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漢權

何漢權

教育評議會主席,國史教育中心(香港)校長,風采中學校董,香港大學中史碩士同學會會長。長期關注學生成長、家庭教育、教育政策、教學專業及國史等課題,獲大專院校及中小學邀請擔任講者。現為《信報》及《星島日報》教育專欄作者。香港電台節目顧問、全國港澳研究會理事、海華基金師鐸獎評審委員、第一屆至第四屆選舉委員會委員(教育界)等。近著有《有教無懼》、《驕陽引路》及《是一場春風化雨》、《教育茶餐廳》等書。
《長安三萬里》用心、用力、用情製作,特別對於關心青少年成長的教育工作者來說,確實產生強烈的共鳴感。

長安三萬里 情繫中華上千年

無疑,《長安三萬里》是可用作認識歷史與文化的上佳活教材,但電檢處以刻板的評級制,將這齣電影評為IIA級,即兒童不宜,對於小學生而言,實在是錯失認知國史、國學、國情乃至國安的好機會,實感可惜。

既要為口奔馳,亦要對僑居地有所貢獻,一代又一代努力耕耘,方能落地生根。(Shutterstock)

中國的華僑文化

中國人往外地謀生,不管是潦倒抑或風光,卻總懷抱家鄉宗族情、國家愛的心中永恆的懸念,家庭教育傳承,自會叩問:「祖先是從哪裏來,魂的最終歸宿又往哪裏去?」這就是落葉要歸根。

9月3日

歷史是過去與現在永無終止的對話,以敬畏、尊重的心神,聆聽這些對話,是社會向前邁進的最佳動力。這是國民教育的最根本,是大原則、大課題。

近年來,9月對很多學校而言,更是要面對開班「點人數」的惆悵。(Shutterstock)

9月的惆悵

從宏觀的角度看,人口結構性下降,公營學校收生政策要作出結構改變,是世界性的趨勢,很多教育先進國家或地區,早要面對,香港也無法置身事外。

我們應該對一體多元的中國,付出應有愛國的責任,具志氣作出應有的貢獻。(Shutterstock)

中國三個連體核心

筆者認為「一國」要有三個連體核心,即文化文明5000年連綿不斷,世界獨有的中國;多元民族搏成的,早在唐朝已是民族融和,不斷發展的中國;以及具法理基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

公民科師生若就基辛格訪華互動探討,能獲取的公民知識,將是異常豐富。(亞新社)

基辛格密密訪華的教育意義

100歲的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訪華,得到以習近平主席為首的極高規格接待。緣何如此?公民科師生若就此互動探討,能獲取的公民知識,將是異常豐富,滿有收穫。

俄國堅持自說自話的「特別軍事行動」,是戰爭要繼續的擁護者。圖為抗議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示威。(亞新社)

「歷史為勝利者而寫」的信徒

對埋首歷史探索的學者而言,「歷史是勝利者寫的」乃至「為勝利者而寫的」這些「目的論」、「結果論」及「功利論」,相信都不會認同與採納。看中國歷史學問的優良傳統便知道。

教育需要側重於「全人發展」(Shutterstock)

教學評估與文明之間

香港學校的評估發展,需要苟日新,若要真正實踐評估促進教學,而教學最重要是建立學生的全人發展,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是很重要的一環,教育的評估內容,也要將中國文明元素加進,從而優化教育。

每一位孩子都具備發展的潛質,但何時爆發,卻受着很多因素影響。(Shutterstock)

家學、家教、家風

在面對風雲變色、社會價值光怪陸離、自由大過天的大潮逐浪裏,家學、家教與家風的維繫,是學童全人成長的定海神針,是壓倉石。

不知唐宋元明清乃至苦難延伸逾百年的近代中國,以及新中國全民如何踔厲奮發,又怎樣理解「國學」5000年以來文化潛藏的韌力,並由此衍生的精神與價值,面對種種挑戰,屹立於世,創造世界獨特的中國文化與文明?(Shutterstock)

文化自知.自信.自豪

不知唐宋元明清乃至苦難延伸逾百年的近代中國,以及新中國全民如何踔厲奮發,又怎樣理解「國學」5000年以來文化潛藏的韌力,並由此衍生的精神與價值,面對種種挑戰,屹立於世,創造世界獨特的中國文化與文明?

