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翔今年開展第二個5年任期後,喜憂參半,一則近月來大學掀起校政風波,又有人匿名向校委會投訴,對此張翔向傳媒表示實屬不幸兼痛心,幸好,學術上的好消息也紛至沓來,今日「2023年度最廣獲徵引研究人員」出爐,港大50位傑出學者獲選,人數創歷年新高,大學在全球眾院校和科研機構中名列第13位。今年獲獎學者包括張翔本人、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冀理學院化學系講座教授Fraser Stoddart、香港肝臟權威冀李嘉誠醫學院榮休教授黎青龍等。
早前國際高等教育資訊機構(QS)公布亞洲大學排名,港大超越了新加坡國立大學,重返亞洲第二,排名僅次於北京大學之後。
以行動回應《施政報告》,建國際教育樞紐
2023《施政報告》其中一個重點,是要將香港建設成國際教育樞紐,港大已經摩拳擦掌,要在5年內躋身世界頂尖大學,與劍橋、哈佛齊名。張翔表示過去5年大學已做了不少鋪墊,包括在疫情期間啟動了「HKU100」全球學者招聘計劃,重建蒲飛路校園,興建新校園及宿舍,估計兩、三年內會有大約10座科研教學大樓落成,解決教學及實驗空間不足的長期問題,為全面提升學術成就做好準備。
未來港大的發展藍圖,包括:藉着「持久影響力研究基金」(Long-lasting Impact fund),鼓勵學者們進行「高風險」的研究項目,這些項目可能偏向冷門、投放資源做5至7年都未必能修成正果,平日未必有人願意去冒這個險,但研究一旦成功,將會對社會及人類帶來很大改變,甚至在科學史上留名。現在有大學資源支持,希望吸引更多優秀人才參與,一同冒險。
冀創造科研文學碩果,影響半世紀
為了打造具全球競爭力的科研生態,港大正大興土木,打造「Tech Landmark」創新中心,預計明年落成後,將會有10個研究院進駐,有助推動本港再工業化。張翔稱此舉亦能帶動校園創業風氣,為年輕人製造機會創業、創新、做最好的科技,培育更多年輕科學家,為港大奠下晉身區內領先創新中心的基礎。
過往港大醫學院發明噴鼻式新冠疫苗、發現新冠病毒人傳人,可說名留青史,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居功至偉。張翔指港大對傳染病的研究在國際已佔領導地位,未來可重點發展醫學研究,冀再次成為香港的驕傲。
雖然張翔未來只有5年任期,但他看的不只是這個短時間,在他眼中,能夠在世界領先,對人類發展有深遠而持續影響力的研究成果才是重點,希望無論在科研、文創各個方面都能產生優秀成果,帶來持續10年、50年的影響力,進入科研及文學殿堂,成為後世眼中的經典,才是港大的長遠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