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周二(12日)上午出席行政會議前會見傳媒,介紹「保就業」計劃裏的進展,她表示,自從4月8日政府推出「保就業」計劃,很高興立法會財務委員會以高速在4月18日批出了整體撥款,其中包括810億元是放在這個「保就業」計劃上。林鄭月娥在此重申,「保就業」計劃的目的,是向合資格僱主提供工資補貼,讓他們能夠保留他們的員工,為香港保留實力。整體來說,政府希望透過「保就業」計劃能夠力抗失業的浪潮、減少大規模裁員,希望社會各界、僱主、僱員能夠一起渡過經濟寒冬。
政府公布一些改善措施。為了協助更多僱員能夠受惠於「保就業」計劃,從而保留他們的工作,特區政府會推出一系列的改善措施。
65或以上有強積金戶口僱員 可申領「保就業」工資補貼
第一,是65歲或以上無須作強積金強制供款的僱員原本是在「保就業」計劃以外,因為他們並不屬於強制性公積金之下須要強制性供款的僱員;但如果這些65歲或以上無須作強制性供款的僱員仍然有一個強積金戶口,他們仍然會受惠在這個「保就業」計劃內。
現時大概有6萬名這類65歲或以上的年長僱員,僱主在法律上是無須為他們作出供款,但這批僱主是有為他們的僱員作一些自願性的供款。當然供款比例未必是法例要求薪金的百分之五或有上限、下限等,但無論如何,政府看到有6萬名65歲或以上的僱員仍然有一個強積金戶口,亦有僱主為他們供款。
第一個改善措施,就是這一批6萬名年長僱員的僱主,可以為他們的僱員申領「保就業」的工資補貼,亦同樣是每個月18000元的工資上限,補貼金額上限是百分之五十;換句話說,是9000元一個月、為期6個月的工資補貼。
建造業及飲食業連續受聘員工 重新納入保就業計劃
第二個措施是將原本剔除在「保就業」計劃下的兩個行業重新納入。這兩個行業在強制性公積金裏有一些稱為行業計劃(industry schemes),但在industry schemes裏的僱員人數很少,因為他們的行業特性是很多時候未必有一個固定僱主,所以政府設計了另外一個「防疫抗疫基金」項目去幫助這些僱主保留僱員──它們分別是建造業和飲食業。經過政府細化和研究,原來在這兩個本來完全剔除在ESS以外的行業裏,他們有些叫一般僱員,這些是連續受僱的僱員,涉及大概是12000名僱員、5000多個僱主,現時政府會將他們重新納入「保就業」計劃。
這些是什麼僱員呢?例如一間建造業公司或顧問公司,當然它有很多地盤工友沒有強積金供款,所以會在建造業的特定計劃內支援他們,但同樣這間公司可能有些長期僱員,例如工程師;或在飲食業中,例如食物工場有些廚師,如果他們是屬於行業計劃裏的一般僱員、是連續受聘的,亦可以放在「保就業」計劃裏。這重新納入不影響政府已經為這些行業即建造業、飲食業設計了的項目,它們仍然在那些特定計劃中享有支援。
有強積金戶口自僱人士 可以領取7500元資助
第三類是自僱人士。向強積金供款的自僱人士,政府原先的建議是這些自僱人士需要在2019年1月1日到2020年3月31日有強積金戶口,而且要有供款才可以獲發一筆過的7500元資助;但考慮到這些自僱人士可能有種種原因,他是有強積金戶口,但有一段時間沒有供款,現時政府修訂或改善的建議是只要這位自僱人士在2020年3月31日或之前開立了一個強積金戶口,這個戶口未必有供款,總之這個戶口在他申請時仍未取消的話,這位自僱人士就可以領取7500元資助,預計大約有21萬5000位自僱人士可以在這個改善或放寬的條件下受惠。
工資補貼指定月份範圍加多一個月
第四個改善是針對一些重創行業。為了給更多靈活性及防止濫用,用來計算工資補貼的指定月份(specified month)是用一個已經過去的月份,當時提出在2020年1月到3月這三個月份,僱主可以自己選擇用任何一個月份是最有利於他可以保留更多員工的;但考慮到有些受到疫情影響最嚴重的行業,例如旅遊業,旅遊業告訴政府,其實在2020年1月生意已經轉差,可否稍為再推前這個指定月份的選擇呢?所以現在政府修訂為僱主可以在2019年12月到2020年3月一共四個月裏,選擇任何一個更有利於他們領取更多工資補貼以保留員工的月份。可能大家都記得,其實2019年12月,整體情況好像好一點,所以有些旅遊業或其他行業都仍然有聘任一些員工。
以上四個是政府這次細化後的改善措施。
第二方面要說的是這個計劃必須要簡單申請,才能夠將工資補貼盡快交給僱主,讓僱主可以盡快交給員工,從而避免需要裁員。林鄭月娥表示,「保就業」計劃的申請程序是十分簡單,僱主包括自僱人士只需要在網上填表申請。在申請時,他會授權政府委任的「保就業」計劃代理人,接受這個僱主或自僱人士的強積金受託人,即他的trustee,直接提供有關於這個僱主的強積金紀錄證明書予這個代理人,即這個MPF record certificate將會直接由強積金下的信託人,經過僱主授權交予處理這個僱主提出「保就業」計劃申請的代理人,可以確認他的強積金供款的有關資料。
