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這充滿變數的一年,我們需要的不僅是勇氣,還有堅定的信念與柔韌的心態。行善積德是化解業力的良方,智慧行動是開啟幸福之門的鑰匙。

新的一年,縱然大環境仍舊風雪交加,就像那首歌所唱的:「我會活下去」──只要我們堅持,新的火花與感動總會出現,都能走出專屬於自己的「新白雪傳奇」。

在資訊爆炸時代,孩子獲取資訊管道多元,視野更廣闊。相對上世紀50至60年代物質匱乏的兒童,現今孩子面對的挑戰更偏向心理層面,家庭和學校應共同努力,引導孩子建立自信,培養面對挑戰的韌性。

或許因事不常如人願,或許人總會因事和人而苦惱煩憂,堅持就是心中的燭光,照亮自己的脆弱,使自己看到希望的可能。

在人生路上我偶然遇上了馬拉松這位好朋友,它帶給我獨處、心靈洗滌、堅毅的訓練,陪伴我走過了過往幾年艱難的歲月。

學校可透過三種未來教育的關鍵元素,裝備學生應付未來挑戰,讓香港新一代成為廿一世紀的社會棟樑。

馬時亨教授將於2020年12月卸任教大校董會主席一職。他接受《超越教育》訪問時,談及今天年輕人面對的各種挑戰,並分享他的見解。

很多人到過沙漠或貧瘠的農村,都會發現沒有雜音的曠野,可令自己的觸覺變得敏銳起來,感到自己真實存在。

社經地位高的青年人希望感傾向較強,社經地位低的青年人希望感則傾向較弱。

正向心理學者提倡從人的心理情緒和素質着手,嘗試培養並發揮個體的優點或潛能,適應生命改變及挑戰,以達至個人成長。

灼見名家四周年論壇邀得朱雲漢教授演講「逆全球化與國際新秩序」,另邀得曾鈺成、黃元山、馮程淑儀三位政經界人士討論「香港新挑戰」。

成年人的首要之務是確保孩子的安全,並得以健康成長。為人師表,乃至整個社會都要有事前的警覺和善後的擔當。

中國只有全面深化改革,在國有企業的改革、財稅改革、金融改革、土地改革等領域,涉險灘啃骨頭,實現治理體制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才有出路;香港有實力謀求自身的新發展,為國家開放作出卓越貢獻。

全球情勢快速變動,中美角力的決勝點,不會是誰最能處理眼前的挑戰,而是誰最能駕馭新科技的風險與機會,創造優勢。

每一個學生都有獨特性和不同的恩賜。我們尊重每一位學生,幫助他們發揮潛能,各展所長。

管教小朋友,要讓他清楚認識自己的能力,不宜高估因為天外有天,反之亦不宜放棄任何挑戰更强對手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