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拉丁美洲成為中國大陸與台灣之間重要和刺激的外交角力場,這些國家包括目前與台灣有外交關係的洪都拉斯、危地馬拉和巴拉圭。
隨着2023年兔年的到來,大中華四地的經濟、人文交流、對外貿易和產業回暖有望快速復甦。如果是這樣,2023年將在社會上更加令人興奮,經濟上更加活躍,國際互動更加活躍。
從中國新任外交部長秦剛最近訪問非洲及其相關講話來看,中國一直在採取以滿足盡可能多非洲國家的基本需求外交政策。不同於帝國主義時代剝削非洲的殖民列強。相反,中國急於避免非洲國家在經濟快速發展過程欠債。
中國的「一帶一路」外交政策旨在贏得世界不同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人心,相互尊重並給予他們高度的外交重視。這從中國近期與菲律賓改善關係和加強與土庫曼的關係可見一斑。
最近舉行的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選舉結果顯示,個人聲望高的候選人更受選舉會議成員歡迎。學術界的葉玉如和立法會議員霍啟剛能夠以最高票數當選,說明無黨派候選人也能大獲全勝。
國家主席習近平首次接觸到阿拉伯世界的多位領導人,他實踐了非常成功的領導人外交政策,其新外交政策贏得了沙特阿拉伯領導人的歡心,顯然是相當成功的。
在執政民進黨與大陸的緊張關係中,國民黨顯然是選舉的受惠者。但是,由於政治常常充滿了複雜性和不確定性,因此,國民黨是否能夠在2024年重奪總統權力,仍有待觀察。
從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G20和APEC峰會,以及他在兩個重要國際組織的演說和講話,可見他已經對毛澤東的三個世界觀進行了重要的修正、恢復和更新。
希望石泰峰領導下的中央,能夠並且真正贏得港澳中產階級的心,同時接觸台灣的各個社會政治範疇,那裏的地方認同感比香港和澳門人民要強烈得多。
新一批較年輕的中國領導人已經在黨中央就位,他們將繼續在發展強國、戰略目標明確的中華民族復興道路上繼續努力奮鬥。意識形態正當性在黨的二十大報告的撰寫方式和黨章的修改方式中表現得十分明顯。
二十大有望成為習近平時代中國最重要的事件,部分原因是它將展示黨章將如何修改,部分原因是未來幾年習近平總書記的潛在繼任者將出現在政治局常委的新班子。
正如內地傳媒體廣泛報道的那樣,習近平主席無疑將繼續成為核心領導人,引導中國進入下一階段的社會、經濟和政治發展。如果這個分析是準確的,那麼胡春華和丁薛祥很可能是未來幾年中國具有重要政治意義的領導人。
如果一國兩制模式的設計和實施不僅有利於港澳台,也有利於不同社會經濟和政治制度的人民和平共處,那麼它的進一步完善,更寬容和更大膽的實施,或許是未來幾年,一國兩制在港澳台地區取得成功的先決條件。
港府提出的逆向隔離安排是實行一國兩制具有一定程度創新性突破的示範,而挑戰在於廣東、深圳和香港方面如何在許多技術細節上達成共識,這些細節在全球和地區內可能有望進入疫情的最後階段時必須解決。
在中韓建交30周年之際,雙方都展現一個共同願望,就是加強在各領域合作,深化相互交流。然而,薩德系統仍然是困擾中韓關係的障礙。如果雙方能夠處理好經濟關係,聚焦於非敏感領域上的合作,中韓關係仍然樂觀。
兩岸局勢的演變將主要取決於執政當局的政策,如果台方接受「九二共識」,兩岸關係將會取得突破。然而如果台方不接受的話,中國以武力實現統一或許只是時間問題。
白皮書首次明確提出,大陸與台灣統一的問題不能無限期拖延給下一代。意味如果未能和平統一,中國大陸將考慮2005年制定的《反分裂國家法》第八條所提出的,以武力實現統一,阻止「台獨」勢力分裂國家。
如果國民黨重掌政權,預料兩岸關係將會好轉,但如果民進黨繼續執政,又沒有採納更理智的政策來處理與中國大陸的關係,解放軍以武力「收復」台灣實現統一的可能性只會愈來愈大,也是無可避免的。
只要民進黨激進分子還在統治台灣,北京與台北的關係仍然會是中美關係的潛在計時炸彈。基辛格曾表示,不應讓台灣問題對美中關係造成不利影響。可悲的是,佩洛西「暫定」的訪台為緊張的美中關係火上加油。
外媒不僅誇言大陸即將對台進行「軍事入侵」,而且對北京政府持負面態度。客觀上,他們不知道雨過終會天晴。雙城論壇和青年峰會會具有政治意義,意味着大陸開始了對台重新接觸的政策,為台方提供了表達觀點的平台。
對於太平洋島國而言,美中競爭對這些島國有利,因為雙方都向該地區注入了更多的投資和人道主義援助。然而,鑑於太平洋島國的意見並不一致,以美國為首的盟國試圖對這些島嶼施加更深層次影響的嘗試,可能十分複雜。
日本的對華政策已經感受到了安倍的遺產:在未來幾十年裏,在一個自信和「野心勃勃」的中國,以及日美和日本與西方同盟之下,與中國進行務實接觸,並逐步進行軍事重整。
習近平的講話對於香港是高度正面的,香港應繼續認識到改善和提升治理水平、解決民生問題、維護國家主權和國家安全利益,釋放創造力和維持經濟動力,以增強香港的經濟實力和國際競爭力。
新一屆特區政府27名最高級官員中,有9人或三分之一在過去或現在有紀律部隊背景。這樣的安排肯定是為了維護中央政府在香港最關心的國家安全問題。
理想情況下,以朱立倫為首的國民黨淺藍陣營可以清晰地描繪成作為美國與中國大陸之間的橋樑,一方面可以與中國大陸對話,並與執政的民進黨有效競爭的穩定器形象。兩岸關係甚至中美關係能否因而有潛在性的突破?
