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大流行100周後保持學校開放、投資於恢復學習的重要性
學校停課的驚人影響超出了學習範圍。這一代兒童可能會損失總計17萬億美元的終生現值收入──與2020年估計的10萬億美元損失相比大幅上升。學校開放後,應該採取什麼行動讓所有兒童重新投入學習,並趕上進度?
學校停課的驚人影響超出了學習範圍。這一代兒童可能會損失總計17萬億美元的終生現值收入──與2020年估計的10萬億美元損失相比大幅上升。學校開放後,應該採取什麼行動讓所有兒童重新投入學習,並趕上進度?
第4次工業革命所進行的教育4.0改革,確定了高質量學習內容和體驗的8個關鍵特徵。本文繼續介紹第6至8個關鍵特徵,每個特徵只介紹其中一間學校。
第四次工業革命推動教育4.0改革,世界經濟論壇提出16間學校例子,來鼓勵獨特的教學方法?為什麼這些課程是那麼獨特?它們如何賦能學生?如何衡量這些學校成功?一起來看看。
這個政策宣布實施以來,包括在美國上市、規模最大的數個中國大陸教育培訓機構股價即時急速下跌,有的下跌超過90%。有些人估計這政策和中國生育政策有關。
雙減政策宣布實施以來,包括在美國上市、中國大陸教育培訓機構規模最大的幾間企業股價即時急速下跌,有的下跌超過90%。有些人估計這政策和中國生育政策有關。
OECD《學習指南針2030》是一個面向未來的教育框架。這是一個全球共同能力的願景,期望能夠幫助兒童和青年茁壯成長,進而以全面、包容和可持續的方式塑造他們自己的未來。
由根據成績分班,到根據成長心態分班。要達到上述境界,必須要依照下列四個複雜教學的原則去處理:一、多維度的學習;二、角色;三、適當的讚賞;四、有責任去協助他人學習。
讓學生們一起探討他們所經歷的錯誤。處理錯誤是良好的學習經驗,因為這個過程讓他們陷入一個智性的掙扎過程,促使他們的腦部不斷成長。
通過他們的提問和讚賞,他們懂得分工合作的好處,欣賞整班同學一起參與10個計劃,這種共學模式大大地擴展了他們的眼界和思考角度。
在疫情的限制之下,大學生們只能夠通過網上作報告。為了讓他們更投入於學習,我要求他們對其他組別的家課提出質疑或表示讚賞,如此有助改善各自報告的質素,並增強互動、反省自己。
Varkey基金會由「教師很重要」這個簡單的信念驅動,在世界各地開展各種計劃、研究和獎勵活動,成果是有待觀察的。希望世界各地有心人能多加援手,讓這個計劃能夠獲得長足的發展。
讓孩⼦玩了,老師做什麼?這是程學琴最常被問到的問題。安吉也有過假遊戲,程學琴說,向真遊戲的轉變⾸先從「撕標籤」、「清空貨架」開始,放手孩子被具體化為對老師的行為要求:「管住嘴、管住⼿」。
遊戲教學讓一眾教師重新思考教學內容和方式,放棄了統一的教材,放棄了部分無意義的集體教學,讓遊戲精神滲透在日常生活中。
2020年全球教師獎得主迪塞爾主張用技術彌補師生之間的差距。他認為:「如今的教育是20世紀的教師,使用18世紀的技術,教授19世紀的課程,去培育21世紀的學生。」
在人口眾多、地域廣闊的中國進行課程改革是一個複雜的工程,要對這個工程進行評價實在是一個更複雜的工作。歷盡艱難,20年新課程改革到底帶來了什麼?
