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8日美國總統特朗普與到訪華盛頓的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在白宮會晤時爆發激烈爭吵,原定的聯合記者會和美烏礦產協議簽署儀式取消,烏克蘭團隊被提早請出白宮,原本準備好的午餐不給他們吃,醜態百出。唯一的好處是教育了全世界,尤其是入世未深的年輕人,戰爭是為了互相掠奪資源,藉口是為了捍衛自由民主。西洋鏡被拆穿,皇帝的新衣原來一絲不掛。定睛一看,赤裸裸的現實原形畢露卻不以為恥,本質是弱肉強食。
澤連斯基一句「你們隔着一片美麗的大洋,感受不到俄羅斯的威脅,但你們以後會感受到的。」激怒了特朗普。為什麼?因為戳中了他的要害。與虎謀皮,難道他不擔心?但眼前他要先吃掉烏克蘭礦產資源,然後再想辦法。特朗普直接怒斥:「你不要告訴我們應該怎樣感受。」美國現時的利益關切是烏克蘭的礦產貯藏,不可以一次過全部滿足烏克蘭的需要。有關烏克蘭的安全保證問題,還可以在下一輪繼續要挾烏克蘭,獲取更多的利益。反正烏克蘭已經肉在砧板上。
此前披露的本應簽訂的協議草案顯示,美方條款涵蓋礦產、稀土、石油、天然氣、基礎設施等廣泛領域,要求烏克蘭將未來自然資源貨幣化收入的50%投入「美烏基金」,以換取美國對其關鍵礦產開發的支持。美國一毛不拔,據說可以換取大約5000億(美元,下同)的回報,以抵銷過去3年美國提供軍備武器的代價(大約3500億,還未全部交付)。美國要求烏克蘭先賣出這份家當,但本次協議還排不上給烏克蘭安全保障,以後再說。特朗普表示,烏克蘭的稀土對美國的AI和軍事至關重要。

礦產競爭
普京一看不對,要和烏克蘭搶生意,拋出合作橄欖枝,提議向美供應西伯利亞鋁礦及烏東稀土,試圖分化美烏,動搖美國和歐洲的能源供應格局。俄美烏在關鍵礦產競爭方面變數仍多,全球資源博弈相當激烈複雜。
在全球能源轉型與科技競爭的背景下,高端資源是新質生產力之一,又和新材料與新能源有密切關係,對於未來產業的發展具舉足輕重的位置,關鍵礦產已成為國家安全與經濟競爭的核心要素。
近年來美國通過《美墨加協定》,整合北美洲的礦產供應鏈,加速稀土加工的建設。特朗普先前揚言「吞併加拿大」,又把墨西哥灣改為美國灣,預示着關鍵礦產在美國地緣政治經濟軍事三方面博弈的重要性。
美國的心頭大患是對多種關鍵礦產高度依賴進口,而中國的鎵、鋰、鐿等稀土金屬在戰略資源的精煉環節佔據主導地位。從半導體到國防裝備,從電動汽車到可再生能源,從空間站到低空經濟,關鍵礦產的供應鏈安全直接和高新產業的技術競爭和未來產業發展有關。美國相關的問題是政策碎片化、審批周期長、外部競爭激烈,戰略布局脆弱。馬斯克是這方面的專家,不可能不知道。
當前,關鍵礦產競爭已超越單純對資源的爭奪,成為制度創新與地緣政治的角力點。因此筆者堅信,新質生產力在資源、能源和動能三方面的互動是現代經濟學嶄新的課題,因為涉及地緣政治和制度創新,供應增值包括縱向橫向全鏈條的立體保障,和高精特新技術開發的競爭。

