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朗普當家6個月,市場已經感到不滿。大家都在等美元特權有多快終結,年尾選舉就差不多了。

訪港旅客增加,除了有助服務輸出外,也帶動零售和餐飲等消費市場的表現;1月和2月零售業總銷售貨值經季節性調節後均錄得按月上升。今年第一季商品出口貨值的按年增長亦有所加快。

單偉建認為中國應設定更高經濟增長目標(例如6%以上),以提振市場信心,釋放消費潛力。他指出,高儲蓄反映民眾信心不足,而設定高目標能鼓勵消費和投資,比僅靠出口或政府刺激更有效帶動經濟轉型。

如果中國能在內部分配的問題上處理得更好,就可以在內循環方面取得更好的效益。往後就可以減少對出口的依賴;屆時,我們就可以反過來,以限制出口來制約美國。

筆者認為,以中國角度出發,以美國作為重要貿易伙伴並不靠譜,除做好內循環,對外更應發掘更廣濶的巿場空間,繼向東盟和中東力拓互相合作機會,對南美以至非洲等新興巿場也要戳力開拓。

人民幣升值,只要有節、有序、有理,會是中國經濟與社會鞏固現有成就並進一步發展的利器,不應放棄。

自從簽下《廣場協議》,日本企業還以為日圓升值,收購全世界,結果遭遇慘敗,進入迷失30年至今。到21世紀,美國對中國故伎重施,但中國並未屈從。

投資者憧憬環球經濟復蘇,將大量資金投入股市是可以預期的,但今次資金卻出現主力流入舊經濟股,反而新經濟卻被沽售。然而,這種新舊經濟股的換馬潮會否窒礙指數升勢?

中銀香港經濟及政策研究顧問謝國樑表示,香港經濟正陷入深度衰退,他預期全年本地生產總值跌幅可能在特區政府所預測的負4-7%的高位。

中美自2018年7月起陸續加徵關稅,中港貿易總額則於同年11月開始明顯下跌,此趨勢更延續至翌年1月。

從1978年到2018年,這40年,世人見證了一個原本處於全球貿易價值鏈邊緣地帶的最大發展中國家,向國際貿易體系建構者角色轉變的過程,中國也因此完成從主要出口國向主要進口國的角色切換。

從穩坐全球最大貿易出口國家,到舉辦世界第一個國際進口博覽會,中國正展現取代美國「最終購買人」的企圖。

外部世界反擊中國在海外的「擴張和勢力影響」並不只是中國威脅論的翻版,我們應理解其深層脈絡。

生產力提升的速度,其實就是和時間競賽。

關家明表示,「第四季出口指數低於50的盛衰分界線,雖然反映香港出口商對短期出口表現不感樂觀,但他們對明年前景預期較中性。事實上,59%受訪者認為2017年全年銷售增長或持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