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及其政治意義
《意見》將考驗國民黨侯友宜、民眾黨候選人柯文哲和民進黨候選人賴清德的反應。 兩岸關係很可能成為一個關鍵的競選政綱,將影響許多台灣選民在2024年1月總統選舉中的想法、決定和投票意向。
《意見》將考驗國民黨侯友宜、民眾黨候選人柯文哲和民進黨候選人賴清德的反應。 兩岸關係很可能成為一個關鍵的競選政綱,將影響許多台灣選民在2024年1月總統選舉中的想法、決定和投票意向。
民進黨執政台灣多年,其在兩岸關係上的強硬立場,似乎得到許多台灣選民尤其是年輕一代的支持。因此,除非郭台銘選擇退出競選,或者他真的能在3位非綠候選人之間達成妥協,否則民進黨獲勝的可能性很大。
中國致力發展多邊主義,建立多極世界,促進世界和平與可持續發展,通過更多國家參與金磚國家來削弱美國霸權,推動「國際關係民主化」,塑造和強調和平中國的形象。
《大衛營精神》是美日韓之間建立意識形態軍事同盟進程的見證。三國共同的資本主義民主意識形態將軍事、國防和科技合作鞏固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水炮事件表明地緣政治的複雜性,中美競爭使菲律賓和中國之間的關係變得複雜化,中國與美國其他盟友之間的地緣政治競爭,也可以在水炮事件中輕易看出。
李家超率團訪問新加坡、印尼和馬來西亞,從商業角度來看無疑是成果豐碩,但從嘗試加入RCEP的角度來看,北京和香港當局將如何遊說東盟國家提供更多支持還有待觀察。
新設立的中央港澳辦最重要的政治意義,在於它是一個制定和落實中共對港澳一國兩制政策的高層機構。改變了此前國務院港澳辦與港澳兩個中聯辦關係錯綜複雜的混亂局面。
國家主席習近平強調,中國人民正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方願為包括上海合作組織國家在內的世界各國提供新的發展機遇,推動建設更加美好的世界,並確信上海合作組織一定會在未來幾年不斷發展。
台灣有關重啟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的爭論,對於台灣的總統競選具有重要影響,柯文哲、侯友宜和賴清德在競選中展示了他們對兩岸貿易關係的綱領。
一國兩制的台灣模式正在明顯形成,最重要的相似之處是利用基礎設施項目和建設作為更緊密的經濟和社會文化融合的先導,隨後可能就「統一」進行另一階段的政治對話。
由於中美之間潛在的意識形態差異,中美關係短期和較長時間都難望好轉。同樣,中美軍事外交的特點自然更多的是「麥克風」外交和政治姿態,而不是能夠扭轉僵局的深度談判。
如果合作區是象徵結合了澳門和內地經濟和法律特點的新綜合體,那麼它很可能是內地另一個新的特別行政區,正如已故領導人鄧小平所設想的那樣,會有更多華南港澳式經濟飛地。
國民黨提名侯友宜、民眾黨提名柯文哲參加台灣2024年總統選舉的決定,已經掀開了島內政治發展的新篇章。侯、柯、賴之間非常緊張的三路角逐,將是台灣島內外所有觀察人士分析的最精彩的選戰。
中加關係的突然惡化,主要是因為反對黨試圖將執政黨與所謂的中國「干涉」掛鈎,抹黑加拿大自由黨。通過這樣做,包括政黨和大眾傳媒在內的反對派似乎實現幾個政治目標。
為確保國家安全和全面落實「愛國者治港」,防止「反中亂港分子」滲入政治體制, 新一屆區議會組成方案近日出爐。新組成方案到底有何影響?是否會妨礙選民參與直選投票的意願?
