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接上文:特朗普回歸與全球開放的不確定性
全球範圍內,無論從哪個角度看,中國的開放政策已經成為塑造未來全球化的最重要的變量。人們可以把全球化理解成為一種最重要的國際公共物品,大國要承擔更大的責任來提供和維持這一公共物品,而小國往往選擇「搭便車」。因此,當美國轉向「內向」的時候,中國就要承擔提供國際公共物品的作用。這樣做,不僅有利於自身的可持續發展,也有利於國際的發展。作為第二大經濟體,中國應當對未來全球化發揮關鍵的塑造作用,實際在過去很多年里,中國也是這樣做的。
也就是說,無論是內部的發展還是國際發展,中國需要成為一個「開源國家」。中國的開放政策可以促成中國成為這樣一個國家。為此,我們需要考慮諸多政策要素。

我們需要繼續對開放保持高度的政治承諾
任何一種國家政策不會自動延續,而是需要可持續的政治承諾。儘管很多國家的政治領袖也會作出政治承諾,但一旦發生問題,這種承諾就消失了。中國則不然。自特朗普在第一任期發起中美貿易戰以來,中國在各種國際場合聲明將繼續推進全球化和貿易自由化的政治承諾。在美國搞逆全球化和反全球化的時候,這種政治承諾顯然對國際社會非常重要。中國對全球化的政治承諾不僅僅是自信的表現,更可以給國際社會予信心。今天,即使西方媒體也不得不承認,中國正在以自己的方式推進全球化。隨着中國推進高水平的制度型開放政策,中國在推進全球化方面的作用會愈來愈大。
繼續推進自由貿易體系
中國已經和29個國家和地區簽署了自由貿易協定,但這並不足夠。在特朗普大搞「退群」和實行關稅主義的時候,中國需要用更大的力度同更多的經濟體簽訂自由貿易協定。這也是其它國家所迫切需要的。當美國的市場不再向他們開放的時候,他們需要找到替代市場。而作為全球最大單一市場的中國便是這些國家的選擇。
繼續踐行包容性多邊主義
儘管美國和中國都在踐行多邊主義,但兩種多邊主義具有不同的性質。美國踐行的是排他性多邊主義,出發點是地緣政治,主要是要排擠中國等一些被美國視為是競爭者甚至「敵人」的國家和地區。儘管這也是一種多邊主義,但這種多邊主義呈現為封閉性的「團團伙伙」,和全球化背道而馳。相反,中國踐行的則是包容性多邊主義。中國是「在商言商」,不搞意識形態,不搞文明對立,多邊貿易機制向所有國家開放。包容性多邊主義儘管也呈現區域性或者局部性特徵,但因為是開放包容的,和全球化相向而行。

繼續踐行「走出去」政策
要繼續踐行「走出去」政策,助力世界各國實現現代化。誠如一些觀察家所觀察到,在處理國際事務上,中國和西方國家呈現出不同的方法。西方國家在自己致富之後,就一腳把梯子踢開,讓後來者沒有辦法再爬上來。而中國則不一樣,在自己獲得發展之後,去幫助其他國家獲得發展。中國早已經是資本過剩經濟體。如同西方資本一樣,中國資本也要在全球流動。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等都是這方面的表現。實際上,如同早發展國家,中國經濟發展到今天,也已經到了要構建跨國公司的階段了。很容易理解,近年來,中國企業加速出海。而美國的地緣政治戰略倒逼着中國資本出海。儘管中國資本在海外也會遭遇困難,但這個大趨勢沒有人可以阻擋。西方經常誣蔑中國是「新帝國主義」或者「新殖民地主義」,但中國的做法不僅為當地國家所接受,也是當地國家所期盼的。很簡單,中國在當地國家修建的大規模基礎設施是這些國家實現發展的「梯子」。
要大力拓展拓寬單邊開放政策
更為重要的是,要大力拓展拓寬近年來中國開始踐行的單邊開放政策。作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單一市場,中國市場的開放本身是中國提供給世界的最重要的國際公共物品。迄今,中國對愈來愈多的國家實行簽證免簽政策,有效撬動了旅遊業的發展。中國已經宣佈包括容許外資在一些主要城市設立全外資企業、外資製造業准入、電信開放等舉措。二十屆三中全會公報已經把「單邊開放」寫入文件。對很多最不發達國家,中國早已經採取了零關稅政策。在2024年中國—東盟峰會上,李強總理宣佈,中國願意和東盟討論和協商單邊開放政策;在中國上海進口博覽會上,李強總理再次強調了單邊開放政策。在2024年的APEC會議上,國家主席習近平也強調了單邊開放政策。中國的單邊開放政策正在促成世界範圍內的生產要素的流動,從而塑造和推動全球化。更為重要的是,它也會促成其他地區的內部變化。例如,如果中國向東盟國家實行單邊開放,那麼中國的單邊開放不僅可以實現中國—東盟共同市場的形成,也可促成東盟本身共同市場的形成。
中國現在面臨來自美國的挑戰,特別在高科技領域,中國必須奮起直追。但是,另一方面,今天的中國又掌握着中端技術以下的技術,而這些技術則是廣大發展中國家所需要的。中國的開放,尤其是單邊開放政策,可以促成中國成為一個開源國家,而一旦中國成為一個開源國家,必將成為國際發展的最主要動力,也是重塑全球化的主要動力。
二之二
原刊於「大灣區評論」微信平台,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