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平

曾國平

維珍尼亞理工大學經濟系助理教授。「經濟3.0」作者。Facebook 專頁:http://www.facebook.com/economics3.0
魯賓尼一錯再錯,其傳媒寵兒地位不變,他還定期為報刊撰文,經常接受訪問。(Wikimedia Commons)

兩極對立娛樂大家

魯賓尼是對是錯,從來都不重要。香港樓市在傳媒推波助瀾下亦有類似戲劇張力。網上網下的時間就花在雙方及其支持者互相攻擊上,製造比認真分析多很多倍的流量。兩極對立是票房保證,也是圍爐取暖、確認偏差的結果。

「大獲全勝詹森」,是為了諷刺他而改的花名。(詹森總統圖書館)

大獲全勝詹森

提到大獲全勝(landslide)這個字,想起民主黨總統詹森的花名「大獲全勝詹森」(Landslide Johnson)。這名字由來是他1948年在德州民主黨參議員時「大獲全勝」。

賀錦麗上節目被主持人問及非法移民人數,非法移民這個「另類政績」成為了共和黨的主要攻擊論點。(Wikimedia Commons)

非法移民的經濟與政治

突然急升的非法移民,其實在過去幾年為美國經濟帶來莫大貢獻。弔詭之處,在於經濟效果如此,政治現實卻是另一回事。非法移民帶來的「利」過於分散難以觀察,與其相關的「弊」卻相對集中。

到訪過阿什維爾這個小城市好幾次,受颶風影響一日之間成了澤國,實在可惜。(Wikimedia Commons)

美國風暴中的供應鏈

傳媒沒有提及,雖然風暴之後干擾數以年月計,但重新開礦不用等幾個月,高純度石英存貨已夠暫時應付。再者市場早有替代技術;當市價上升,替代方法自會派上用場。

聯儲局現時的最大隱憂,正是貨幣政策太緊導致經濟不景。(Shutterstock)

猜度減息的副作用

更刺激的是下次11月7日結束的會議,剛好碰上11月5日的總統選舉。聯儲局目標未達加上政治大事件,那幾日資產價格難免大上大落。 

金融危機後,聯儲局的貨幣政策變得如此複雜,是因為新制度下有太多例外。(Shutterstock)

奇怪的聯邦基金市場

自從聯儲局推行量化寬鬆,銀行都有無比充裕的儲備,根本沒有需要互相借貸。這個市場本應水靜河飛,有價無市才對。實際情況,是這個市場的交易額平均每日仍有數百億美元。這些交易到底是從何而來的?

聯儲局雖然在過去一年看似按兵不動,但由於通脹預期在下降,這一年的實質利率其實一直在升。(Wikimedia Commons)

利率躺着也緊縮

經過一輪又快又狠的加息,聯儲局既不知道緩和通脹的作用是否已經完結,也不知道冷卻勞動市場的效應會延續多久。除非短期內數據有驚人發展,否則減息四分一厘仍是最正路的謹慎選擇。

就業報告雖然令人失望,但仍未至於會令聯儲局在短時間內會議開完又開。(Shutterstock)

聯儲局的緊急會議

聯儲局舉行緊急會議,次數不多,而同時宣布減息的,回應的都是911事件、疫情爆發、雷曼爆煲等級數的災難,區區一個比預期差的就業報告,當然不足以令聯儲局出此絕招。

股票市場對鮑威爾的聽證會無甚反應,是聯儲局溝通成功的指標。(Wikimedia Commons)

不對稱的平均通脹目標

鮑威爾在聽證會的講話,則清楚不過地指出制度並非對稱,亦即聯儲局不會讓通脹跌破2%。既然如此,聯儲局官方聲明實在有修改的需要,講明平均通脹目標的制度並不對稱,只適用於偏低的一面。

我把圖放上Facebook,純是無聊,誰不知Facebook對這種貼文情有獨鍾。(Shutterstock)

拼圖冇真相

奈何「拼圖」視覺上實在太吸引。「拼」出來的東西像似有預測能力,更會令人想入非非。至於「拼圖」有何根據,根本沒有幾多人會關心。

「住宅空置稅」討論很多年,支持者仍然甚眾。(Shutterstock)

空置率的高低起伏

寫字樓和商舖配對難度,相信跟豪宅較接近。寫字樓和商舖業主,租金叫價視乎對將來市道預測,在經濟水深火熱之時期望環境好轉,空置率自然較有周期性。寫字樓空置率波幅最大,也許是寫字樓需求較商舖難預測。

告別辣招,還是暫別辣招?他日香港樓市再度升溫,辣招會否捲土重來?(Wikimedia Commons)

