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美茵

翁美茵

中華基督教會協和小學校長。1997年投身教育界,2015起分別擔任中華基督教會基法小學及何福堂小學校長。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院,完成教育學士及碩士課程(主修課程與教學),亦於建道神學院修畢神學文憑課程。曾任小學課程主任10年,並於台灣及本港與中港台學校分享整體課程規劃、資優教育、德育課程規劃及電子教學等。過往多年曾應邀參與課程改革評估關注小組及教師持續專業發展會議,近年多關注及分享家長教育。現為香港教育大學宗教教育與心靈教育中心榮譽顧問、香港教育大學學校協作及體驗事務處學校協作顧問、教育局價值教育聚焦小組成員及環球天道傳基協會教學人生專欄成員等。2016年起加入教育評議會。
老師如何履行學校辦學理念的期望?(Shutterstock)

做個有心人

老師如何履行學校辦學理念的期望?筆者試從當年自己的學習中反思,並提出了三個方法。

父母在陪伴他們子女成長的時候,是否已預備好自己與一個青少年期的子女相處呢?(Shutterstock)

父母與初中子女相處之道

每個家庭和孩子都是獨特的,我們每人也有着不同的成長經歷,所以大家也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調整這些方法。我們目的只有一個,就是盡我們所能幫助青少年期的子女健康地成長。

三年就這樣過去了,再想與妳共聚的今天,卻已機會不再。(Shutterstock)

難忘的你

從你身上,我們看見誰也是妳的朋友。你與誰都能投緣。你並不是善於以說話與人交往,而你是善於以真心待人。你不會去將別人比較,你更不會把自己與他人比較。

多與同路人並肩而行,攜手培育眾人走向豐盛人生。(Shutterstock)

路!應如何走下去?

不論在工作及信仰(或個人的信念)上,都應該繼續努力學習及更新,讓自己一直保持在有心、有力及有格的素質,讓個人的教育夢能實踐,亦幫助別人實踐。

為了要培育孩子的獨立性,父母必須具備耐心。(Shutterstock)

珍惜與子女相處的好時光

或許疫情期間造就了不少家庭相聚的時間,但若不留意一些細節,亦可能會造成家庭的緊張與壓力。教養孩童並非易事,但可以是樂事。我們都需要用心去建立每位孩子的成長。

父母不妨多表達感受與原因,代替責備,讓孩子無需以謊話達到目的。(Shutterstock)

當孩子説謊

當父母發現子女説謊時,切忌不斷追問孩子你為什麼要説謊,是不是説謊等。因為這些問題根本問不出事實來,而且還令孩子產生抗拒的感覺,結果只令孩子更不想説出真話。

教育雖然是很有意義的工作,但我們往往不容易即時見到成果。(Shutterstock)

轉職不轉職

工作久了,一切都適應了,當教育的工作是穩定的時候,這又會否失去了動力?教育的初衷又是否能維繫得到呢?

與人相處,貴乎真誠。(Shutterstock)

多給5元與少給5元的省思

其實與人相處,貴乎真誠。假若我們在學校裏能帶多點笑容給身邊人,彼此能以微笑回應,整所學校都充滿善意與關愛。不要少看笑容的威力,她是無聲的語言,最能打動人心。

願學生能盡快回復過往多姿多采的校園生活,做個身心能均衡發展,對社區有情的好學生。(Shutterstock)

大膽發個小學夢

全日制的小學運作模式已經超過20年,在這20年世界一直在變,因此學界也是時候走出框框,探討更多的可能性。

5G有助VR及AR發展,令線上學習更多變化。(Shutterstock)

5G時代如何與教學配合

學界在推動5G的同時,必須做好教師培訓,教師在擁有專業能力的同時,須具備創新科技的能力,這才能從專業角度作出思考,為學生構思最適切的學習活動。

政策當局必須深入研究及探討應該如何再變及改變步伐,不要再在百花齊放下找成功例子,時間對學生來説是一去不復返。(Shutterstock)

以教育的根本配合大灣區的發展

下一波改革浪潮已經再現,「變」是常態,但望決策當局在變之先要慎思,在普及推展之先要試行。百花齊放可見其美,但也見其長遠代價,基礎教育必須還原「基本步」,不要令孩子再透不過氣來。

在學校的教育中,我們經常發展學生的創意及解難能力,同時亦期望提升他們與人相處及溝通的能力。(Shutterstock)

設計思維初探

設計思維是有系統地思考出創新的計劃,是一個以人為本的解決問題的思維模式,以需求者的需要為核心。透過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交流及合作,重新了解要解決的問題,再共建解決方案。

筆者很少主動鼓勵年輕人投入教育,但若遇上有意從事者,筆者都會作出一個提問:「你喜愛與孩子及年輕人為伴同行嗎?」(Shutterstock)

教師皆領袖

學校最重要的任務就是提供優質教育,因此領袖教師的特質必須要與課程領導有關。同時,學校亦要營造適切的環境提升及發展教師的能力,因此筆者大致從以下幾個角度作出思量。

藉得我們深思的是孩子因為積極進取所以快樂,還是孩子因為在育兒有法的情況下能快樂進取地成長?(Shutterstock)

積極進取小一快樂人

我重視家庭教育,因為家庭教育是孩子的關鍵。學校如何與家長配合,以致在育人的路上能事半功倍?幼稚園家長所重視的又是否兒童成長的關鍵?

