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求人(bɐt5 kɐu11 jɐn11)
我們背部發癢時,或者會用一種叫「不求人」的東西來搔癢。《香港粵語大詞典》「不求人」條︰「癢癢撓兒(一種撓背工具)。」
原來「不求人」這個叫法至遲唐朝已經有了。《唐五代語言詞典》「不求人」條︰「器物名,為搔癢的爪杖,又名『如意』。《變文集》卷三《燕子賦》︰『燕子不求人,雀兒莫生嗔,昔聞古人語,三鬥始成親。』按︰此處『不求人』為廋語,射『如意』。元 陳棟《定宇集》卷一二《和不求人贊》︰『雖不求人兮,未免求木奴之指。』」由此可見,粵語中確有唐人語。
著3(dzœk2)
粵人有「好心著雷劈」之說,意謂「好心得惡報」。當中的「著」是「被」、「遭受」的意思。「著」又作「着」(金 韓道昭《五音集韻》「藥韻‧澄母」下有「著」條,「著」條下又有「着」條,云︰「俗。」意即「着」是「著」的「俗寫」)。《香港粵語大詞典》︰「着3」條︰「1. 被;遭到;受到︰你唔好着鬼迷[你不要被鬼迷惑]。」江藍生、曹廣順編著的《唐五代語言詞典》有「著」條,云︰「2. 捱,受。《變文集》卷三《燕子賦》︰「明日早起過案,必是更着一頓。」又「著查」條︰「捱杖打。『查』為木棍。《變文集》卷三《燕子賦》︰『乍可從君懊惱,不得遣我著查。』」我們說粵語中有唐人語,這個「著」又是一例。
韽(jɐm55)
粵語有「jɐm55聲細氣」一語,意思是「小聲說話」。如「睇佢講嘢jɐm55聲細氣咁,唔慌够膽做壞事喎」就是「你看他說話聲音這樣小,不像有膽量做壞事」。又如「爾(呢)道又冇外人,講嘢唔使咁jɐm55聲細氣嘅」就是「這兒又沒有外人,說話聲音不用這樣小」。這個「jɐm55聲細氣」通常就寫作「陰聲細氣」── 至少在《廣州方言詞典》、《廣州話普通話詞典》及《香港粵語大詞典》裡,「jɐm55聲細氣」都是這樣寫的。
這樣寫當然是可以的,因為「陰」既有「暗中」、「不明顯」的意思,於是搬到「話音」方面,就是聲音小的意思;所以筆者認為,寫作「陰聲細氣」也是合理的。不過我們想不到的是,原來「jɐm55聲細氣」的「jɐm55」的本字早見於儒家經典。《周禮‧春官‧典同》︰「微聲韽。」鄭玄《注》︰「韽,讀為闇不明之闇。⋯⋯闇,聲小不成也。」
「闇」與「韽」、「陰」同音。
《集韻》・侵韻・於金切「韽」︰「小聲也。」同一小韻(也就是一組同音的字)中就有「陰」、「闇」等字。原來「jɐm55聲細氣」的「jɐm55」有其專用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