俄烏對話和談判的大門敞開着,中國進行了必要的調解並提出了解決方案。如果能夠達成互相停火的條件,那麼就需要進行更深層次的談判,俄羅斯和烏克蘭都必須作出讓步。
夏寶龍6天的香港之行具有重要的政治意義,突出了黨中央對港澳事務的集權和新一屆領導小組對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工作,因此夏寶龍有必要向黨中央作匯報。
過去一周見證了中國的外交自信,中國在俄烏衝突中的相對中立得到法國的支持,並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巴西的支持。最重要的是,中國和法國現在很可能會探討政治解決方案的細節,這至少可能為俄烏衝突帶來停火。
馬英九深受大陸方面的尊重和信任,因此,他可以也必將成為京台關係中至關重要的中間人,尤其是在雙方或將探討一國兩制台灣方案的可行性和內容的緊要關頭。
美國及其盟友與中國之間的地緣政治鬥爭,使東京幾乎沒有外交迴旋餘地,加上日本曾經統治台灣,在這些複雜的地緣政治形勢下,中日關係進一步發展存在嚴重的結構性制約。
儘管中方試圖在烏克蘭危機中充當調解人,但美國及其西方盟友認為北京偏向俄方,但如果中國和日本等更多中間人參與「勸和促談」,僵局是可以解決的。
領導層更迭的連續性很可能是全國人大和政協會議的特點。機構改革、領導層更新和黨國整合,以及加強協調將成為正在舉行的全國人大和全國政協會議的標誌。
中國的和平立場文件已經不再討論導致和談的先決條件,儘管如此,該文件仍是中國呼籲各方保持冷靜、和談、摒棄冷戰思維和避免衝突升級的關鍵步驟。
尋求和平解決俄烏衝突已成為王毅會見歐洲國家領導人的不變主題。中國似乎急於扮演中間人的角色,但它或許正在尋找一個所有利益相關者都能接受的解決方案──這在當前是一項艱鉅的任務。
國民黨副主席夏立言訪問北京,會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王滬寧。在兩岸新冠疫情肆虐3年後,這次訪問無疑是開創性的。國民黨仍是有巨大潛力與大陸當局討論「一國兩制台灣方案」,讓所有持份者都能接受的唯一政黨。
中國外交部長秦剛採取了密集的電話外交,致電俄羅斯、巴基斯坦、南韓國、馬來西亞、印尼、荷蘭、沙特阿拉伯、阿根廷、阿富汗、土耳其和日本的外相和外長。他與所有這些國家的外交對話均有些共同特點。
近年,拉丁美洲成為中國大陸與台灣之間重要和刺激的外交角力場,這些國家包括目前與台灣有外交關係的洪都拉斯、危地馬拉和巴拉圭。
隨着2023年兔年的到來,大中華四地的經濟、人文交流、對外貿易和產業回暖有望快速復甦。如果是這樣,2023年將在社會上更加令人興奮,經濟上更加活躍,國際互動更加活躍。
從中國新任外交部長秦剛最近訪問非洲及其相關講話來看,中國一直在採取以滿足盡可能多非洲國家的基本需求外交政策。不同於帝國主義時代剝削非洲的殖民列強。相反,中國急於避免非洲國家在經濟快速發展過程欠債。
中國的「一帶一路」外交政策旨在贏得世界不同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人心,相互尊重並給予他們高度的外交重視。這從中國近期與菲律賓改善關係和加強與土庫曼的關係可見一斑。
最近舉行的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選舉結果顯示,個人聲望高的候選人更受選舉會議成員歡迎。學術界的葉玉如和立法會議員霍啟剛能夠以最高票數當選,說明無黨派候選人也能大獲全勝。
國家主席習近平首次接觸到阿拉伯世界的多位領導人,他實踐了非常成功的領導人外交政策,其新外交政策贏得了沙特阿拉伯領導人的歡心,顯然是相當成功的。
在執政民進黨與大陸的緊張關係中,國民黨顯然是選舉的受惠者。但是,由於政治常常充滿了複雜性和不確定性,因此,國民黨是否能夠在2024年重奪總統權力,仍有待觀察。
從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G20和APEC峰會,以及他在兩個重要國際組織的演說和講話,可見他已經對毛澤東的三個世界觀進行了重要的修正、恢復和更新。
希望石泰峰領導下的中央,能夠並且真正贏得港澳中產階級的心,同時接觸台灣的各個社會政治範疇,那裏的地方認同感比香港和澳門人民要強烈得多。
新一批較年輕的中國領導人已經在黨中央就位,他們將繼續在發展強國、戰略目標明確的中華民族復興道路上繼續努力奮鬥。意識形態正當性在黨的二十大報告的撰寫方式和黨章的修改方式中表現得十分明顯。
二十大有望成為習近平時代中國最重要的事件,部分原因是它將展示黨章將如何修改,部分原因是未來幾年習近平總書記的潛在繼任者將出現在政治局常委的新班子。
正如內地傳媒體廣泛報道的那樣,習近平主席無疑將繼續成為核心領導人,引導中國進入下一階段的社會、經濟和政治發展。如果這個分析是準確的,那麼胡春華和丁薛祥很可能是未來幾年中國具有重要政治意義的領導人。
如果一國兩制模式的設計和實施不僅有利於港澳台,也有利於不同社會經濟和政治制度的人民和平共處,那麼它的進一步完善,更寬容和更大膽的實施,或許是未來幾年,一國兩制在港澳台地區取得成功的先決條件。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公司 :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總機 : +852 2818 3011
傳真 : +852 2818 3022
業務電話 :+852 2818 3638
電郵 : [email protected]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