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見名家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灼見名家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灼見名家
首頁 文化 傅秉常──仕途多舛的民國外交家

傅秉常──仕途多舛的民國外交家

1943年前,傅秉常長時間在立法院和外交界服務。傅秉常與伍朝樞、孫科關係尤深,一生仕途起伏進退,亦多與兩人有關,故本書討論伍朝樞和孫科亦較詳細。

黃振威 作者: 黃振威
2018-09-21
書海尋珍

圖片:中華書局

標籤: 中國外交史中國歷史中國近代史中華書局中華民國傅秉常傅秉常傳孫科
傅秉常──仕途多舛的民國外交家
0
SHARES
734
VIEWS
Share on FacebookShare on Twitter

編按:傅秉常(1896-1965)是香港大學首位一級榮譽工學士,因緣際會,成為近現代中國的政治家、外交官,是中華民國駐莫斯科的最後一任大使,任內代表國民政府簽署《四國宣言》,蜚聲國際,為近現代中國外交作出巨大貢獻。儘管傅秉常與香港關係密切,卻鮮有史學家為此作出深入研究,《傅秉常傳:從香港大學到莫斯科中國大使館》作者黃振威冀填補此一缺口,以全這位民國外交家的完整歷史。本社將分三次刊登《傅》書作者自序,此為第三篇。

《傅秉常傳──從香港大學到莫斯科中國大使館》除序言外,分為五章。第一章談傅秉常的家世、早年生活、嗜好、其與髮妻何燕芳之結合,與何啟、伍廷芳等之戚誼。

第二章的主旨是1920至1943年間傅秉常的經歷和事業。傅秉常因伍廷芳等之關係,很早便投身外交事業。瓊海關監督和粵海關監督兩職,表面上是掌管財政收入,實際上亦具外交性質,皆因當時的中國海關由英國勢力所操縱。傅秉常在粵海關監督任內,同時亦為廣東交涉員,負責外交事宜。廣東與香港近在咫尺,兩地交往自然頻繁,而當時香港是英國殖民地,所以廣東交涉員即無異中國外交官。而且當時孫中山的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大本營財政基礎薄弱,粵海關所得稅收來得特別重要。故粵海關監督乃廣州政府一重要職位。傅秉常能在27歲之齡擔當此要職,除家世背景外,個人深具才幹也是關鍵原因。本章談傅秉常和伍朝樞之關係,以及他與孫科之訂交等。傅秉常在1920年代初被視為「太子派」之重要一員。所謂「太子派」,並非一個實體的政治組織,而是一個以孫中山兒子孫科、伍廷芳兒子伍朝樞及傅秉常為首的政治網絡。(註21)在這個網絡下,集結了許多曾放洋留學或有外國生活經驗的年輕粵籍菁英。而在這些人當中,有許多與傅秉常維持了大半生的友誼。傅秉常的政治生涯,或多或少都與太子派有所關連。太子派代表國民黨初期的新興力量,在政治上與胡漢民(1879-1936)等為首的「元老派」相角力。本章將會以較多篇幅,深入剖析太子派的組成和蛻變。以後蔣介石(1887-1975)冒起,國民黨政治均衡起了實質變化。在國民黨當中原屬較有力量的粵籍人物,一變而為退居二三線。傅秉常等以後漸與胡漢民等親近。傅秉常在這時的日記中,經常流露對蔣介石的不滿情緒。(註22)1930年代以後,具太子派背景的人多聚集在孫科領導的立法院之下。1943年前,傅秉常長時間在立法院和外交界服務。傅秉常與伍朝樞、孫科關係尤深,一生仕途起伏進退,亦多與兩人有關,故本書討論伍朝樞和孫科亦較詳細。

