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治中立是指在香港處理涉及資源分配給不同政黨而言,公務員要嚴守中立,但當國家與敵人發生矛盾時,不但公務員不能中立,所有市民也有效忠國家抵制敵人的義務。

言論自由在香港是很重要的指標,但言論自由是應該有底線的。而公務員(公職人員)的底線是支持「一國兩制」,如果對「一國」沒有起碼的尊重,就不應該允許留在體制內。

早前特區政府官員換將外間議論紛紛,資深時事評論員劉銳紹認為,在現今政治形勢下,公務員做任何事都要合情、合理、合法和合策。立即去片看看劉銳紹怎講。

中央解讀2003年七一大遊行之後,認為駐港機構不了解香港情況、香港傳媒煽風點火、反對外國勢力介入香港事務。時事評論員劉銳紹不同意。

中央連番出拳,暫時止於在理論層面,因為主理官員也深知,再度給予強硬派主導,香港必定步入另一次矛盾大爆發。

最近政府高官大換班,是否意味中央對公務員團隊表現不滿?今集灼見政治邀請了中國問題專家、資深時事評論員劉銳紹深入分析,他指出中共對公務員「斷層」有新定調,立即去片睇下有什麼內幕。

特區政府換將配合中央政策。全國港澳研究會副會長劉兆佳教授強調,中央無懼批評聲音,主動部署為特區政府掃除障礙,決不容反對派主導立法會。

劉兆佳教授強調,中央無懼批評聲音,主動部署為特區政府掃除障礙,決不容反對派主導立法會。他更提到中央要求政府官員要忠誠、有勇氣、有承擔,公務員須以效忠國家為先。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表示,政府經研究後決定,5月4日後分階段回復政府服務,公務員復工,公共設施將會重開。

在中國官場裏,一切事物都是「為今我所用」,而不是單純的為我所用。所以,即使是上級按政治需要而搬龍門,錯在上級,但也要下級承受。這就是中國政治文化的另一種體現:上有立威,下要跪低!

聶德權被問到上任後會否加強整頓公務員,他指公務員要全力支持行政長官及現屆政府的施政,個人的政治理念是不可以影響執行有關職務,或令人覺得有利益衝突,假如過往有參與非法活動或集會,會按制度嚴厲秉公辦理。

立法會前主席曾鈺成認為,林鄭中途換將非一兩天事,是一早部署,平調聶德權有心思。今集「主席開咪」曾主席不止為你一一拆局,更首次披露前特首梁振英2015年撤換局長內幕。

北京指美國通過《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是想干預中國的內政,就是因為這條法例可能導致特區官員不能一心一意效忠特區政府,還得時刻留意着,自己可不要做了一些令華盛頓不快的事情。

歷屆下來,問責制給人拉雜成軍之感,問責官員的名單是長了,但很多人只是做了一屆便離任、轉行,來去勿勿,反映「卡片靚、轉行易」,卻沒有政治承擔及忠誠。

要解決管治問題,不能依靠人為因素。誰當特首也會面對相近的問題,政府不可能靠把好人、能人換上擔任特首、司局長、部門首長便可解決問題,關鍵的是制度。

香港的青少年能夠在政治上成熟起來,放棄一蹴而就的天真幻想。在法律、教育、醫療、傳媒能否最大限度脫政治化,保持中立和專業。我這些期望是否有點 Too Simple,Sometimes Naive?

為什麼林鄭月娥出任行政長官兩年,面對覓地建屋的迫切問題,一直不肯大膽運用《收回土地條例》,到今天才願意「突破傳統官方思維」呢?

那些不贊成特區政府需要向中央政府負責、不贊成特區政府要防止港獨蔓延,甚至參加過港獨組織的人、在公開場合公然鼓吹港獨的人,也算得上政治中立嗎?

公務員事務局警告要求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參與集會的公務員不要衝擊公務員政治中立的原則,並提醒公務員,他們為在任特首和政府服務時必須完全忠誠,並且不能以公職身份參與政治活動。這個警告的問題出在哪裏呢?

作者:
楊必興 P H Yang2019-08-02
公務員於遮打花園發起「公僕仝人 與民同行」集會,4萬人潮迫爆中環。發起人張家寶讀出宣言,包括撤回修訂《逃犯條例》,以及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

公務員發起集會,約數千人出席,人潮延至遮打花園外圍馬路天橋。前政務司司長陳方安生及前立法會議員吳靄儀、民主派議員、前公務員事務局局長王永平等相繼上台發言。

接連向市民攻擊事件不外乎反映警方在維持治安和除暴安良方面出現嚴重問題,究竟是黑社會勢力已大到不能控制或警務人員的工作能力倒退?

與其與這個政府一起沉淪,現在是文官起義的時候。我相信,如果公務員和公職人員在這個時候發動除了緊急服務以外的罷工,一定受到大多數市民支持。

一直有傳聞局長與常秘之間不咬弦,甚至出現公務員陽奉陰違的情況。張炳良卻笑着表示自己與任內有三個常秘(包括黎以德、栢志高以及後來接任的應耀康)合作相當愉快。

香港人不習慣以「砌模型」當作規劃,不會視沙盤為發展藍圖,但卻需要學習擁有一種宏觀的視野,更主動地構思香港發展,更自覺超越原來的地方空間。

日本文科最高峰的東大法學部畢業生的擇業傾向穩中有變。未來會否有更多畢業生選擇公務員以外更富挑戰性的新興產業或創業,對於人口開始減少、急需高生產率新產業支撐經濟增長的日本來說,是個重要課題。

我們不用當事後孔明,但也可看出澳門政府在基建上表現只是普通。

在政府37年的公共服務,我是一個非常親力親為和一絲不苟的官員;但作為特首,或許我需要看得更闊、更遠。

林鄭月娥:「回顧大學生活最令人難以忘懷的經歷,當然是清華大學之旅。」

除民主黨前黨員羅致光接手勞工及福利局,其餘司局長及紀律部隊首長均來自公務員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