學校交流試辦計劃推出後,香港中小學生多了機會到內地交流,增廣見聞。(Youtube截圖)

談「促進香港與內地姊妹學校交流」

政府新一份財政預算案裏,自2018學年起,促進香港與內地姊妹學校交流試辦計劃將會恆常化,參與學校每年會獲發15萬元津貼。預計每年額外開支約1億7,000萬元。現在談談這交流計劃的看法。

如果老師連3D打印也沒試過,又如何帶領學生去成長和學習?(Pixabay)

參觀2017創科博覽

學生各有特質,未必人人都鍾情科學,而學校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育人為本、因材施教、發展學生的不同潛能。

談學校自評

筆者在數月前獲邀到佛山的小學帶領學校自評,其中有一次發生的事,很值得和大家分享。 性急的校長 為了帶領學校自評,我已先為目標學校分享了幾節課:自評的理念、工作和效益等。大家來聽課的時候都很投入,但可能因為他們沒有學校發展組,所以每次來的學校代表都不同,今次來的是校長和副校,下次來的卻是另一批主任和老師,像瞎子摸象,變成各人都只學得一部份,未能融會貫通。 這天來到學校自評的第一個重點——訂立學校關注事項,我要求學校的行政小組一同參與。首先,我先和大家熱熱身,引領大家隨意為學校的發展發言,但我觀察到大家在發言前都會望一望校長,有壓力?可能是。第一位發言的是副校,說完了,校長滿意地點點頭,示意嘉許。到第二位主任發言,校長起初讓她說,到後來會加片言數語,代為補充「標準答案」,這時我提醒校長:「校長,不用心急,我們讓老師分享他們的想法,學校關注事項不是由校長一人決定的,是要由下而上,大家一同商議出來。」校長稍為收斂一下;到了第四位主任發言時,只見校長不停寫字,抄筆記?不是,原來是寫紙條給老師,要他們跟着說,我忍不住說:「校長,現在不是問書,我們鼓勵大家共同建設學校,為學校發展而討論,老師是我們的同伴,所以要聽他們的想法。校長,你還是出去忙一會兒自己的工作吧,相信你再回來時,我們已有共識了。」果然校長離開後,大家便開始熱烈地討論。   學校自評之道 前英國首相馬卓安曾指出領導者最緊要的事: 「首先要找同伴,接着是凝聚團體向心力,然後每個人都要知道自己負責甚麼工作,要如何去執行。剩下的,就是朝着既定目標邁進。」 學校自評不就是這樣嗎?我們可以歸納如下: 找同伴:記着是「同伴」,不是執行者或下屬,所以校長在制訂學校關注事項時,要細心聆聽每個同工的想法,想學校聚焦發展哪些地方?想學校在這三年來改善甚麼?大家要開心見誠地分享,只有推行大家認同的想法,大家認同的目標(common goals),才可以凝聚學校的向心力。 如何執行:雖然學校的管理團隊可能很有行政經驗,但如何執行和分工也是十分重要的,所以我們在訂立關注事項時,除了要訂下目標,更要分組討論,訂下細則來。我們的周年計劃書和科組計劃書便是這在要求下產生的,記着,計劃書還要訂下負責人和檢討的方法,絕不能含糊了事。 向目標邁進:既然有了共同目標和周詳計劃(Planning),接下來的便是推行(Implementation)和檢討(Evaluation)了。 香港學校十多年來堅守着這個PIE理論,學校不停自我完善,取得很好的成果。國內的學校如要透過自評來進步,首先要做的是要有包容的文化,校長要多聽老師的意見,大家成為了「同伴」,協力同心,學校才會越來越好。除了聆聽聲音的氣量,他們也要學會仔細規劃和分工,現在佛山的學校大部份都是半年前規劃學校的工作,要他們訂下學校三年發展計劃,實在奢侈,所以我要求他們成立學校發展組,訂下一年的目標,因為如沒有較長遠的發展計劃,學校發展便不夠具體和聚焦。 聆聽的重要 香港政府嗎?我覺得當前的領導者也要這樣做,要用心聆聽不同界別的聲音,與市民和不同團體成了「同伴」,共同建設香港,香港人才得享安居樂業。最近我體會了一個道理:相同的意見需要聆聽,但不同的意見更要多聽!