近年來中國大陸的衡水中學是討論教育制度的焦點。因為它嚴苛的教學管理,導致無數人批判它生硬的應試教育。當中又以鐘啟泉教授和王策三教授爭論觀點最為激烈。
作為諾貝爾獎和一丹教育學獎的獲得者,卡爾‧威曼認為,良好的環境、優秀的師長、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廣泛的興趣愛好是他取得碩果的主要因素。
作為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得獎者,卡爾‧威曼不可能是一個平庸的教授,可是,他竟然投放了不少時間在自己的課堂內,並在多所大學校園進行偉大的實驗,以改善大學的科學教學。
根據筆者的個人理解,「美能教育」和傳統教育的分別是:第一,較強調基於個人的熱誠出發,進而對別人關心,以同理心去解決其他人和社區/社會的問題;第二,較重視和其他人一起去解決上述的問題。
很多人批評我們的學校教育出產「高分低能」。Marc Prensky 提出改善辦法,主張學生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便要對周遭環境和世界作出貢獻,這和我們以前《大學》「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教育目的相似。
教師不應該再是傳遞各科知識內容的工具,這些工作應該由教育科技去擔當;不過,教育科技不能夠,亦不應該完成教育所有的工作。
人們經常說:「選擇比努力重要,格局比能力重要。」那麼,怎樣在人生的重要關口,做出大格局、效用超越普通努力的智慧選擇呢?
一向以來,學者多從教育的角度去探討學校課題。在本文,筆者嘗試從一個頗有影響力的商業管理角度(即「設計思維」),論述通過夥伴協作以促進學校改進的努力。
筆者努力嘗試設計不同的評估方式,讓中學生、大學生和研究生把評估視為學習的一個過程,為未來人生可能面對不同的考驗作準備。
啟夢者計劃(DreamStarter)是一個全新的社會創新教育,透過一個體驗式的尋夢之旅,學校希望從小培養學生運用創新思維為社區帶來改變,從中學習企業家精神,凡事懷着信心解決問題,迎接未來的挑戰。
香海正覺蓮社佛教陳式宏學校持續推動「心之校園」生命教育課程,讓小學生在六年的學習生涯中,螺旋式地的心靈養分,進而擁抱「我能行」的信念,成為一個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的「三好」孩子。
大學的學校發展主任帶領學校同工攜手推展以校為本的學校改進工程。任何形式的夥伴協作計劃在學校的推行都要透過發展主任與學校校長、教師之間的互動才能真正付諸於實施。
學校改進的真正目的並不只是讓學校看到自身的不足,而是幫助學校揚長避短、提升學校教師團隊的整體專業能量,從而在校內建立一套自我完善的機制。
「社區暴走冒險家」的單元以循序漸進的原則去設計,由整體的社區探索為首,然後逐漸縮窄學習範圍至社區內的不同設施及為我們服務的人;目的是讓學生首先建立整全的社區概念,再縮窄範圍進行較深入的認識。
亞斯理衞理小學用心設計了一套體驗統整課程,強調從做中學。該課程以常識科的學習重點為基礎,當中以遊戲、實地考察、閱讀、創作及設計四大學習活動為主軸,期望學生能透過多元化的學習活動,發掘出自身亮點及價值。
聖文德天主教小學自2001年起改革常識課程,把環保教育融入正規課程當中,教導學生以環保物料進行科技製作,致力推動環保教育,為學生提供一個綠色的全方位學習環境。
大埔舊墟公立學校開展的STEAM科學科技課程計劃,正是要體現人文與科學的結合,以「田園生活」為主題,以人文情懷及科學探究並行的態度,探索自然,擁抱自然。
大埔舊墟公立學校(寶湖道)提供藝文課。透過課程,探討人與自然、歷史文化、社區及藝術創作的關係,讓學生在真實生活中建構學習的意義。
大埔舊墟公立學校(寶湖道)徐俊祥校長更是一個以教師組成的交響樂團的指揮,他主持的「以閱讀統整各學科課程」計劃,協調和策劃多位同事從事課程統整工作,讓新一代通過閱讀進一步掌握求學最重要的能力。
亞斯理衞理小學舉辦生命培育周,透過電影賞析、互動討論、失敗舞台、生命反思、挑戰擂台陣、名人Show & Tell及活動紀錄片等多元化體驗活動,讓學生深刻領會失敗的滋味。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公司 :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總機 : +852 2818 3011
傳真 : +852 2818 3022
業務電話 :+852 2818 3638
電郵 : contact@master-insight.com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