中國作為宗族社會,十分重視譜牒。(Shutterstock)

家國同構 兩情相牽

我國以農立國,安土重遷。對血緣的重視,乃有小家庭開展,逐步繁衍,生產力不斷擴大,宗族聚居,再至鄉鎮市的連結,當要更有組織以保護農耕及抗敵,於是,國家的形態就應運而生。

九江的釀酒文化,別樹一幟。(Shutterstock)

九江最美

重史之地,人文精神必旺,民生各業沒有不興。於筆者而言,情義志合流,以「九江最美」作結並為題。

香港奉行一國兩制,與中國關係唇齒相依。(亞新社)

兩會精神的教育價值

中國綜合影響力日趨廣泛,全世界十分關注兩會的召開、經過、結論,以及新一屆政府的政策與人事布局。但甚麼叫兩會精神?價值又在哪裹?

外地的一名行家稱讚香港教育素質不錯。(Shutterstock)

樸實的教育

普及教育制度推行,能以學生為本,實踐品學齊頭並進的樸實教育,且保持長青並不容易,但香港學校系統裏,能將樸實教育,名副其實持續推動並有動能的,為數也不少。

如何有效向年輕一代講好香港故事、國家故事?(亞新社)

共鳴感

在國民教育加油站內,添的是什麼?才能將國民心繫家國的情懷,能有溫度,能與民族與國家的前路,同負一軛,休戚與共,同一目標,奮發向前?

看「兩會」回顧5年的工作,內容縱深,但可引用教導學生多得很。(亞新社)

和平兩字金不換

香港進入回歸第2個25年,中央政府多方保證「一國兩制沒有任何理由改變」大局下,把握機會多從教育角度認知國家,是情義是責任所在。筆者期望,和平的召喚,無理橫蠻圍堵中國的西方國家,用心用耳去聽。

土敍兩國是獨力難支,亟需來自四方八面的幫助。(亞新社)

人道主義

天災無情,人間有愛,土敍災難巨劫,連中國及香港在內的各地拯救隊,即時陸續前赴災區展開救援,先救人命,再轉送必要的各類物資。但令人憤慨的是,一些西方國家,竟提出人道救援有差別的對待。

內地港人子弟悉數返回港校,是提升教育素質重要一步。(亞新社)

內地港人子弟全面返港上學了

國際競爭的風雲,國際城市的香港,教育前路必須「保量提質」,全港教育同工是任重道遠,實體上課,實體的全人關懷,以之歡迎在內地的港人子弟全面返港就讀。

一把英美國際化的標尺,仿似就量出各大學的成就,值得深思。(Shutterstock)

香港各大學的國際化

香港作為國際城市,各大學走泰晤士高等教育的國際化標準,當有其重要性。但一連串的問題,領着公帑辦學的各大學,必須同時要面對。

《香港國安法》訂立,重新搭建社會穩定大平台。(亞新社)

從國民教育角度看釋法

從國民教育中的國安教育角度看,有規可循,有法可依,產生一國兩制的連體良性效應,這是十分重要的人大釋法,全港學校也當重視。

都早已是新時代了,能有新的中國足球嗎?(Wikimedia Commons)

蹴鞠 卡塔爾 中國足球

近30年,新興的亞洲足球強國當數日韓,在世界足球排行榜上,穩守且不斷向上。而咱們的中國,卻是連年欲振乏力,已淪為亞洲二線球隊。

孩童時期精力旺盛,遊戲是童年時期最必不可少的東西。(Shutterstock)

遊玩的力量

喜歡玩遊戲是孩子的天性,然而玩具總是被打上「玩物喪志」的負面標籤。遊玩真的對孩童沒有益處嗎?

所有教育持份者,必須對欺凌行為,採取嚴肅「清零」的堅持。(Shutterstock)

欺凌惡習必須絕跡校園

近日有大學一年級學生在迎新夜,被所謂「學長」逼迫,要狂飲一瓶又一瓶的烈酒,終至要被送入醫院進行深切治療。校方得悉此有可能奪命的欺凌迎新消息,卻連一句「欺凌惡習必須絕跡校園」的話都沒有?