告別辣招

凡此種種的扭曲,加起來到底到底有可觀?社會上哪個階層損失最大?搞了十幾年,對香港到底是否利大於弊?辣招到底是個護身符,還是有害身體的香灰水?這個研究題目,吃力而未必討好,但願有專家會在將來找出答案。

一面有強勁的消費力,一面有強勁的生產力,欠缺的是一個雙方都信任的平台。阿里巴巴(9988)就是在這背景之下冒起的。(Shutterstock)

內地風險投資的化整為零

內地經濟矛盾之處,就是在這不利創新投資的環境之下,貨幣政策其實很想透過銀行體系「放水」給中小企,只是效果一直不明顯。既收緊又放鬆,且看市場力量能否在夾縫中找到一線生機。

美國前財長森默斯是大師級經濟學者、傳媒的寵兒。(Shutterstock)

大師級的轉軚

森默斯這類大師的市場價值,亦源自「約定俗成」:我之所以認為他很權威很厲害,是因為別人認為他很權威很厲害,就算沒有人知道其權威和厲害之處,大家也會一致認為他很權威很厲害。

閱讀擴闊眼界,皆因你可以借用別人的眼睛。再狹窄的現實生活,都可透過書本衝破時地界限。(Shutterstock)

閱讀是為了換位思考

閱讀,不是為了資訊,是為了從別人的角度看世界、用別人的腦袋想問題。無論是天馬行空,還是觀察入微,閱讀過程就是一種換位思考。與海耶克一起層層推演出「自發秩序」的概念,跟在網上看幾百字的解釋是兩回事。

高斯分析法律案例的洞見和見微知著,不能透過文本分析直接大量複製。(Shutterstock)

從高斯到ChatGPT

今天科技進步,靠文本分析的電腦程式又好,直接使用ChatGPT又好,是否可以分析數以千計以至萬計案例,規模龐大N倍地探討社會成本的問題?

一條又一條的人生規則,一個又一個的成功個案,到底有幾可靠?(Shutterstock)

無中生有的「智慧」

能力與運氣,並不容易分得開來;名成利就的人,也傾向把成就歸功於自己的能力,再想像出一連串的致勝心得。有價值的智慧和無中生有的「智慧」,因此在市場並存。

煙稅與減低吸煙率並沒有那樣簡單。(Shutterstock)

當徵稅變成價格管制

局長建議將煙草稅維持佔煙草類產品售價的一定比率,即75%,變相價格管制,有違香港的自由市場精神。若按照此機制,零售商只有做蝕本生意。

店舖提早關門,夜深街上冷清,為什麼?(Shutterstock)

今晚11點市民會做啲咩嘢?

香港市民不是任你擺布的棋子,早一輪就要乖乖的早點回家,這一輪就要夜夜笙歌蒲通宵,隨傳隨到,聽教聽話。畢竟這種伸長縮短的彈性,只屬於少數人。

要知道飲食業情況如何,要看的是過去幾年的趨勢。 (Shutterstock)

食肆生意反彈還是生意慘淡?

今年5、6月人在香港,沒有太多機會出外食飯,根據有限而片面的觀察,訂位的確比疫情前容易。形成強烈對比的,是過去幾個月新聞所描述的一片歡欣。翻查傳媒引述數據,是這些報道其實有兩個值得商榷之處。

新西蘭為最早正式採用通脹目標的國家。(Shutterstock)

通脹目標的政治立場

直至今天,通脹目標仍然有「右派」色彩。堅持目標的,多被視為保守派。建議提高通脹目標,又或較溫和地回應通脹的,大多政治立場較左。吊詭的,是通脹對貧苦大眾的損害未必比對富人要小。政治這門學問真的高深莫測!

信錯預測而投資失利,可以是輸粒糖,也可以是輸間廠。(亞新社)

娛樂多於實際的預測

信錯預測而投資失利,可以是輸粒糖,也可以是輸間廠。這些預測一錯再錯,實屬累街坊之舉,不是值得自豪有膽識的表現。不作沒有把握的預測,寧願沉默不去語出驚人,是公德。

湯家驊質疑美國政府過度借貸。(Shutterstock)

借錢必定是壞事?