從傅秉常看太子派興起

第三章主要談國民政府駐蘇大使任內之傅秉常。他是國民政府最後的駐蘇大使。傅秉常在中蘇關係史上的正確地位,有待深入探討。《傅秉常日記》提供了豐富的材料。傅秉常因與宋子文(1894-1971) 不睦, 以及個人經濟問題, 再加上國難當前, 故在1943年接替邵力子(1882-1967)而為駐蘇大使。(註23)傅秉常在抗戰後期出使蘇聯,正值中國處於危急存亡之際,蘇聯的取態對中國抗戰前途舉足輕重,因此對蘇外交至為重要。駐蘇任內,是傅秉常一生事業的頂峰。從1943年及1944年的日記看,傅秉常在艱苦的環境下努力經營館務。因戰爭關係,傅秉常初上任時,中國大使館在古比雪夫(Kuybyshev)。(註24)稍後才遷回莫斯科。(註25)這兩年,傅秉常工作努力不懈。1943年中國能在莫斯科有份簽署《四國宣言》,傅秉常居功至偉。(註26)他亦視此為其一生之得意傑作。在芸芸眾多日記之中,1944年那一本最厚,記載有好有壞。整體來說,這一年他鬥志高昂,對未來充滿盼望。隨着戰事漸漸向中國一方有利邁進,傅秉常1945至1946年初的日記語調甚為樂觀。1946年他首次離蘇赴英出席聯合國大會和返國開會,稍後又到法國出席會議。但從1946年聯合國大會蘇聯等之表現,可以預見日後美、蘇陣營之對壘。而且中國內戰的陰霾始終揮之不去,1946至1948年的日記提到內戰的次數愈來愈多,傅秉常的樂觀一去不復返。(註27)1948年的日記更瀰漫着幽暗的情緒,在西曆大除夕更談到自己在迎接新年派對中「強為歡笑」。(註28)1949年情況更差,傅秉常終於離開蘇聯,結束6年駐蘇大使生涯。傅秉常見證了中蘇關係的高山低谷。實在蘇聯並不十分重視與中國的邦交。傅秉常在蘇聯6年,鮮有獲史太林(Joseph Stalin,1878-1953)單獨接見。即獲接見,都只是陪同他人前往而已。(註29)傅秉常在任內一直致力於中蘇親善,更因此被標籤為「親蘇派」。(註30)他常因在蘇聯工作不順而感到沮喪。(註31)

1943年中國能在莫斯科有份簽署《四國宣言》,傅秉常居功至偉,他亦視此為其一生之得意傑作。圖為傅秉常簽署《四國宣言》,右起莫洛托夫、赫爾、劉澤榮。

1949年中國經歷巨變。傅秉常臨危受命,被委任為外交部長。當時情況至為惡劣,他亦覺無可作為,遂決心辭職。後傅秉常定居法國,過着海外寓公的生活。這亦是第四章的主要內容。對傅秉常來說,海外生涯是鬱悶的。一方面源自經濟壓力,一方面來自家庭生活不美滿,一方面也因報國之志未遂。平時勤於寫日記的他,在每年第一天的日記定會作回顧與展望。1950年的第一天,他的日記只有寥寥數語謂︰「鄧秉坤、張柱南等在申江樓請晚飯,慧明(按,傅慧明)唱粵曲。同席人頗多,菜則不豐。」(註32)這一年的日記極簡短,只到4月為止,且中間很多天沒有任何內容,可見他是有一日沒一日地寫。在1951年第一天,他說︰「我個人方面,在一年中,無善可述。法文雖稍有進步,但事事多不如願。」(註33)在1952年第一天,他說︰「回顧去年一年,所經公私均甚不利。私人上所受痛苦尤多,只望今年運轉而已。」(註34)1955年,傅秉常抱怨「在飯館下層地爐〔牢〕安裝一大書架,以放置我在Sartrouvil le搬出之書。我若與我國內之朋友言,我在巴黎街邊咖啡館讀杜詩,在廚房底下置圖書樓,彼等必笑我狂〔誑〕謊。實則並非虛言。苟非燕妹(按,何燕芳)種種,我對於此種生活亦可不改其樂者也」。(註35)聖誕前夕,練習英語一事又喚起他負面之情緒。他謂︰「早起自習英語。我之環境如此,精神上萬分痛苦。」(註36)

少年得志 晚年苦困

1956年歲首之日記,語調更淒涼,反映傅秉常身處「留固難走亦不易」的兩難境地,「回顧我去年情況,無日不在痛苦之中。經濟上異常艱難,燕妹之病日深」,「家庭上無日不發生爭吵,夜不能有一夕能安睡」,「我數次欲離家返台北,明知國府已無可為,蔣對我又未必極端信任。回去亦係受精神上之苦悶,但無論如何,總較在此過地獄之生活為佳」。(註37)傅秉常在赴台與否一事上,掙扎了很久。這時期的傅秉常仍未能忘懷外交之事,日記仍常有記載世界大事。為了生活,他過着極為撙節之生活,(註38)同時經營餐館,以維持生計。日記常談到餐館的生意。(註39)傅秉常工作相當辛苦,以前是縱橫於列國,現在是與客人周旋。傅秉常的經歷也是1949年留居海外國民黨官員的寫照。這一章亦會談到他們當中一些人的遭遇。

