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 Jan 03 2025 23:59:59

「千年一遇」會否成真?

極端天氣來襲,沒有城市可以倖免於難。我們慣見其他國家的特大山火、旱災、洪災,在香港都有機會發生,而我們現有的基建設施,可能已無法有效抵禦!

香港經歷一場黑色暴雨「洗劫 」,時間持續超過 16 個小時,打破了1999 年的 5 小時 47 分鐘紀錄;至於其間一小時降雨量則高達 158.1 毫米,也創出1884年以來的最高紀錄!

用「前所未遇」去形容這場世紀天災,相信沒有人有異議;然而政務司長陳國基在記者會回答提問時,說這場黑雨是「500 年一遇」,卻引起一些爭議。爭議之一,是陳國基及特首李家超在較早前都形容這是「百年一遇」暴雨,為何後來卻「加碼」成「500 年一遇」?是否為了回應不滿政府預警不足、發放信息未夠及時的聲音,故此把暴雨說得特別嚴重,由「百年」升級至「500年」?

「百年一遇」是現在大家經常掛在口邊、形容情况極為罕見的現象。但以此形容上周的黑雨卻肯定有問題,也必定引起爭議。

極端天氣襲港 200年一遇基建難抵禦

香港從2000年開始展開8項防洪工程,渠務署耗資達300 億元,興建了4 條巨形雨水排放隧道和4個巨型蓄洪池。當年的設計標準,是以抵禦「200 年一遇」的大洪水為目標。若上周的黑雨是「百年一遇」,那麼以當年建成可應付「200年一遇」洪水的基建,是不應該出現上周多區大水浸的災難場面。

洪災幾多個百年才一遇,除了是形容災情的慘重程度,更重要的是,它其實是有氣象數據推算為基礎的描述。

從字面上看,「百年一遇」是100 年才遇上一次,但這個說法並不準確;此說來自統計學,「百年一遇」其實是災難發生概率,「百年一遇」是1%。換言之,「500年一遇」就是500分之一,「千年一遇」就是1000分之一。不論百分比多少,反正百年或500年一遇,都是不常見的現象。

「500 年一遇」從概率角度看,就是每年發生的機率是500分之一。而由於機率出現不是平均分佈(例如擲毫,公或字的機率是50/50 ,但有時會連續出現公,或連續出現字),故此「500年一遇」大雨在未來500 年內可能只發生一次,但也可能發生兩次、3次或更多。

從上周黑雨導致的慘重災情可見,我們原有設計為防洪災的「200 年一遇」排洪基建,已難再發揮抵禦作用。故此如果「500 年一遇」說法屬實,肯定已超過了香港現有「200 年一遇」基建的防禦能力。

極端天氣來襲,沒有城市可以倖免於難。我們慣見其他國家的特大山火、旱災、洪災,在香港都有機會發生,而我們現有的基建設施,可能已無法有效抵禦!

政府善後工作算過關 預警應變未如理想

政府應付這場世紀黑雨,善後工作表現不差,上周五大雨持續、多區水浸,經周六周日搶修,交通設施在本周一已基本恢復,上班上學回復正常,政府的效率和執行力都算過關。但在預警和應變上,政府表現卻未如理想。

最受質疑的是,為何不利用緊急警示系統?「500 年一遇」大雨災肯定是緊急情况,民眾需要大量相關信息,緊急警示系統正是大派用場的時候。陳國基解釋,天文台已在不同時段發出不同暴雨警告,市民應已清楚知悉。但在一場世紀黑雨來襲時,除了暴雨警報,還有其他信息例如交通安排、路面情况、緊急支援服務等,都不是天文台發出的信息可以涵蓋。

當局理應檢討 訂更到位對策

遇上危急情况,民眾最需要的就是資訊,消息不會嫌多。而統籌協調、保持信息暢通、讓民眾及時了解最新情况,都是政府處理危機時的主要工作,也是展示領導能力的最佳機會。唯在上周黑雨危機中,政府並沒有發揮好主導角色。

