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 Jan 03 2025 23:59:59

香江集思會論中港應對關貿戰 施永青:中方上風帶動投資港信心 莊太量:港應維持聯滙

以關稅、貿易戰為題的研討會上,莊太量教授及施永青博士指,香港宜乘機發展教育產業及旅遊業,相信可成為經濟發展的新動力。

由商界及專業人士組成的香江集思會5月10日舉辦研討會,獲逾100名金融、工商、教育等界別人士參與。香港科技大學經濟系兼任教授范耀鈞教授擔任主持人,並邀香港中文大學劉佐德全球經濟及金融研究所常務所長莊太量教授,以及中原集團主席施永青博士主講,分享美國發起關稅戰、貿易戰的國際局勢下,中國與香港可如何應對及資金投資應如何部署。

本地生產總值一度受疫情影響而低企,但已連績九季錄得正增長。(Shutterstock)
 

香港經濟非差 GDP錄正增長

談及全球經濟表現,莊太量教授稱不少輿論都指香港經濟表現欠理想,「但要判斷一個經濟體的表現,應由經濟數據出發,包括檢視實際的本地生產總值(GDP)增長、失業率、通脹率等」。莊指香港經濟非坊間傳言的低迷,「根據官方統計數據,本地生產總值一度受疫情影響而低企,但已連績九季錄得正增長」。值得一提的是最新的年度增幅,更是基於去年本已轉負為正的數字為基礎統計出來,可見形勢已轉好。

莊太量認為當前失業率屬正常水平,唯近年出現移民潮,導致勞動人口減少逾十多萬人,而特區政府推行輸入人才計劃,為香港補充了一定的勞動力。香港通脹率趨向溫和,普遍薪酬收入卻有增長,統計亦反映市民的消費力一直拾級而上。

莊指香港整體經濟仍以金融業為主要支柱,份額佔逾三成,發展良好,並帶動會計、法律等專業服務的需求。根據統計數字,註冊公司及初創企業的數量,亦年有增加,呈現出開業潮而非結業潮。融資方面,申請上市集資的公司數量及金額亦已回升,相信香港能維持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由於中美關係緊張影響赴美留學人數,莊教授建議中國學生轉到香港留學,香港宜乘機發展教育產業,相信可成為經濟發展的新動力。

脫勾後港元匯率自由浮動,外匯買賣亦可能因而大減,因此宜維持聯繫匯率。(Shutterstock)
 

美元美債前景看淡 香港宜保持聯繫匯率 

莊教授指出美國發動貿易戰及關稅戰,影響出口國的製造業收益外,亦會影響在產業鏈上佔最大份額的美國部分,包括進口商、零售批發業、物流運輸業等的收益。而關稅轉嫁予消費者,短期將加劇通脹,亦削弱了美國國民的消費能力,對經濟帶來負面影響。目前美國發債數量高企,利息負擔沉重,總統亦經常提出朝令夕改的行政命令,已令經濟前景充滿不確定性,加上美元利息預期向下,美元匯率趨跌,相信將影響美元資產的吸引力。

雖然美元及美債前景看淡,香港亦持有相當數量的美債,莊教授認為香港與美元脫鈎,對香港不無好處,因為一旦美債大跌,香港將損失慘重。然而不少國際資金選擇泊於香港,是因為港元可隨時轉回美元並自由進出。一旦脫鈎港元匯率自由浮動,可能會失去不少國際財富管理的生意,外匯買賣亦可能會大減,對金融行業造成不良影響,因此宜維持聯繫匯率。

中國應對關稅戰有法

中國去年GDP達到了5%的年度目標,但相信將受關稅戰影響而減少出口美國,莊教授估計所減少的貿易額會影響1%左右的GDP。中國可透過補貼措施擴大內需市場,單方面豁免各國遊客的入境簽證刺激旅遊收益。

莊教授亦提出由於進口美國大豆將大減,會增加養豬業之飼料成本,令屬中國主要食用肉類的豬肉價格和相關食品價格提升,恐將推升整體通脹率。此外,美國財長指貿易戰可能增加中國失業率,但普遍相信影響輕微;莊指中央已推出降準措施,增強銀行對企業財政的支持,不僅能提升產業的韌性,更有助增強中國在貿易對峙中的應對能力。