過往學生們不少渴望放假,但是次疫情卻期望復課。(灼見名家圖片)

停課與復課 一個教育的好時機

疫症衝擊多月,雖然現時似有緩和跡象,可是切勿掉以輕心,因為情況可以急劇改變,隨時再次面臨下一輪疫症,究竟我們應該如何教育孩子準備迎接不能掌握的挑戰?

我們可以多學習以賞識來欣賞孩子。讚賞都是要學習的,它的威力必定能改變孩子的心。(Shutterstock)

賞識孩子的重要

透過賞識可以增強孩子的自信心及興趣,若在面對實踐的過程中遇上了困難,也可以多一點動力讓他學習迎難而上。

讓孩子們看見在疫情中,父母如何以正向的價值觀面對,如何盡己任完成工作。(Shutterstock)

停課是建立親情好時機

在疫情嚴峻的今天,與家人相處的時間總是會比過往的多,各人的耐性與情緒也自然展露無遺。今天就讓我分享一下在這疫情下如何幫助孩子建立他們的習慣與價值觀。

我感恩在成長中能遇上不同的團隊,在過程中能彼此建立,為目標、為理想而努力。(Shutterstock)

三人行必有我師

群體必須具有不斷創新及創造的精神。當成員面對有待解決的問題時,彼此都樂意用不同的方法嘗試,發揮創意解決問題。「三人行必有我師」──在互動的過程中總會想出不同的方法,勇闖每一關。

由於疫情的關係,教師們不便大量的聚集,這正好就是啟動網上會議及網上教學的好機會。(Shutterstock)

理想中的教師

憶起當年,不能否定的就是一位好老師必須是對孩子充滿愛心,能受孩子尊敬,能發揮育人之道──「身教」。然而,世界不斷改變與進步,今天的我又多了其他的體會,教師要能發揮優秀的境界還有其他重要的特質。

香港的教育一定要回復在一個穩定的環境中,學校不要市場化,也不要為收生自保而推出不同概念的教育產物。(Shutterstock)

假如教育可以由你設計……

假如教育可以由我設計,我需要的就是穩定的學校環境與一群有愛、有責任感的教師。當這群教師能遇上一個穩定的教育環境時──教師就能「因材施教」,發揮「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今天撰寫此文,心情總是帶着點沉重,但不論如何,我仍深信香港及孩子們是可以有美好的將來。這個家是我們成長的地方,我們對她有情。(亞新社)

一輩子受用──完善修養

做人之所以寶貴,就是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有價值,這價值在於人與人的關係上。生活愉悅,其中一個大道理就是能夠懂得人情世故,懂得與人相處。

我們要幫助孩子學習知足,知足其實是可以很簡單的,亦需要很簡單。(Shutterstock)

知恩知足常樂

在人生之中,當我們對物質能夠知足,在心態精神上就能夠滿足,喜樂隨即油然而生。一個人的精神狀態健康,就能夠保持正向思維,自信亦會自然地流露,性情也會出現不亢與不卑。

盼望我們眾人也常存着愛在人間的信念,活好每一天,父母把信心、盼望與愛帶給每一個可愛、活潑的孩子。(Shutterstock)

教育無他法:愛與榜樣

要教導子女不輕易發怒,這實在是對父母的一大挑戰。為何?因為父母在家中必須恆久持續作出好榜樣,否則子女將不能從父母身上體會情緒的控制。

在真實的情境中實踐正確的價值觀和態度。家長可以安排一些具有觀察和體驗的經歷讓孩子參與。(Shutterstock)

品德教育怎樣教?

品德教育一直都是我們關注的重點,在香港這個繁忙的大都市,家長往往親子時間有限,因此我們更加強調品德教育是可以透過日常及生活化的情境培育。

以現今及未來的社會需要,我們確實要孩子能有創意,利用創意去解決生活上的困難與問題。(Shutterstock)

優秀的孩子非天生

在現在這個講求創新的時代裏,父母既要幫助孩子能汲取基礎的知識、培養忍耐與刻苦的態度,也要鼓勵子女多作嘗試,從而培養出勇於嘗試的態度。

有家長表達期望小學重回「半日制」,還給孩子一些「快樂的時光」。(灼見名家)

真的要想「小學半日制」?

