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然而,一份全球協議並沒有達成,大國之間不但未能合作,反而美國因遏制中國而掀起貿易戰,進而推動西方陣營跟中國脫鈎。對中國而言,全球化帶來的美好歲月已所剩無幾,中國必須因應形勢重整發展策略。

對於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而言,瞭解中國的發展目標及其背後潛在驅動力是很重要的。

哈佛甘迺迪政府學院教授艾利森(Graham Allison)認為,在這場地緣政治大賽中,美中兩國能否找到一種方式,構建並管控一場有建設性的競爭,並讓兩國竭盡全力去展示哪一種制度能為人類帶來更多福祉?

中國只求排在第一行列,而不是求第一,是良好的心態,經過40年改革開放,中國人早已充滿自信,不必像1984年那樣,要用奧運獎牌來爭取榮譽感了。

由於本地個案接近「清零」,不少經濟活動已回復至正常水平,在全球正常化指數中,道路交通和體育賽事入座率升至接近150和超過200!

GDP逾1.6兆美元,是什麼概念?廣東省經濟實力超越多數中型國家,這個人口1.2億的省份,如何登上中國第一?

西方企業不會長期為了政治正確而放棄經濟利益。因此,只要中國的產品性價比高,香港作為經紀人就不愁沒有生意做。香港的經濟前景,大體可以看好。

要做到經濟有效轉型,政府決策者及市民必先重新審視「積極不干預」理念,是否依然適合現時香港的經濟形勢;在政府與市場之間,是否可以找到更理想的平衡。

大型的跨國企業現在已經意識到,在世界不同地區開展業務需要因地制宜,尤其在中國與西方之間既存在不少相同之處亦同時存在諸多差異的前提下。企業經營的方式沒有客觀的對與錯,只是不同的場景具有截然不同的條件。

紓困措施一般幫不了經濟發展,一些錢用掉便沒有了,赤字只會增加。但疫情帶來的影響並非受害者故意做成的,而且他們受損甚深,援助他們是難以避免的社會責任,就算是無可奈何也要做。

疫情中,各國央行撒錢救經濟,全球股市市值隨之飆破百兆美元。投資人忙着狂歡,政府卻在夢幻中騎虎難下。

2020年最大的變化是西方世界的民主自由人權理念已瓦解。一個普通中國人亦恍然大悟,美國式自由民主人權不外如是,中國人放棄了對西方人偽善的幻想。

提出中美應避免掉進「修昔底德陷阱」的哈佛大學學者艾利森近日撰文,引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發表的《世界經濟展望》,指按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已取代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美國人必須醒覺,認清這「不美好事實」。

印銀紙是無止境的事業,但只要零息政策繼續,借多多錢都無所謂,反正本金只是Rollover而已。

印度人口比中國年輕得多,中位數是28.7歲,中國是38.7歲,這倒是印度的優勢。不過,印度有兩個頗為麻煩的缺陷,會拖她的後腿。

東盟國家的經濟受新冠病毒疫情影響有多大?在6個公布了GDP季度增長數據的國家中,5個國家在2020年前兩個季度GDP是負增長,其中三個早在2020年第一季度出現負增長。

安倍兩任首相,2007年在幹了一年後,以大腸炎請辭,2020年還是用同一理由請辭,但病勢有何惡化,那是13年了。

失業嚴重、百業蕭條,市民的生活壓力愈來愈大,政府應該進行第二輪全民派錢計劃。向每名市民派1萬元,是最直接令他們受惠的計劃。

日高義樹強調,我們今天面對的是人類經濟史上從未出現過的情況,也就是由於新冠肺炎病毒影響長期化,全球經濟出現大幅收縮,通賬,和由於各國嚴重財赤對全球貨幣兌換系統帶來衝擊。

在曼谷,一些本土消費者喜歡高級商場,另一些則選擇到貨品價格較實惠的地方購物。而流動商貿市場特別興旺。

屋漏兼逢連夜雨之際,中美交惡,外交對碰接二連三,金融、科技成為爭奪關鍵,不但令香港科技交流未卜,影響香港作為國際經貿、金融、創新中心前途,更掀走資困惑。

林健鋒和何君堯提議政府應要求市民取得健康碼才可進出公共場所。健康碼用於跨境人士是有用的,但一旦用作本地市民的通行證,筆者相信政府需要每天檢驗市民,才可做到這兩位建制派人士所希望的效果。

我預期,中國的科技發展,在西方的圍堵下,難免要調整一下。但中國的情況已與改革開放前很不一樣。

美國已從政治、經濟、軍事各領域加足馬力開啟了與中國的對抗,華盛頓圈中人已經將這次美中間的對抗視為遏制中國崛起並對世界秩序構成威脅的「終極之戰」。

踏入7月份,本港的疫情呈現反覆,出現「第三波」的爆發,在7月8日到7月底期間,新增確診個案達到1850宗。這樣看來,第三季經濟也許會承受更大的壓力。

若全民檢驗的方法有可能把嚴控到疫情的日期提早幾周以上,使經濟損失減少。

新冠疫情令各國學校停擺,受影響的就不只是染疫的小朋友。相較之下,先進國家的小朋友起碼可以在家接受網上教學,享受KOL口中的「教學範式轉移」,但是新興經濟國家的小朋友就未必有這般幸運。

以現時香港的情況來看,特區官員已變成一群只玩政治卻不理會市民生死的奴才,長此下去,香港的民生會惡化到如何程度?

下跌8.9%這個數字,包括的不只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還加進了去年第三、第四季槍林彈雨的社會衝突,以及去年一度互加關稅的中美貿易戰惡化,跌幅是這一堆因素加起來的效果。

經濟損失背後也是人命,也是健康,也是各種各樣的悲慘故事。居住空間狹窄,日對夜對難免家嘈屋閉,離婚事小,家暴事大,這類不幸事件個案在疫情下明顯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