香港雖小,格局大,能量高,願各方珍惜。(Shutterstock)

喜歡在香港學校念書

3年多的時間,雖然有社會暴亂,更有疫情橫行,卻未能影響從北京來港念書的學生在香港普羅中學的學習,也不會阻截融入香港主流的社會生活。

在位僅45天的英國首相卓慧思,45天前一登首相位就胡作非為。(亞新社)

錯也錯得心甘情願?

什麼叫民主?什麼叫選民?什麼叫為人民服務?西方諺語頌讚西方民主選舉「儘管錯都錯得心甘情願」。從教育角度看,為何明明錯都要心甘情願?

價值教育永遠長青,關鍵在於如何實踐。(Shutterstock)

價值教育要永遠長青

世道正向或逆向,公民素質上升或沉淪。為期兩年的「價值教育──老師培訓課程」提出內在、外在的價值教育的研習,能否被重視,無疑是關鍵中的關鍵。

3次赴星,感覺有異,但筆者還是渴望返回香港。(亞新社)

香港與新加坡

「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老生常談,卻歷久常新。今天的香港,局面大致穩定,穩定是可用於建設與發展一切的。

閉環點對點的實體返校上課,不可以嗎?(Shutterstock)

學生千日愁困誰能解

過去留在內地1000日的,至今仍然耐心坐困家中,為着接受香港學校教育,繼續做網中人,上好網課,學生及其家長們,是何等愛國愛港。但是,坐困1000日的苦惱,誰幫他們紓解呢?

離港的主角多是前往英美求學的學生。(亞新社)

不要讓人才靜靜溜走

當全世界文明先進的城市,早已盯緊最重要的基建──人才,都想盡方法,用盡策略,在搶、在留、在育的三路並進,實踐人才大計的時候,香港必須跳出框框,以結果為目標。

南部金融,北部科創,聯繫的紐帶就是文化。(西九文化區Facebook圖片)

文化與教育

文化教育的普及,由此煥發無限的生命力,要的是懂得欣賞的族群,並非一窩蜂打卡即散、無根的一代。

對已坐困1000多日的、年紀更輕的學童來說,有校可入、有師可敬、有同學可親,是何等殷切。(Shutterstock)

防疫開門論

9月了,另一角落,困在深圳等地的港人子女,回港返校的「人文關懷通道」究竟何時設立?

莊勤鴻文篇篇,揭開政客偽善民主。(英皇書院圖片)

悼念陳莊勤律師

重頭翻閱陳莊勤律師的政論文章,歷久彌新,當更了解民主是什麼,民主之路在一國兩制下的香港,要如何往前走。在此,悼念莊勤的同時,祈願他的家人節哀。

任何國家的官方成員訪台,明顯是為主張台獨的台灣政客張目。(亞新社)

重要的國民教育時刻

教師要按事實向學生解說,國際政治的風雲色變,美英列強與日本的橫蠻,挾台灣而害中國統一的劣行。佩洛西竄訪台灣,這是重要的國民教育時刻,是大是大非,價值教育的堅持。

「青史家獎」舉辦已超越第一個10年。(Shutterstock)

歲月留聲 薪傳有力

香港青年史學家年獎得以年年舉辦,默默耕耘,教學百忙中,持續提名並指導中六學生參與的老師們,是學生愛上史學的緣由之一,筆者由衷敬佩。

香港各級學校面對適齡學童人口急遽下滑。(Shutterstock)

八方學童入香江

多年的「香港成就」,使得內地特別是大灣區的各個城市,家長們及學生們都期望來港就讀,大、中、小、特、幼各級學校,都有不少擁躉。問題是,政府的政策如何吸納?