美國如何應對全球資源博弈
美國若要扭轉稀土供應的對華依賴,需要將臨時政策轉化為系統戰略,在技術研發、標準制定、選擇「盟友」協同合作,構建長期領先優勢。一個地球兩個體系正在形成,各國都要懂得走位。
筆者匆匆看過美國國際戰略研究中心的政策報告(簡稱「政策報告」),有關美國關鍵礦產戰略的矛盾與突圍路徑,以及怎樣應對全球資源博弈,有極深刻的分析。美國始終是中國最強勁的競爭對手,中國正保持高度警惕。
礦業開發就是把深埋岩層中的礦藏發掘利用,構築城市建設、軍事裝備、能源網絡、數字基建、潛艇戰機、飛船飛機。稀有元素產生芯片,芯片產生智能手機、超級運算、數據處理、衛星定位。
為什麼特朗普對烏克蘭的礦藏垂涎三尺?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認定的50種關鍵礦產中,美國對其中12種的依賴度為100%進口,對另外29種的依賴度超過50%進口,只有9種的依賴度低於50%進口。中國掌控着29種關鍵礦產的全球命脈,對銻、鎵、鍺實施出口管制,更掌控着全球40%至90%的稀土元素、石墨、鋰、鈷、銅等戰略資源的精煉產能(不是未開發的天然蘊藏)。
減少對中國稀土資源的依賴並打造具備韌性的特殊礦產供應體系,是特朗普在其政府內部已取得廣泛共識的「美國優先」事項之一。翻查資料,從特朗普2017年的(第13817號)行政令到拜登2021年的(第14017號)行政令,美國持續敲響戰略警鐘。這種危機意識可追溯至美國1939年《戰略物資儲備法》,標誌着美國首次系統地構建礦產防禦體系。當年歐戰爆發,美國還未參戰,可見有先見之明,先知先覺。

礦產的重要性
新時代的今天,立體戰爭到來(包括火箭軍和太空軍),戰略資源儲備決定國家的存亡。美國1942年有《黃金開採禁令》、1950年有《國防生產法》,都是戰時思維,是制定關鍵資源政策的動因。
美國的全球軍事霸權並非一朝一夕。衝突與不確定性一直是推動美國構建安全礦產供應鏈的主要考慮。美國好像突然對烏克蘭的礦產資源有興趣,其實並非如此,是早有此心思。美國主導下的北約持續東擴到烏克蘭,其實就是覬覦烏克蘭的豐富資源。現時機成熟,所以出手收割。
對高端礦產的需求,主要由工業製造、技術進步、碳基替代和經濟增長四方面驅動。中國是這樣,美國也同樣。
八國聯軍之後,西方列強發現中國資源豐富,軍事力量薄弱,西方地質探險家在中國到處尋找礦藏。江西發展起來,是因為當年發現大量銅礦、鐵礦和煤礦。南昌的江西大旅館建成,是為了應付大量旅客的需求。1927年南昌起義,周恩來等領導人選擇江西大旅館作為起義的指揮部,是因為這座建築物全市最高,可以取得制高點。我們一旦讀通了歷史,一切脈絡分明,看得清清楚楚。
銅的戰略地位在新時代愈發突顯,是因為2050年的零碳排放目標,要求全球銅供應量在2035年前翻倍;AI革命更帶來每年20萬噸的新增需求。

美國的突圍路徑
根據前面提到的政策報告,當前美國面臨三方面的體制障礙:第一,對關鍵礦產清單缺乏共識,銅等戰略資源因未列名而錯失《通脹削減法案》支持;第二,15個聯邦部門各自為政,從國防部到NASA,形成了政策孤島;第三,1910年成立的礦業局於1996年關閉後,再未建立統籌機構。美國這種碎片化治理與中國的全產業鏈布局形成鮮明對比,優劣立見。
該政策報告有頗具前瞻性的觀點。其實資源作為新質生產力,涉及「產業–政策–治理–地緣」的四維部署:
1、產業加固:應聚焦半導體、國防、電動車、可再生能源四大支柱,構建彈性供應鏈;
2、政策革新:要有政策傾斜和政策保障,圍繞芯片和轉化研究及應用研究構建政策工具包;
3、治理升級:圍繞礦產許可制度改革、中游加工能力建設、深海採礦、負責任的採礦(環境保護)以及政府協調有具體的運營方針;
4、地緣布局:深化區域性礦產協調,制定國際合作戰略,構建多邊供應鏈網絡,將戰略觸角延伸至亞非拉資源國,形成多層級礦產安全架構。
總而言之,美國是中國最強勁的戰略競爭和戰術合作的對手,一定要深刻地把美國研究個透。不管美國是老虎還是豺狼,要深入研究其真實本性和行為模式。我們看特朗普,一定要穿透現象審視本質。「美國優先」不簡單,相當「靠譜」,並不離譜。中國的對應方法應該是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另據最新消息,台積電又決定大量投資(轉移生產線)到美國。筆者如有心得,另文分析論述。
原刊於點新聞,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