換句話說,這位申請ESS的僱主無需自行提交有關他的僱員的資料或證明。他不需要自己再去強積金受託人申請任何證明文件,僱主亦無需要交一些費用給這個受託人;但強積金受託人在這過程中參與為這些提出申請ESS的僱主提交強積金紀錄證明書給政府去計算發放多少工資補貼,當中會有些行政工作,涉及的行政工作的所有款項由政府代付。簡單來說,申請ESS的僱主程序很簡單,只需在網上填表作授權,他便可以坐下來等政府去計算,所有有關的計算工作都在back office、在背後的系統去做,這個計劃必須是能簡單申請並盡快發放。
有關盡快發放款項方面,目前政府的估計是當僱主提出申請之後,三至四星期就可以發放已計算的工資補貼。換句話說,如果僱主在5月25日就提出申請,相信在6月底前或者6月下旬就可以收到工資補貼的款項。
當然,一個這麼龐大的計劃,有人擔心會有些漏洞;政府都盡最大的努力,在不違反簡單易明、容易申請、迅速發放的大前提之下,盡量去堵塞這些漏洞。有一個漏洞,就是看到有些人在政府公布後,開始去開這些強積金戶口;現在林鄭月娥在此說,「保就業」計劃的第一期,即適用於6月、7月、8月的第一期,只適用於在2020年3月31日或以前已開立的強積金戶口。如果在3月31日後才開始,他便不具備申請第一期「保就業」計劃工資補貼的資格;去到第二期政府會再次公布詳情。
「保就業」計劃的目的是工資補貼、保留僱員的就業,因此僱主在申請「保就業」計劃的時候要簽署承諾書,承諾兩大條件:第一就是在接受工資補貼期間不能裁員;第二是將政府工資補貼的全數金額都用在僱員的工資上。政府亦為此制定了懲罰機制,包括政府會取回部分補貼的金額,或者僱主甚至須要向政府繳交罰款,這些都是合理、可行,亦不會令僱主為難的。林鄭月娥在此必須感謝在過去一個月,很密集式地協助特區政府去制定「保就業」計劃的細節,他們包括強積金計劃管理局、香港信託人公會、強積金和職業退休計劃的受託人。
由這個「保就業」計劃引伸出來的、在過去一段日子有關注的,就是政府如何可以協助65歲或以上沒有強積金戶口或無須強制性供款的僱員;同時政府非常仔細研究過在今日香港的勞動市場,65歲或以上的僱員究竟有多少、分布在哪些行業,從而希望能夠從另一條途徑入手去幫助他們。最新的統計數字顯示,在香港的勞動人口裏,大約有15萬是這些年長的僱員,政府都能看到他們所屬的行業,並會盡量作出安排。
綠Van和本地渡輪年長僱員 享工資補貼6個月
林鄭月娥現在公布新安排。第一,剛才已說了,在15萬年長僱員中,有6萬名仍然有強積金戶口,因為他們的僱主曾經或仍然為他們作自願性供款,這6萬名65歲或以上的僱員已經會自動被納入「保就業」計劃之內。
第二類行業有很多年長僱員的是司機──是年長的司機──所以早前政府公布了一個「防疫抗疫基金」項目,是特別協助這些自僱的紅色小巴司機和的士司機。林鄭月娥公布會將這些協助小巴司機的計劃延伸到綠色──即專線小巴──和本地渡輪(local ferries)屬於65歲或以上的員工,他們享有的工資補貼將會與的士司機和紅色小巴司機看齊;換句話說,是每個月6000元的工資補貼,為期6個月。由於他們仍然有僱主,所以這筆錢會交予僱主,令僱員可以保留就業;其精神是跟ESS一致,但做法卻與在紅色小巴和的士司機兩方面看齊。估計綠色專線小巴和本地渡輪屬於65歲或以上的僱員大概有3200名,連同紅巴和的士司機裏屬於年長的司機,受到政府協助的總數會有24200人。
第三個行業就是飲食業和建造業的年長僱員,在上一次公布的時候他們已受惠於為這個行業特設的「防疫抗疫基金」項目,估計人數為17 500名。
第四個行業是洗衣店。政府將會新增一個「防疫抗疫基金」項目,為洗衣店提供一次性資助,金額將會按洗衣店的規模而定,亦要求洗衣店在領取資助的時候,要照顧其聘用的65歲或以上的年長員工,估計大約有2 000名。
另一方面,就是政府自己的外判合約,尤其是保安及清潔合約。政府估計在這些政府外判合約裏,有1萬名65歲或以上的員工,他們的工作根本是受到保障,因為政府是發放工資的人,所以不會受到疫情影響。
上述這幾個項目是針對65歲或以上的員工,整體的總數已經超過11萬名65歲或以上的員工,特別是基層員工,林鄭月娥認為是可以補足「保就業」計劃的目的。再看15萬和11萬的分別中大概3萬至4萬的員工是哪些人──大概有18000名本身是僱主,他們在勞動人口中,但本身是僱主;另外有27000名是專業人士,大家都知道在香港,例如醫生都很勤力,做到70、80歲都繼續行醫,這些就是屬於這27000名65歲或以上的專業人士;第三類可能是在政府受資助的機構,無論是醫療或社福機構內,亦有一些年長員工在其中,但這些員工的工作亦受到政府保障,因為它們是取資助金的。
大體上,林鄭月娥認為今次的措施,是在很細心聆聽過去這三個星期很多界別給政府的意見後,而作出的一個很正面的回應。希望在5月25日,政府推出ESS計劃的時候 ,能夠順利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