在討論「全日制」與「半日制」的同時,我們應該重新審視全日制的價值及整個課程的安排。我們需要深思理想與現實的落差,我們也要讓社會對教育有認識、有理解。

要讓家長了解大環境的教育需要,從而因應子女的特質而安排不同的學習。(Pixabay)

從教育的需要再思核心的價值

筆者近年有機會到不同的家長群體分享香港處境與現今小學教育的關係。在講座之先通常讓家長分享一下對香港教育的觀感,家長們一般的回應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答案—家長很忙、學生很忙、學科很多、國際學校輕鬆得多、小學生要懂百般武藝⋯⋯ 聽到這些回應都令我有一番感受,近年社會上傳達着一個「很忙」的信息,有時只怕學生在未體會學習之重要及樂趣之先,已為學習加上一個主觀想法。我在過去的講座會從香港獨有處境角度下提出一些要點讓家長理解及思考,就讓我藉此也分享一下。   香港的獨特與優勢 香港能夠有光輝的歲月,無不因為歷史及地理上的因素。被英國管治多年,再回歸祖國,在這個小小的地方,人口已有七百多萬,我們是擁有著香港的文化。從歷史及政治環境上看,孕育了香港成為中西文化交流之地。從香港經濟發展及地理的環境上看,我們與外國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然而從資源上看,即使是我們基本所需的食米及飲用水,我們卻不能自給自足。因此「背靠祖國 面向世界 保存文化」就是我們的實況。   教育需配合社會實況而發展 既然「背靠祖國 面向世界 保存文化」就是我們的境況,在教育方面就需要承接着香港獨有的文化,從而培育出能與國內及國外溝通的未來棟樑。   教育!甚麼可以刪去不教?你有想過嗎? 教育的領域並非可三言兩語就說明,然而下述數個項目都是我們獨有的情況:   一、表達:說的不是寫 香港社會在說話上以廣東話為主,國內以普通話為主,而國外(尤其英、美)以英語為主。香港學生小小年紀就在語言學習上至少需具備廣、英、普的能力。可是廣東話的表達卻與書面語有着莫大的不同。在廣東話、普通話及英語的口語表達轉化為書面表達時,相信廣東話與書面語的差別可算是最大,而我們就是在廣東話環境下成長。   二、聆聽能力及說話能力 在聆聽能力及說話能力方面學生同時要能夠掌握廣、英、普,因此香港的學生自小就需要能夠「聽說三語」、「讀寫兩文」。   三、輸入文字的方法 隨着資訊的流通,學生將意念透過電子檔案方式儲存及傳送都是社會所需。現時對繁體字的輸入最普遍的方式仍然是利用中文輸入法。這對香港學童來說與其他地方也有差異。以普通話為母語的學童為例,他們能說大致就能以拼音輸入法輸入文字;以英語為母語的學童來說,他們能說也大致能輸入字詞。然而普遍地對香港學童來說,能手寫繁體字,能口說廣東話也不是容易地將意念轉換為編碼輸入電腦,因此香港一般的小學生也學習中文輸入法。學懂了,明白了!要輸入得流暢就要多練及記碼! 筆者於上文點提香港幾項與國內及國外教育在本質上不同的原因。其實每個地方都有其獨特的教育色彩,當我們理解多一點,可能就會明白多一點香港教育的需要。與其把香港教育與其他國家的教育作直接比較,不如多了解香港教育所需的原因。香港擁有優秀的教師團隊與學者為香港教育不斷努力。我們期盼為著下一代,我們能帶出一個正面的信息。香港就是需要建基於我們獨特的處境而為未來的主人翁提供適切的裝備,以迎接香港的發展、挑戰與機遇。   可有出路? 出路一定有,並且相信可以很多,由於篇幅所限,至少有二:   一、避免一窩蜂 學校切忌一窩蜂推行熱門的教育方案,如早年的專題研習、批判思維教學、中文輸入法課程及近年的STEM教育。學校在推展新項目之前,必須考慮優次、釋放學習空間,擬定推展進程,因應校情不同有序地逐步發展。我們不要曇花一現的教育方案,我們要的是循序漸進可持續、可執行的教育方案。   二、家長教育 要讓家長了解大環境的教育需要,從而因應子女的特質而安排不同的學習。家長必須了解教育決策的原因,切忌將個人兒時的教育經驗與現時的教育直接比較。相信香港的教育需要包括全面而有系統的家長教育課程,讓學校能夠真正與家長合作。 在香港這個百花齊放的自由地方,學校教育給予我們很大的專業自主,可是在有專業自主的同時亦更需要專業的判斷。我深信香港明天會更好,我們也需要讓下一代看見他們有盼望的未來。 每個人也值得再思,在我們香港獨有的處境下,在每間學校、在每個家庭如何為不同學習需要的孩子選擇合適的道路。 世界不斷在變,當我們回到最基本時,小學教育的核心應該是甚麼?贏在甚麼線上也不是最重要,恆久不變的就是讓童年有時間及空間養成良好的品格與習慣。 最後盼望有一天在講座中再問對香港教育觀感時,有參與者的回應是—重視學童養成良好的品格與習慣。

Currently Playing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