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謂「天要下雨,娘要嫁人」,AI的發展趨勢已成,我們既然阻擋不了,就應該好好地學習及應用它,以便跟上世界發展的潮流,提升我們及整個社會的競爭力和生產力。
那些付費為數據解決方案的公司,尤其是那些為數字化轉型項目付費的公司,為何最終走向失敗?
沙特阿美來港上市是一重要發展的里程碑和發展的推動力,特區政府在中央全力支持下應努力爭取,成功與否便是李家超政府重要政績表現,不能有失,也不能讓現有體制、證監會、交易所作絆腳石。
談到香港的競爭力,政務司司長陳國基表示不必過於擔心香港的競爭力和吸引力,但地緣政治情況複雜,預計外部勢力抹黑香港的情況會持續,當局會研究能否仿傚新加坡設立《假新聞法》,應對刻意抹黑的失實報道。
儘管香港經濟和社會仍未完全復常,但我們必須策劃長遠未來,故應以此為契機,從根本上重新思考和重塑社會運作模式,並以綠色原則開發循環經濟的可能。
隨着世界各國已把眼光放在疫後發展,競逐中高科技高端人才勢所必然,特區政府需要摒棄過去的概念,以全新的思維理解人才的定義及需要,才能制定具前瞻性、具競爭力的政策,吸納世界人才來港發展。
今天在「百年未見之大變局」中,不少企業高層都在思考大變局對他們企業的影響和含義是什麼。當然,他們會詢問的顧問應該對他自己的行業比較了解,但他們更需要那些能夠看到全局和可以剖析複雜問題的「廣博」者。
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重申,行政長官領導的問責團隊整體抗疫政策目標一致,會繼續根據疫情發展調整個別措施,以達致精準抗疫。而與內地及國際通關如同兼有家庭及事業,並非零和遊戲。
當年,盧煜明教授的老師曾經問過一條問題,盧煜明教授依書直說自覺沒錯,但老師卻質疑為什麼要這樣回答,令他難以忘懷,至今仍教導學生須時刻探求實驗數據的來源,這也是他投身醫學研究的初心。
校長在學校管理上必須勇於向行政、持份者及專業問責之餘,在不違背辦學團體的工作期望之下,更須遵依教育專業法例與教育局所頒布的守則及行政指引。不過今天的世情不斷地轉變當中,從前所學的已不適用於今天。
香港的大學應該呼籲學生們撇開泛政治的錯誤議題不談,少講主義,多講發展。其實香港的國際競爭力是十分重要一環。可惜香港大學的部分校長領導們,好像沒有符合新時代對他們的要求,未能夠登高一呼。
若能利用兩地現有私募基金架構進一步深化香港與內地這方面的合作,便利私募基金跨境投資和資金流動,香港勢必成為投資內地國際私募基金的首選註冊地,這也將是香港吸引國際基金管理人選擇香港作為註冊地的優勢之一。
香港的年輕人是很聰明,亦願意為自己追夢而努力的。筆者相信經過政府及社會各界的不斷努力,以及善用國家經濟帶來的黃金機遇,香港的職專教育故事必能走出自己的路來,不比任何地區或國家遜色!
以筆者多年的觀察及個人親身經歷,Bernard是一個能將「人本領導」思維落實的卓越領導者。他待人處事經常展現着富人情味的「人本思維」,他不以人的職位及權力高低而決定擺什麼款。
美國的國家主義者,已認定人口增長戰線是一條美國較有把握戰勝中國的戰線。故此,他們正準備在這方面作多一些部署。其中他們較為着力的一個範疇,就是要減少來自墮胎的人口損失。
中電控股有限公司集團總監阮蘇少湄當選新一屆香港總商會主席,接替已服務兩年、宣布卸任的王冬勝。安永香港及澳門區主管合伙人陳瑞娟連任理事,並獲選常務副主席。
李家超的政綱有遠見而且準確地應對了2019年動盪的社會經濟根源。他任命的司長、副司長和政治助理將如何與現有公務員合作,實現四大政綱,這從客觀的角度來看是必要的和可取的,但成效仍有待觀察。
政府有心去推創科是不爭的事實。例如,在疫情嚴峻的環境之下,科研總開支亦增長至GDP的1%。然而,效果會如何呢?特别是為配合國家「十四五」規劃的目標尤其關鍵,可能當刻仍然言之尚早。
近期,中國有多個地區同時爆發疫情,大都是與外國接壤或是與外國有航線往來的地區。從這個角度去看,Omicron可能已成功在中國的外防輸入上找到缺口。中國要堵住這個缺口,對付Delta的尺度已不足夠。
東華學院校長陳慧慈教授早前與香港恒生大學校長何順文教授,就香港高等教育和自資院校面對的挑戰及機遇交流意見。他們指出,自資院校可以靈活運用資源,在課程設計上更能針對學生的專長及市場需求。
駱惠寧的新春致辭,以「讓歷史之光照亮香港未來」為題,表示過去一年是香港開啟一國兩制新局面的一年,對香港發展前景充滿希望,關鍵是港人要有堅定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歷史自覺。
2030年,四小龍的人均GDP都會超越日本。日本現在還猛增軍費,所為者何?到2030年GDP只是中國1/ 5,人口只是中國6%,還爭什麼,做個好鄰居,不是更好!
東華學院陳慧慈校長與香港教育大學前校長張炳良教授,就自資院校未來發展前景等多個範疇進行精彩對談。自資院校與公立大學各具特色,自資院校除了在香港扮演一個獨特角色,在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又可以扮演什麼角色?
日前,北京官方在香港宣講「十四五」規劃,闡述未來5年國民經濟宏觀發展取向,並表示期望香港跟着步伐。不久前,國務院有浦東27條出台,打算把浦東建成國際金融中心的核心區,似有取代香港的預期。
香港年輕人還有沒有機會?紀惠集團行政總裁湯文亮博士認為,香港年輕人不必急於出頭要積累經驗,要加強語言及競爭力 ,不要想得太偉大要腳踏實地,待有足夠經濟實力才入市買二手樓。一起聽聽湯博士的分析。
自2000年提出教育改革後,香港至今仍然未有引進適切國際大勢、應對未來變化的新教育內涵,以至再度審視現今課程、教學法和評估方式。這一狀況着實令人擔憂。長此以往,香港人的競爭優勢將會日漸衰落。
明天的價值取向需求,也影響着今天在決定學校政策上的定位問題,在訂定規則之餘,我們需有靈活與開放的態度處理教與學問題,矛盾與衝突需處理得宜,才可幫助學校穩定發展。
要有一個長期穩定的環境讓經濟發展,政府要令其人民生活上感到滿足快樂。近日的百萬人遊行示威和暴力衝擊立法會,都是社會對管治不滿,向當權者提出一次又一次的警號。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公司 :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總機 : +852 2818 3011
傳真 : +852 2818 3022
業務電話 :+852 2818 3638
電郵 : [email protected]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