李家超北京之行反映,新政府領導下的香港,不僅要堅持維護國家安全,更要提升治理和改善民生,令受到疫情削弱的香港經濟恢復繁榮。如果疫情真的在香港得到控制,內地與香港通關便是指日可待。
法國實行的獨立外交政策與中國實行的外交政策有很多共通之處。人們普遍預計,馬克龍政府將加強與中國的經濟合作和戰略夥伴關係。菲律賓亦可能與中國建立更友好的關係,同時與美國保持軍事同盟。
李家超和他的新政府將肩負解決香港特區社會經濟矛盾和問題,一旦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局穩定、社會穩定、經濟發展回升,台灣的前途問題將成為中國中央領導層的政策重點。
李家超的政綱有遠見而且準確地應對了2019年動盪的社會經濟根源。他任命的司長、副司長和政治助理將如何與現有公務員合作,實現四大政綱,這從客觀的角度來看是必要的和可取的,但成效仍有待觀察。
西方近期對中所安全協議的反應,不僅是西方對所羅門群島傳統的殖民主義和霸權主義的產物,也是對「中國威脅論」認知的結果。
李家超及其競選辦面臨的挑戰,是通過具體的政綱贏得更多選委的心。那些輕視這次特首選舉重要性的批評者,忽略了中國式民主的「民主集中制」成分,香港也不會例外。
李家超參加香港特別行政區第6屆行政長官選舉,標誌着北京在其對香港政策上,採取以國家和制度安全為重中之重。但在重組香港分散的派系精英的統戰工作過程中,李家超挑選司局長和行政會議成員絕非易事。
習近平主席、李克強總理和王毅外長最近的一系列外交活動,顯示了中國外交政策的特點:對俄烏衝突採取更加政治中立的立場,呼籲歐盟尋求和平對話和解決烏克蘭問題,以及拒絕以「新冷戰」思維來處理國際關係等。
國家主席習近平3月18日與美國總統拜登視像通話,此前楊潔篪亦與沙利文會談。雙方會後報道反映兩國的側重點明顯不同:中國更重視美國如何處理台灣問題,而美國更重視中國如何處理俄烏衝突。
基本上,中國對烏克蘭危機採取了相對中立的立場,強調對話、談判及和平解決的必要性 ,並重申防止大規模人道危機的重要性,目的只是希望俄烏衝突能夠而且將會得到控制。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3月5日發表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內容表明中共以黨治國的體制,在國家發展策略上仍然非常強大、有效、堅定和具戰略性。香港和澳門都必須學習中央政府的處理方法,台灣問題明顯是下個目標。
在疫情尚未見頂的困難時期──據一些公共衛生專家預計,3月將達到疫情高峰期──《財政預算案》對本港產生了積極影響。
針對第5波疫情的戰爭已經在香港打響。儘管香港在檢測能力、隔離措施和住院方面存在嚴重不足,但前景仍然謹慎樂觀,主要是由於中央政府的堅定和綜合支持,以及全力動員廣東省和深圳市有關部門。
國家主席習近平2月6日在北京會見阿根廷總統費爾南德斯,雙方簽署關於深化未來50年全面戰略夥伴關係聯合聲明及共建「一帶一路」諒解備忘錄,顯示中阿兩國未來將在眾多領域深化合作,對兩國關係具有重大影響。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俄羅斯總統普京2月4日在北京會晤,簽署了一系列合作協議,包括減貧、糧食安全、抗疫和疫苗、發展籌資、氣候變化、綠色和可持續發展、工業化、數字經濟、互聯互通等重點合作領域。
習近平1月18日在北京召開的十九屆中央紀委六次全會上強調,黨的幹部和領導必須堅持廉政原則,以使中國共產黨能夠並繼續享有高度合法性,從而能夠在中國長期執政。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公司 :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總機 : +852 2818 3011
傳真 : +852 2818 3022
業務電話 :+852 2818 3638
電郵 : [email protected]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