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容若
本名劉晟,長居香港。連續擔任報館編輯30年;先後在21家香港報刊闢有長期專欄,有文史著作十餘種;先後在電台連續多年主持節目。
新猷
新猷一詞濫用,在於不合用作為己宣傳而竟用之。
不知是否猷字生僻,不易理解?猷是多用字,原指主意或者計劃,有時也作功業或成績用之。常用詞除新猷外,還有大猷、鴻猷。這一字數詞使用了千年以上。唐人韓愈有「啟迪大猷,安固鴻業」之語。大猷指大道理。他又有「恐須革正,以贊鴻猷」之語。鴻猷指大計劃。清人孔尚任在《桃花扇》一劇中有「遷舊秩,壯新猷」之語,可以說是用新猷一語之顯例。
這一字三詞用例,顯示三猷都用於提出要求或寄予厚望。所以近代以來,這三猷用於祝賀別人,已成為不成文規矩。其中新猷一詞,有「屢建新猷」、「屢創新猷」等用法。前者指計劃,後者指成績,都只能用於祝賀他人。
二〇〇九年一月四日,聽到香港電台節目主持人自稱「成就屢創新猷」,就是把用於祝賀人家的改而用來宣傳自己。舉此一例,以概其餘。像這樣濫用「新猷」宣傳自己的在香港是太多了。
垂詢
垂詢一詞濫用,是把用於別人向自己發問的客氣話,變成自己質問別人的垂詢,是形容對方詢問自己的禮節用詞。關鍵在「垂」字。垂字本意是向下,詢問而用到垂字,即表示對方在上,自己在下,這是謙卑的提法,用意在尊重對方。這是交際上,尤其是書信上必須懂得的規矩。若然顛倒來用,就是對人無禮。
垂詢一詞在香港濫用由來已久,惹人注意的一例,是2008年7月14日上午,香港特區政府環境局局長邱騰華接受訪問時,自稱前往大嶼山「垂詢」當地居民。若耍官威,可稱「垂詢」,若講禮貌,「垂詢」二字是用錯了。理由如我因此次「垂詢」想起早廿年的「垂注」故事。話說某學院(今已稱大學)一名講師,在某「知識分子」報刊撰文,指「敬希垂注」一語是廣東俗語,外省人不懂,要改為「敬希留意」。殊不知「敬希垂注」是應用文常用而通行全國的交際用語,是文言文而非粵俗語。為人師表而誤解「垂注」,不懂裝懂,與為官而濫用「垂詢」,同樣是沒有學好中文。從時間上說,局長似乎是受害人!若無上一代那一類自以為是的「師表」,恐怕未易犯錯。
從善如流
從善如流一語濫用,指利用它為自己方面宣傳。
「從善如流」典出《春秋.左傳》。話說晉國主帥欒書,由於很快吸納了知莊子、范文子、韓獻子的正確意見而打勝仗,史官以「從善如流,宜哉」一語稱讚——意謂接納他人的好意見,就像流水向下,快速而自然。後來,東晉名將祖逖、北宋名臣范仲淹同樣以迅速接納善言而博得「從善如流」之美譽。故事顯示:「從善如流」一語,只用於稱讚別人,若反其道而用之,拿來稱讚自己,那是濫用。
香港地,濫用「從善如流」而又大受矚目的有兩例:
(一)2008年11月25日與12月11日,香港特區政府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張建宗都曾在立法會上誇言「政府從善如流」。
(二)2010年3月3日,香港特區政府發展局局長林鄭月娥也在立法會上誇言「政府從善如流」。
春秋時期晉國主帥欒書,能接受正確意見而打勝仗,成語「從善如流」即由此而來。
差強人意
「差強人意」一語濫用情況很特別,先改成「強差人意」,然後將本來用於比喻還算滿意改為比喻不滿意。
「差強人意」語出《後漢書》。話說漢軍不斷打敗仗,諸將驚惶失措,只有吳漢鎮定如常,一邊部署再戰,一邊激勵士氣,光武帝(劉秀)讚曰:「吳公差強人意。」吳公,指吳漢;差,比較;強,振奮;人,指大家,也包括皇帝自己;意,意志或士氣。所謂「差強人意」者,總算滿意之謂也。
可能語意艱深,不熟文言文者費解。在香港,早有人憑主觀將此語改成「強差人意」,拿來比喻不滿意。對此語誤寫誤解也早就積非成「是」。最引人注意的是2008年12月8日,香港特區食物及衛生局局長周一嶽,就明愛醫院門前有病人失救事以「強差人意」一語對院方表示不滿。引人注意者,出自官口也。
僅就個人接觸,關於港官濫用詞語的,就包括特區政府四名局長,可見香港地中文受到輕視及濫用,並不簡單。
人士
人士一詞濫用,是不顧此詞用於對社會有一定影響力的群體,隨己所需,把「人」字加個「士」字於下,失掉原來意義,變成「人士滿天飛」!
人士一詞不能亂用,在於「士」字的深層意義。士,是個多用字。用於社會階層,士庶並稱,而士比庶高一等,原來,士有知書識禮的涵義。「士為知己者死」一語,顯出士之俠義風骨。所以,自有「人士」一詞,就顯出它不是與一般人等量齊觀,不能凡「人」稱「士」。最初恐怕是演講時面對聽眾所用的「各界人士」(等如說「各方先進」,暗示對方各有一定的社會影響力)。近代外侮頻生,於是有「愛國人士」。政黨出現,不是本黨的人,稱為「黨外人士」;而中國共產黨稱黨外人士為「民主人士」。這類人士的應用,都合乎有一定社會影響力這個標準。
不知何時,香港人有了愛用「人士」癖,任意巧立名目,數不勝數。近日幾乎每天用到的就有「N無人士」,中西合璧。2015年1月14日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梁振英的施政報告,就有「殘疾人士」、「少數族裔及新來港人士」、「社會人士」、「綠表人士」、「獲編配公屋的人士」、「地區人士」、「有需要的人士」、「中度弱智人士」、「患有自閉症人士」等等。除了「社會人士」一詞尚合標準,其他的「人士」是否一定稱「士」不可?施政報告發表後,香港傳媒又出現一個「非法居留人士」。是否還有「犯罪人士」?我不敢擔保沒有!
中文詞語濫用至此,好戲還在後頭。有心人都嘆息:「不知如何是好!」
原文刊於《國學新視野》2015年夏季號,題為〈香港常見濫用詞語〉,本社獲授權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