 關稅戰開打以來,中國輸美貨品已大為減少,當美國本地消費市場存貨售罄後,勢將引發社會問題。(Shutterstock)
 

關稅戰之合縱連橫

施永青博士分析指美國作為全球最強盛的實體國家,美元一向被視為全球性的流通貨幣,也是不少國家用作儲備,所以美國一向享有發鈔紅利,僅靠印發美鈔,即可近乎無償換取外國以其資源及勞動力生產的貨品。而出口國以貨品換取美元後,亦通常投資在美元資產,例如購買美國國債,形成一個成功的美元金融循環體系。美元主宰市場下,美國可制訂最符合自身利益的規則,因此一向推動全球化,崇尚自由貿易與市場競爭。此亦導致美國只集中生產尖端科技產業,本土再不從事大部份的消費產品製造,貿易逆差自然出現。

然而中國改革開放後,已日漸由世界工廠變成工業大國,由生產低技術產品轉向高科技及優質產品,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產品出口美國後,所換回的美元,用於購買知識和高新技術、發展基礎設施、提升人民教育質素等,甚至用以籠絡其他國家,但同時又減少對美債的投資,令美國開始感到霸主地位受到威脅,因此開始針對中國崛起而部署。

施博士認為美國推出對等關稅基本上與一直提倡的自由貿易背道而馳,亦破壞行之多年的美元金融循環體系。美國其實意圖透過關稅減免之談判,要求各國加入美國陣營,孤立並針對中國,形成合縱之勢。而中國並未即時與美國談判,反以國內十多億人口消費市場,吸引聚合其他國家共同抵禦關稅戰,成連橫之勢。

中國於關稅戰中處上風,因為美國消費市場及製造業供應鏈,基本上須依賴中國製造或供應原材料,而且不可能短時間內有替代供應者。關稅戰開打以來,中國輸美貨品已大為減少,當美國本地消費市場存貨售罄後,勢將引發社會問題,因此美商現已開始要求中國再次發貨,並由美方負責關稅,關稅戰對美國的損害已經浮面。 

 相信香港將可受惠於自由港政策,能成為美國遊客的購物天堂,有利於旅遊、零售、酒店、餐飲等行業。(Shutterstock)
 

自由港將受惠

施博士指出由於香港是自由港,除特定項目如煙酒石油等產品外,基本上進口貨品零關稅,今次美國漠視一國兩制與香港的獨立關稅區地位,向香港貨品徵收關稅,其實並不平等。但施相信香港將可受惠於自由港政策,能成為美國遊客的購物天堂,有利於旅遊、零售、酒店、餐飲等行業。

近期不少外資對投資香港市場都比較審慎,前景不明朗亦影響消費及投資信心。中美談判結果利好中國,相信將可令中港消費及投資市場回復信心,並提升國際投資者投資香港市場的意願。屆時,只要香港股市的市盈率,在利好消息下回復到合理水平,相信能吸引更多企業選擇到香港上市集資。

兩位講者莊太量教授(右三)與施永青博士(中)接受大會頒發感謝狀,(左一)為研討主持香港科技大學經濟系兼任教授范耀鈞教授。
 

共同富裕理念增強關稅戰防禦力

活動亦獲和富香港共享價值平台及海外大學畢業生協會的支持。和富香港共享價值平台提出中國推行「共同富裕」理念,提出與全球國家同屬一個人類命運共同體,並透過一帶一路計劃協助發展中國家興建基建與發展經濟,共成共榮已見成效,凝聚受惠的國家,對貿易戰自有更強的抵禦力。

平台認為香港亦是聯通內地與世界的重要「自由港」,免關稅政策有利於全球化的共享價值,更有利香港成為「超級增值人」;有助香港從通道型樞紐,進化為價值創造型平台,重塑「東方瑞士+新加坡PLUS」的複合型戰略地位。此中關鍵在於建立制度創新的「時間差優勢」,在國際規則重構期,率先形成可複製的跨境共享協作範式。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