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這3個英文字母,可以說是近年最熱門的字之一。由於香港港交易所、以至內地及全球多個區域對企業環境(Environmental)、社會(Social)和管治(Governance)發展的披露愈見關注,不少企業都加快訂定可持續發展策略,以及需合乎相關披露標準。
要制訂可持續發展策略,企業首先要了解其企業持份者對可持續發展的期望。對於傳統投資者而言,他們認為的「可持續」可能只是投資能持續帶來良好財務表現,而對於負責任投資者來說,「可持續」或者是該項投資符合其環境及社會期望,並提供良好的投資回報。
早前,沛然環保主席及執行董事、大灣區碳中和協會發起人及創會副會長郭美珩應邀出席由灼見名家主辦、大灣區碳中和協會為支持機構的第4屆財經峰會暨ESG大獎頒獎典禮,並擔任嘉賓講者。論壇以「綠色金融,智慧創富」為主題,多位來自不同界別的領袖皆發表了不少真知灼見。而郭美珩參與的「企業如何從ESG找到機遇?」討論環節中,就探討了企業在實踐ESG面對的挑戰。
ESG未來的3大挑戰
峰會上,郭美珩引用了MSCI近日的發表2022年ESG趨勢展望報告,報告結果提出了未來的3大挑戰。首先,報告提到氣候問題舉足輕重。隨着全球大型公司致力實現淨零排放,它們的供應商們可能會面臨降低溫室氣體排放的壓力,變相造成企業推動其他企業實現供應鏈的淨零排放的趨勢。另一邊廂,私營企業的排放亦會愈來愈受到來自大眾的檢視,而不少投資者也開始重新思考脫離資產,以構建淨零投資組合,另外各國政府近年亦開始積極為適應氣候變化提供資金,或將推動綠色債券市場的大規模擴張。
第二個挑戰就是ESG日趨主流化。隨着ESG通用語言興起,包括相關術語、定義、標籤及法規等,將有助提升相關透明度,漂綠現象亦開始減少。另一邊廂,報告亦預視到一些ESG監管上的難題。報告提到,僅在2021年,在12個市場中有至少34個監管機構和標準制訂機構就ESG事宜進行了正式諮詢,難怪企業和投資者無所適從。故此在ESG監管上統整還是分而治之,將會是各持份者及監管機構需思考的問題。而如何讓ESG評級用得其所亦同樣重要,相比起十年前只有少數投資者理解並使用ESG評級,如今無論是投資者、企業、媒體和大眾都希望能通過ESG評級為不同問題找到答案。故此報告預視不久的將來,法規和市場力量都能促進構建ESG評級的行為準則。
公平的轉型無可避免
第三個挑戰是潛在風險和機遇。26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6)永續發展農業議程中,反映了一個岌岌可危的現實:如果我們不主動改變食物生產方式和人們的飲食習慣,氣候變化和生物多樣性的降低將迫使我們不得不改變,食品行業和農業將面臨徹底的重塑,故此生物多樣性和食物的未來,是風險也同時是機遇。另外,報告提到在新冠疫情持續下,人類已經要面下一場全球健康危機的威脅,當中的潛在風險和機遇值得注視。最後,隨着私募金融的市場領導者開始引導全球資本實現淨零排放,許多人意識到如最弱勢的人群、社區和國家被無視,遏制氣候風險的努力將難以取得系統性的成功,故此公平的轉型是無可避免。國際標準方面,2021年11月,新國際可持續發展標準委員會(ISSB)成立,旨在制訂高質量可持續發展披露標準之全球基準,以應對分散的ESG披露格局,及至2022年4月該機構發布了兩份徵求公眾意見文件,為各司法管轄區制訂氣候同ESG強制披露標準的自願性基準。故此,未來與ESG相關發展機會可謂的機遇無限,從碳中和建築、綠色科技發展和綠色創業孵化,以至到可再生能源應用與開發、碳金融、碳認證和審核及碳減排解決方案和諮詢等等,都將會是當中一些趨勢。
展望未來,ESG不再只是3個英文字母,又或者流於市場推廣口號,無論在全球趨勢或是國際標準下,無論是企業或個人,以至不同持份者,都必須在ESG上出一分力,讓我們的唯一的地球得到永續發展。
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意見,與大灣區碳中和協會及灼見名家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