第五章述其在台灣的最後歲月。1957年,傅秉常毅然赴台。當中原因很多,經濟考慮應為最要。在台灣,他擔任的都是有位無權的職位。先是被委任為國策顧問。(註40)然後是司法院副院長,又負責公務員懲戒委員會的工作。這些都是閒職,沒有實權。以傅秉常的才幹而言,無疑是大材小用。傅秉常在台灣重新開始固定而有系統地寫日記,其中談到蔣介石和陳誠(1898-1965)之處不少,也談及許多赴台國民黨官員的工作和生活狀況。他有許多甚為深刻的觀察。

1962年,傅秉常身體明顯轉差。(註41)1963年,他的三位至親接連離世,對他打擊很大。傅秉常在6月27日接其髮妻在倫敦病危之消息,在日記云︰「金弟(按,傅金城)昨日死,今又接此消息,真使我六神無主也。」(註42)

此後一段時間,傅秉常心情都很惡劣,一則工作不稱心,二則經常為一家生計及兩個新近到台灣的女兒將來無依無靠而發愁,心中更感鬱結。(註43)直至1964年10月尾至12月初,他奉政府命出席智利和墨西哥的總統就職典禮,得以乘出使之便,在美國與各摯友如劉鍇(1907-1991)等見面,心情大為好轉。(註44)可惜,這也是他人生中最後的外訪。1965年7月29日,傅秉常心臟病猝發,就此長離人間。

本書側重傅秉常在1949年或之前的政海生涯。1949年之前,傅秉常直接參與中國的高端政治。去國以後,傅秉常雖然仍關心政治,但他畢竟只是一個旁觀者──當時為維持生計,在巴黎經營餐館。1957年傅秉常重返國門,在台8年,出任有位無權的閒職,遠離政治核心,所得之政治資訊,難免隔閡。所以筆者認為,傅秉常的政治生命是在1949年完結的,故本書之第二、三章較詳,佔全書篇幅一半以上,往後兩章則較略。

政治生命1949年已完

我的傅秉常研究前後延續了十多年,慶幸得到不少人的幫助。方德萬教授始終鼓勵,勸我不要放棄中國近代史研究。與傅錡華博士通訊多年,透過她的引介,得識她的父親、傅秉常哲嗣傅仲熊先生及她的叔叔傅德楨先生、傅德霖先生。2017年10月終有機會在港與傅錡華博士一見。傅錡華博士聞悉我有撰寫她祖父傳記之意,大表贊同,除欣然允許我使用其家藏之《傅秉常日記》撰文外,並表示會提供一切協助。在此感謝傅仲熊先生、傅德燊先生和傅德楨先生通覽全書,提供意見。傅錡華博士在百忙之中為本書賜序,及協助翻譯若干法文資料。馬幼垣教授定居檀島,經常遠洋貽書,為我解答許多學術疑難。馮錦榮博士是我在香港大學碩士和博士論文導師,對我的研究深有啟發。他使我注意使用日本方面的史料。何漢威博士是多年老友,每次過港,定必邀約相聚,盛情可感。因何漢威博士之介紹,得識何冠環博士。何博士是宋史名家,與我無所不談,至為投契,在談話中帶給我不少寫作的靈感。傅仲熊先生、傅錡華博士提供傅秉常所拍攝和收藏的照片,傅德楨先生慨借傅秉常家族照片,楊永安博士惠借多年珍藏傅秉常文獻,Bettina Chin 所攝之傅秉常在法故居之照片,均令本書生色不少。另外,這些年來,王敬安先生、王頌威醫生、何阿三先生、吳健暉先生、李家明先生、李銳清博士、招天欣醫生、明柔佑博士、林軒亮先生、林學忠博士、張寧博士、戚道興先生、莊旭輝先生、許楨博士、郭鵬飛教授、陳福霖教授、陳韶先生、陸國燊博士、黃海濤先生、楊康婷博士、趙令揚教授、蕭敬偉博士、謝榮滾先生、羅子桓先生、羅淑華小姐、羅徵遠醫生、譚小圓小姐、Dr. Felix Boecking 博思源博士、Jamie Carstairs 先生、Dr. Peter Cunich、D. J. Lewis 路正明先生、Dr. Kerrie L. MacPherson 程愷禮博士與Professor Victor H. Mair 梅維恆教授等曾予以種種協助,至深感銘。方寬烈先生和甘豐穗先生兩位前輩雖早登極樂,未及見到此書的出版,但人間情常在,二人之音容永留心中。