除了提供資訊,應急措施例如提供臨時庇護站,對那些在黑雨中無法回家的民眾在不同地區提供暫避設施,令他們可暫時落腳棲息,這些都是政府應該提供的緊急服務。從機率看,「500年一遇」的超級黑雨可能仍會發生。經此一役,政府理應來一次大檢討,制定更到位的應變對策。

一場世紀黑雨,揭示了本港防洪基建即使已經升級,但看來仍不足以應對「升級」得更快的極端氣候。2021 年河南鄭州7 . 20 暴雨成災,洪水衝入地鐵及其他基建設施,造成大量人員傷亡。當時媒體跟進事件,訪問了一些香港工程界人士,其中一個關注點就是香港應否汲取鄭州教訓,及早部署預防工作。

據其中一名被訪者、土力工程處前處長陳健碩表示,「香港面對特大暴雨有相當多經驗,政府多年來做了許多渠務工程有效疏導洪水,不致對市區影響太大」(2021年7月22日文匯網)。

此外,渠務署指香港「一直利用『防洪三招』,即上游截流、中游蓄洪、下游疏浚的方法,完成約90項主要防洪工程,減低暴雨及洪水對本港影響……現時全港只剩餘4個水浸黑點」(2021年7月22日《香港經濟日報》)。

事隔兩年,當年工程界對香港充滿信心,認為鄭州暴雨成災不會在港重演;現在看來是否過分樂觀,或低估了極端天氣演變的速度?

鄭州7.20水災,當地氣象局形容為特大暴雨、是「千年一遇」,結果遭不少內地網民質疑,是否官方在「甩鍋老天爺」?當年鄭州水災是24小時降雨量645毫米,而本港上周世紀黑雨,據天文台資料,錄得24 小時降雨量為647.7 毫米,超過鄭州紀錄。以降雨量計,香港是否已經歷了「千年一遇」大雨災?

每一個城市的「百年一遇」事件都獨立於另一城市,沒有任何關連;而且每個地方「百年一遇」的水災,都會因降雨量、氣候、生態環境等不同因素而有不同標準。鄭州年降雨量586 至668 毫米,以24小時降雨645毫米來看,已達「千年一遇」水災級別。但香港年降雨量達2300毫米,上周黑雨的24小時降雨量約648毫米,仍未足以稱得上「千年一遇」!

香港近年暴雨成災是2008 年6 月7 日,連續下大雨令全港多處水浸、路陷、山泥傾瀉、交通癱瘓,災情跟最近差不多。唯隨着各項排洪及地下蓄水庫相繼建成,近10多年再沒有發生過嚴重水災,直至上周世紀黑雨。2008 年至今僅15 年,香港斥巨資興建的防洪基建就已經「失靈」,行政長官今年的施政報告,是否應該把預防「千年一遇」水災列為未來工作目標?

長遠影響 值得計算

上周黑雨對香港造成的損失還未點算清楚,但金錢和人命損失之外,世紀黑雨的長遠影響也許更值得計算。

首先,氣候變化、極端天氣的衝擊和破壞力就在眼前,不再是專家的學術探討。當大家都看到一場特大黑雨旳破壞力時,對大嶼山填海計劃的反對理據,就加添了不少具體內容。換言之,未來政府推銷「明日大嶼」填海計劃將更加棘手。此外,香港融入大灣區發展,區內各城市應該聯手建立一套區內防災救災滅災聯防體系,加強協調。這次災後記者會,政府特別着意澄清的是,深圳排洪不是造成香港特大災情的原因。深港邁向一體化,深圳排洪設計是否應該以逐步減少至最終不會影響香港為目標?做不好這一步,當大灣區遇上暴雨時,深圳排洪觸發深港矛盾,將不可避免。

原刊於《明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陳景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