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後世尊稱為萬世師表,能得此雅號,關鍵在於孔子開平民講學之風,更將知識往下傳遞,功在後世。(Shutterstock)

我們在期許些什麼?

大學生要調適心態,大學教授要調適心態,社會大眾也要調適心態。普及化的大學教育,大學生要明白到自己已非天子驕子,如果要成為優秀的大學生,那麼只能鞭策自己付出十二分的努力。

手機預約租車,在內地成為了一件簡單的事。(Shutterstock)

國內自駕新體驗

要了解國情,以腳出行是一個層次,以車出行又是再深入一點的一個層次;這個層次,我們未能帶學生感受,有駕駛執照和駕駛經驗的香港老師,卻不妨多試。

不同孩子在不同環境下成長,長大後將有不同的價值觀,也因為不同的價值觀,讓他們有不同的人生軌跡。(Shutterstock)

相聚和其他

香港推行教育改革20多年,其實已見成效,無奈考試制度沒有改,孩子最終也要升學,這是家長的兩難,也是她口中非走不可的原因。筆者身為教育工作者,聽了特別扎心。

從「讀書」轉為學習,我們需要的文化改變,並非隨意的空想或者是虛幻的理想,而是社會變化引起的、迫在眉睫的必然。(Shutterstock)

學習:微觀與宏觀

學習是因人而異的,因此,人類學習的走向,必然是逐漸離開工業生產流水線的模式,脫離劃一化的「讀書」模式,也就是離開眼前的正規學校模式。「教育」的下一步發展,不會是加強劃一性、可控性。

既要為口奔馳,亦要對僑居地有所貢獻,一代又一代努力耕耘,方能落地生根。(Shutterstock)

中國的華僑文化

中國人往外地謀生,不管是潦倒抑或風光,卻總懷抱家鄉宗族情、國家愛的心中永恆的懸念,家庭教育傳承,自會叩問:「祖先是從哪裏來,魂的最終歸宿又往哪裏去?」這就是落葉要歸根。

聽障學生現場獻唱中英文歌曲。

由不打手語到聾而不啞

有不少例子可以證明天生聽障的孩子,透過早期辨識,緊湊的培訓,可以變成語音準確說話流利的正常人。盼望更多有愛心及優秀的幼師加入教導聽障孩子的行列,成為轉化生命的天使,讓聽障孩子有機會聽聞福音。

學生們總體上似乎比過去更不快樂了。笑容不再。(Shutterstock)

Unmasked Smile

疫情影響着我們許多人。在疫情期間,我們遇到了許多未知數。現在一切都結束了,然而,負面影響依然存在。更重要的是,人們似乎失去了笑容。

當一件逆境碰上了正面的解決方案,就形成了正面的循環。(Shutterstock)

窮困激發起的心智

筆者不經不覺已任職教育心理學家30年,現在所需要的心理素質,可能並不是在大學或專業訓練所獲得的,而是自己從眾多成長經驗中積累應有的心理素質,才可以承擔更多重任,希望大家面對逆境時,可以積極面對!

進入大學,其實是一個新的階段。如何進一步發揮大學的「解放」功能?(Shutterstock)

讀書與學習

小學、中學,學生的學習愈來愈「正規」,我們就逐漸把「學習」,完全看成是學校裏面的學習,也就是「讀書」。本欄數年來的「老生常談」,就是觀察到學校裏面的學習,往往被對於成績、升學、就業的追求,霸佔了。

9月3日

9月3日

歷史是過去與現在永無終止的對話,以敬畏、尊重的心神,聆聽這些對話,是社會向前邁進的最佳動力。這是國民教育的最根本,是大原則、大課題。

第1頁,共123頁 1 2 123

按類別瀏覽

Currently Playing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