在此也要感謝我的祖母、父母和兄長,在漫長而崎嶇的學術路上,給我無窮的支持和鼓勵。

最後,衷心多謝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黎耀強先生接納書稿出版,以及本書編輯吳黎純小姐細心校閱。

書海無涯,筆者學殖所限,錯誤自是難免,還望讀者不吝賜正。來郵請寄︰[email protected]。

記得十多年前在英唸書時,差不多每天都在大學圖書館的東亞閱覽室讀書和寫文。劍橋大學圖書館藏書弘富,是學術研究的好地方。現在回想起來,那是最好的時光。這本書,正好是英倫求學之旅的一個總結!

黃振威謹識

2018年4月10日

註21  Hong Kong Merchants and the Chinese Nationalists – The Prince’s Clique and Hong Kong Merchants, 1918-1927.

註22 《稿本日記》,1932年1月19日及1月20日。

註23 《稿本日記》, 1940年1月1日;《日記》, 1943年1月1日;吳述彭(約1892-?)︰〈我所知道的傅秉常〉,載林亞杰主編 ︰《廣東文史資料存稿選編》,第5卷(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74-77頁。

註24 《日記》,1943年2月24日。

註25 《日記》,1943年8月12日。

註26 《日記》,1943年10月30日。

註27 如《稿本日記》,1947年5月19日。

註28 《稿本日記》,1948年12月31日。

註29 《日記》,1945年12月30日。

註30 〈傅秉常的外交路線〉,《中外新聞》,1949年4卷4期,第4頁。

註31 《稿本日記》,1948年2月7日、2月10日、2月23日、9月25日;《稿本日記》,1949 年1月1日。

註32 《稿本日記》,1950年1月1日。

註33 《稿本日記》,1951年1月1日。

註34 《稿本日記》,1952年1月1日。

註35 《稿本日記》,1955年11月22日。

註36 《稿本日記》,1955年12月22日。

註37 《稿本日記》,1956年1月1日。

註38 《稿本日記》,1951年1月13日。

註39 《稿本日記》,1956年1月2日及1月10日。

註40 《稿本日記》,1957年4月29日。

註41 參《稿本日記》1962年8月15日至9月8日。

註42 《稿本日記》,1963年6月27日。

註43 《稿本日記》,1964年3月21日及3月26日。

註44  詳見《稿本日記》,1964年10月27日至12月11日。

新書簡介

書名:《傅秉常:從香港大學到莫斯科中國大使館》

作者:黃振威

出版社:中華書局

出版日期:2018年7月18日

作者簡介

1980年12月生於香港。香港大學一級榮譽文學士,主修中國歷史。香港大學哲學碩士、英國劍橋大學哲學碩士。現正在香港大學中文學院攻讀博士課程。曾與王頌威合編《革命與我》(2015年),及與傅錡華合作英譯、整理1939-1965年期間之《傅秉常日記》。研究方向為中國近代史和香港史。

本系列文章:

傅秉常──不平凡的港產近代中國外交家

傅秉常日記是近代中國史料寶庫

更多精采文章

  • 傅秉常──不平凡的港產近代中國外交家傅秉常──不平凡的港產近代中國外交家
  • 傅秉常日記是近代中國史料寶庫傅秉常日記是近代中國史料寶庫
  • 傅秉常嶄露頭角 輔助孫中山父子傅秉常嶄露頭角 輔助孫中山父子
  • 駐蘇大使傅秉常的夕陽餘暉駐蘇大使傅秉常的夕陽餘暉
  • 民國政要傅秉常90年前創立香港大學校友會民國政要傅秉常90年前創立香港大學校友會

0

黃振威

香港大學一級榮譽文學士,主修中國歷史。香港大學哲學碩士、英國劍橋大學哲學碩士、香港大學哲學博士。曾與王頌威合編《革命與我》(2015年),與傅錡華博士合作英譯、整理1939年至1965年期間之《傅秉常日記》(2017年)。2018年出版《傅秉常傳︰從香港大學到莫斯科中國大使館》。2019年出版《番書與黃龍:香港皇仁書院華人精英與近代中國》。研究方向為中國近代史和香港史。
View all posts
標籤: 中國外交史中國歷史中國近代史中華書局中華民國傅秉常傅秉常傳孫科
申請成為灼見名家基本會員,免費收取電子報
同意灼見名家會員服務條款及細則
Please login to join discussion