我並不否認,一些國家由於過度借貸,最終陷入債務危機,這當然是一個不良的結局。然而,我們不能因此而將政府負債一概視為負面現象。

比較符合實際的看法,債務上限是兩黨政治權力「派彩」的時機。(Shutterstock)

債務上限與孳息曲線

債務上限真正看得到的影響,出現在孳息曲線。理論上,若果兩黨未能就債務上限達成協議,美國政府就會「技術性」違約,到期的國債要延遲償還。

例如國際貿易,你肯賣我肯買,本是比較優勢下的互惠互利。(Shutterstock)

雞蛋商不再貪圖利潤

因為當雞蛋價格下跌,消費者的生活回復正常,心中對此事已沒有怒火。市場觸覺敏銳的專家和政客,注意力已轉移到其他目標,批評那間企業、這個老闆貪得無厭了。

我們都有「活在當下」的傾向,對未來數十年的人和事都會打折扣。(亞新社)

宏觀經濟的長短之別

有一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就講過,每當想到增長率不同足以造成生活水平的巨大分別,就難以對其他問題提起興趣了。我於是就跟學生說,這個經濟學者的意見不代表大多數。為什麼?

幾十年前,市民在街市會逐隻雞蛋購買。(亞新社)

「人情味」雞蛋不再?

幾十年前的年香港有「人情味」,顧客一邊揀蛋一邊跟老闆閒聊,溫情洋溢得令人流淚,但今天「人情味」不再,雞蛋只能在冷冰冰的連鎖超市選購,讓人不勝欷歔。但若用經濟學解釋社會變遷,就沒有那麼浪漫了。

社交網絡平均的威力或許有限,但對某些人來說可以是致命武器。(Shutterstock)

社交網絡有損精神健康?

今天,社交網絡是否有損(尤其是青少年的)精神健康,成為熱話。認為情況嚴重的一派,與認為不用過分憂慮的一派,展開了激烈爭論,雙方都大量引用學術研究,統計圖表此起彼落。

拯救SVB最值得商榷之處,是本來有上限的存款保險,好像再無上限。(Shutterstock)

40年前美國的金融危機

拯救矽谷銀行最值得商榷之處,是本來有上限的存款保險,好像再沒有上限,又或當銀行有一定規模,上限就不再適用。這次的因時制宜,對銀行將來的經營方式難免有影響,為下一次危機在某處埋下種子。  

矽谷銀行的服務對象多是初創科企公司。(Shutterstock)

矽谷銀行的漫長周末

美國的矽谷銀行上周五被聯邦存款保險公司接管,成為市場焦點。美國的銀行因財政問題而被接管,其實並不罕見,罕見的是今次的規模。

香港面對物價基本上是「聽天由命」。(Shutterstock)

香港消費物價指數的歷史

歐美地區,不同定義的物價指數多不勝數,既有CPI又有PCE,又分headline和core,而香港這個國際金融中心,則一直只有甲、乙、丙綜合幾個數字。為什麼?

美國上月就業數據遠勝預期。(Pixabay)

經濟新聞報憂不報喜?

美國最新公布的1月份就業數據,跟這末日氣氛完全是兩回事。傳媒到底有否報憂不報喜,每有企業裁員就大做文章,企業踴躍請人則篇幅小一截?

現時美國通脹雖有所回落,但絕對稱不上「很低」。(Shutterstock)

通脹中的政治立場

政治真的無處不在,連計算通脹都可以滲入偏見!無奈的是只看新聞標題的人居多,能察覺這種小手腳的絕無僅有,輿論民情就是這樣被暗中推動了。

今天讀過某本書是個要向全世界宣布的成就。(Shutterstock)

新一年閱讀表演計劃

要扮看過一本書不難,只要到網上隨便抄一堆,又或向ChatGPT等人工智慧查詢就可扮得似模似樣。既然如此,理論上人人都可聲稱博覽群書,炫耀價值應所餘無幾,閱讀表演這活動為何歷久不衰?

教學素質直線下降,其實不只是過去100、200年的趨勢。(Shutterstock)

教學素質墮落5000年

隨着文明、科技的發展,學生多依靠工具來輔助學習,連查找資料和書寫全部依靠電腦,反而讓學生不懂自主思考。學生的求知自學能力正在急降。

美國、加拿大、澳洲等國央行持續多年將通脹維持在2%。(shutterstock)

通脹目標為何是2%?

聯儲局更改通脹目標的討論持續多年,仍是處於討論階段,未有人敢打開這個潘多拉盒子。為什麼?通脹目標背後的一段學術發展史,十分有趣。

有經濟學者認為聯儲局應考慮放慢腳步。(Shutterstock)

成功就是「事後看似孔明」

宏觀經濟不是冷氣機,調整溫度後很快見效,貨幣政策有其「又長又多變的滯後影響」,我們今天看到的需求下降,5次加息分別有多少貢獻,只有上帝知道。

近日不少達官貴人都將香港和新加坡比較。(亞新社)

不要再與新加坡比較

人總是喜歡互相比較,N年前,黃子華說睇人X街最開心;N年後,研究就發現,原來被(認為弱於自己的)人超前是最令人擔心。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