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偉大的人物、科學發現或藝術創作都是在安靜的環境中誕生的。(Shutterstock)

安靜的力量

安靜的力量從來不是哪種人的專利,幫助內向的孩子找到他們安靜的力量,引導外向的孩子通過內心的平靜來獲得力量,讓他們在自己的道路上茁壯成長。

因為疫情而停辦了的另類教師培訓班(師資班),今年終於再開辦了。(Shutterstock)

教學的初心

孩子的表現,往往未能如教師的期望發生,調整自己的心態,更有助教學的進行,學會準備及迎接轉變,是更用的方法。在這裏,大家都在學習放慢自己,生活才是學習的主體。

為了傳遞跨文化平等相待的訊息,教師會帶學生參觀清真寺,由班裏面的穆斯林學生介紹有關習俗。(Shutterstock)

教育跨文化的挑戰

面對馬來西亞華裔人口下降,學生的文化背景、家庭習俗、宗教信仰、歷史認知,都與華人學生很不一樣,很不容易。要先建立跨文化的同理心及跨文化量度,才能有多元的選擇。

本港中學分為中中及英中以應對中學生英語掌握程度不同。(Shutterstock)

盲公竹

教學語言政策之下將本港中學分為中中及英中以應對中學生英語掌握程度不同,訂下以中文或英文作為不同科目教學語言。2005年適逢檢討年份,會有中中學校及英中學校更替的情況,為學界帶來極度不穩定狀態。

那是重視教育系統的年代,在全速擴展初中的政策背後,離不開李越挺的功勞。(Shutterstock)

悼念教育規劃先行李越挺

李越挺也許代表了香港的一代教育官員,在香港教育急劇擴展的年代,努力而聰明地讓人人受教育,香港重要的教育規劃包括全面實現九年義務教育、「升中派位辦法」都來自李越挺的手筆。

飯圈文化帶來非理性的消費行為。(亞新社)

飯圈文化

飯圈文化有其積極的一面,也有不容忽視的負面影響。我們應以理性和包容的態度去看待它,同時採取有效措施加以應對和引導。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為青少年創造一個健康、積極的成長環境。

香港一制應可更靈活與國際交流,取長補短,擇優發展。(Shutterstock)

教育要改革

從最近的中產移民潮,可看到美國價值對香港社會凝聚力的破壞。大中小教育,乃至社會教育,都受害於由大眾媒體、教育等傳播的失去應有社會制約的美式價值思想。美國社會已陷於解體趨向,香港不能不有所反思。

台灣公視這節目,每次以一個常見的親子衝突為主題。(台灣公視)

換個爸媽過幾天

父母總是想改變孩子,孩子總是以為父母不愛他,看見這樣的親子衝突,又無法解決時,有時也會讓我感到無奈和痛苦。如何讓父母和孩子彼此看見,真的不容易。

華校的華裔學生來源愈來愈少,有些地區華文學校甚至因為收生不足而要遷校。(Shutterstock)

在大馬看學校

中華文化影響下的教育有其特點──有優點也有缺點。在疫情期間,陸、港、澳、台、馬(華語系統)5個華人社會,不約而同提出「停課不停學」,把學生的學習放在第一位,而且的確出了許多創新。

中小學老師則在基本學術能力要求以外,更着重如何培育學生的全人發展。(Shutterstock)

從再培訓課程談中學生的素養培育

有學生曾經和筆者分享,過往參與過一些導師帶領的個人素養和求職技巧課程,不斷玩遊戲,要求他們分享得着和感受。他感到,連自己都沒有概念或理解,導師想我說些什麼呢?到頭來也只是很片面的分享:就是要負責任吧!

第2頁,共136頁 1 2 3 136

按類別瀏覽

Currently Playing

熱門文章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