編輯精選

特區政府財赤創新高,新一份財政預算案也相當「睇餸食飯」。(陳茂波個人Facebook專頁)
灼見報道

谷經濟紓民困 財爺:派5000元電子消費券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1-02-24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24日表示,2021年香港經濟將恢復正增長,但復甦進程將視疫情發展而定,預測今年經濟實質增長率介乎3.5%至5.5%。(灼見名家製圖)
灼見報道

陳茂波料今年經濟「追趕式增長」 唯上半年挑戰仍大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1-02-24
白先勇教授在台北接受蔡青兒專訪,侃侃而談他最愛的崑曲。(灼見名家圖片)
灼見專訪

回溯牡丹還魂之路──文學大師白先勇與崑曲的相遇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1-02-23
英方「名利雙收」,已成定局,問題只是收成有多大而已。(Unsplash)
名家觀點

林行止:吸引外資英人稱冠 大小通吃名利雙收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1-02-23
港澳辦主任夏寶龍提到「反中亂港分子」和港獨等激進分離勢力,通過各類選舉進入特區治理架構,包括立法會、行政長官選委會及區議會等。(灼見名家製圖)
灼見報道

夏寶龍:落實愛國者治港 須完善選舉制度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1-02-22

影片

  • 金耀基教授:大學無法與社會分離不涉政治 校長要有堅持不能跟着學生走
  • 鄭赤琰教授:緬甸軍事政變提防美國顏色革命? 中國、新加坡擔當關鍵角色《灼見政治》
  • 雷鼎鳴:美國智庫對中國國情嚴重錯判 港人誤信「支爆論」害己害人《灼見財經》
  • 雷賢達:全球資金流向新興市場中港受惠 牛年股票貨幣投資策略《灼見財經》
  • 曾鈺成:《國安法》增門檻 黎智英案改變保釋規則 符合《基本法》與否法院無權覆核《主席開咪》
  • 黃錦輝教授:與疫情共存成新常態 人工智能新技術如何改善生活《灼見財經》
  • 白先勇主講:文壇大師與崑曲相遇 回溯牡丹還魂之路
Currently Playing

熱門文章

  • 恭喜你!恭喜你! 常霖法師
  • 科興疫苗效益大於風險?科興疫苗效益大於風險? 梁天卓
  • 堅持不懈 ‧ 勇往直前──專訪周黎明校長堅持不懈 ‧ 勇往直前──專訪周黎明校長 黃智華
  • 莫為難BNO  娘嫁人擋不住莫為難BNO 娘嫁人擋不住 丁望
  • 「辛丑說牛」──從文物館的展覽說起「辛丑說牛」──從文物館的展覽說起 馮珍今
  • 教師中心無聲消逝教師中心無聲消逝 曹啟樂
  • 梁家榮提前離任 李百全接任廣播處長 港台檢討報告揭多項缺失梁家榮提前離任 李百全接任廣播處長 港台檢討報告揭多項缺失 本社編輯部
  • 陶傑:人離鄉總是賤?陶傑:人離鄉總是賤? 編輯精選
  • 林行止:吸引外資英人稱冠  大小通吃名利雙收林行止:吸引外資英人稱冠 大小通吃名利雙收 本社編輯部
  • 拜登可用的3種對華手段拜登可用的3種對華手段 雷鼎鳴
  • 看不見的火牛陣看不見的火牛陣 劉銳紹
  • 袁彌昌:愛國者治港,之後又怎樣?袁彌昌:愛國者治港,之後又怎樣? 編輯精選
  • 特首率司局長接種疫苗  5組別200萬人優先預約特首率司局長接種疫苗 5組別200萬人優先預約 本社編輯部
  • 霍小玉棄別紫釵(上)霍小玉棄別紫釵(上) 楊興安
  • 金耀基教授:大學無法與社會分離不涉政治 校長要有堅持不能跟着學生走金耀基教授:大學無法與社會分離不涉政治 校長要有堅持不能跟着學生走 本社編輯部

推薦作家

  • 高希均
  • 李偉民
  • 湯文亮
  • 馮珍今
  • 鄭明仁
  • 鄭宏泰
  • 白先勇
  • 盧兆興
  • 徐家健
  • 楊興安
  • 王永平
  • 金耀基

承印人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聯絡我們

公司 :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總機 : +852 2818 3011
傳真 : +852 2818 3022
業務電話 :+852 2818 3638
電郵 : [email protected]

追蹤我們的社交平台

訂閱「灼見名家」電子報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orgotten Password?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All fields are required. Log In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

Log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