我們是採取一人一票制的,無論你是六年級的大姐姐、大哥哥,還是一年級的小弟弟、小妹妹,都可參與選舉。(Pixabay)

小學生選特首

今年2月,在我手機收到的資訊,大部份都是關於「特首選情」的。到茶樓坐坐,鄰座的人也在談選特首;回到家裏,往新聞台看看,每天也是特首選舉的報導,觸目所及的、耳邊響起的、鑽進腦袋的,都是選特首的事,救命呀!我要靜一靜,我要抖一抖,最好的地方是哪裡?家裏不安全,茶樓太多人,對,學校是最寧靜的地方,學校是不談政治的,小學生是不懂政治的⋯⋯誰料往禮堂上的壁報瞄一瞄,要命的!標題竟然是「齊來選特首」,但仔細想想,對!五年前學校也舉辦過特首選舉,那是一件挺有趣的事呢! 五年前,是梁振英、唐英年和何俊仁競選的那一屆,我校也來湊湊熱鬧,舉行特首選舉,如何選?說來是頗認真的。   登記做選民 我們是採取一人一票制的,無論你是六年級的大姐姐、大哥哥,還是一年級的小弟弟、小妹妹,都可參與選舉,但最重要的,是要登記成為選民。登記選民的程序不算複雜,同學們只要在指定的一個星期,在小息時到禮堂向負責登記的糾察填交自己的姓名、班別和學號,便可參與投票。那時登記成為選民的同學多不多?差不多全部同學都登記了,可見大家都熱心參與這次選舉。   聽政綱 到投票前的幾天,老師不停在早會上提醒同學要留意新聞,要了解各參選者的政綱和過往工作,要做一個負責任的選民,還未止如此,負責的老師更選了三位六年級的同學,要他們在投票前的一天,帶上紙製的面具,在早會上向同學拉票。扮演的同學挺認真,演說也頗精彩,但台下的老師和同學,看見他們戴上面具,老成持重地侃侃而談,大家都合不攏嘴。第二天早會,同學們分別投票,人們都說學校是社會的縮影,但我們比現實走得更遠,我們是一人一票的。最後,司儀請校長來個總結,我欣賞地說:「很高興同學們在這段時間的熱情參與,我不知大家選了誰,但我個人估計,今屆當選特首的應該是唐英年先生,幾天後,看看我們同學選出來的結果,與現實的是不是相同?」   結果公佈 到特首選舉後的第二天,老師在早會上宣佈結果:「同學們,大家都知道梁振英先生當選了本屆特首,那麼我們的同學選中誰人呢?同學們都夠眼光,原來在九百多位同學中,有66%的同學投票給梁振英先生,證明大家的意願與選舉委員會差不多!」 為甚麼我至今仍記得這件事,因為那次我估錯了!雖然同學們的選票不是68.9%,但已是十分準確。 去年的政改未能通過,我們今屆特首選舉仍未能一人一票,但只要我們從小教導學生成為一個有責任的選民,留意參選者的政綱,思考心目中的領袖,有朝一日,當大家都熟識選舉,關心政治,愛護國家和香港時,必能選出一位萬眾歸心的特首。   誰說學校不談政治?

心裏火熱 投身教育

心裏火熱 投身教育

教學不也是用生命來感動生命?老師們無私地教導學生,不問回報,每天辛勞工作,一年又一年地看着學生畢業,偶爾在街上遇上已畢業的學生,談談往事,說說近況,已是莫大的回報。

Currently Playing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