佩洛西硬要訪台,對美國在國際的公信力來說,又來一次硬的破壞。(亞新社)

價值教育──公信力的重要

具有權力的一方,是製造公信力的最優先者。政府的一個政策,立法會的一個建言,司法機構的一個判決,以及媒體的一篇報道,都可以吸引大眾注意,觸發公信的建設力及破壞力。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校校有本難唸的雙移與留港的故事。(Shutterstock)

天要下雨 娘要嫁人

面對教師人手流失,學童人數下降,大灣區必然要發展,國際形勢卻又變動不居,學界逾百萬持份者,如何以「認真團結、實踐目標、持續進步」相互砥礪,有力逐頁翻閱回歸第二個25年的新篇章?這是大考驗、大跨越。

社會給予教育專業自主權,當配備有獎賞、懲罰及法定權。(Shutterstock)

自由平等,不能捩橫折曲

面對自由與平等齊頭並進的崇高理念,教育現場專業教師們都沒有最基本的話語權,卻被好事者撐着法治保獲傘,鑽上法律空隙,任意利用與放縱的話,自由會捩橫折曲成自私自利,平等亦會被壓倒變形。

考試文化、應試風尚,仍是香港教育的主打。(亞新社)

考試狀元文化

一試功成,狀元之後,考試指揮棒之下,究竟又在全面普及的香港教育體系內,創造了多少抬不起頭的「失敗者」,扭曲了多少中學,乃至小學的全人教育文化?

到今天為止,DSE各科考試的內容,依然是給「精英」考核的考試。(亞新社)

DSE放榜 花開不落

2022年DSE放榜,應屆考生生於憂患且與別不同,迎上多層衝擊。無論怎樣的結果,都已用心繪上了花開不落的美麗圖畫,永遠動人。

穩定要促進社會發展,亦要為社會建立淳樸民風,政府建立為民政風。(Shutterstock)

「穩定」的幾層作用

看世界亂局,俄烏戰亂近半年;美國獨立自由日,多宗人民被冷槍射殺案發生;日本安倍遭刺殺;斯里蘭卡宣布破產,亂象愈演愈烈。「穩定」兩字,於自由的香港而言,各界更要好好珍視,認真善待。

疫情當下,跨境學生至今無法返回學校。(Shutterstock)

9月,背着書包開學去

疫情近3年困擾,反覆變化,全港學校學生返校政策,亦要因時順勢而變,一味要全體學生全面禁足,被拒於校門之外,不能長期維持如此一刀切的方法。

後疫情年代的教育怎樣走出困局,是李家超先生又一「以結果為目標」的考驗。(Shutterstock)

後疫情時代的教育解困

林鄭特首的5個學年,就教育投資來說,是歷屆特首之冠。新舊特首將於7月1日換班,後疫情年代的教育怎樣走出困局,是李家超先生的又一「以結果為目標」的考驗。

中國的全力抗疫成績,是驗證國家對人民生命的重視,是國家防疫規劃、醫療體系應變、公共衞生治理、防疫物資,綜合的、嚴峻的考試。(Shutterstock)

3年生命教育大課

從保障老百姓生命與健康的大前提出發,亦要顧及防止周邊的擴散。抓住這兩大重點,布抗疫的大局,施行種種應變政策,中國的「動態清零」,是值得世界各國嘉許的。

學校教育的主體是學生,主體不全,再優質的學校教育都顯得百無一用。(Shutterstock)

南部金融 北部科創

移民移居潮未退,預測暑假過後或直逼1萬,大量學生則隨家長離港。長遠而言,要留住學生、吸引學生,從而有計劃好好培育學生,增加國際競爭的人才,還是須建立香港教育的品牌並加以推廣。

美國中學生示威促政府限槍。(Shutterstock)

槍與學童生命

近5年內,在美國境內校園槍擊案頻發,受害中、小學生已超過2000人。學童倒斃,血流滿地,但美國政府對全面管控槍枝買賣,仍採取放任政策。情況不改,美國學校隨時槍林彈雨,學童每天返校,生命只會朝不保夕。

世衞通過復必泰與科興兩種疫苗,為有效並認可的防疫注射,但日本政府不承認科興疫苗。(Shutterstock)

醫學與科學這樣說

「光是打科興無法到日本,那怎麼辦?」朋友閒聊說。「這樣由政客操控不公不義的國家,還值得去嗎?」筆者即時打插。

現時,輪候公屋排期的個案,平均已是6.1年,屬歷史高位。(亞新社)

安得廣廈千萬間

李家超候任特首公開指出,施政要以結果為目標。杜甫詩句「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這是目標,亦是結果。

Currently Playing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