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也許是「別有用心」、惡意詆譭,但「解放思想」在大陸媒體出現,卻的確有不尋常的政治意涵,不是普通一句官方號召「咁簡單」。(Wikipedia Commons)

香港也要思想解放

政治上要去除「唯上」、「唯書」,多聽港人意見,廣開言路,對反對聲音要多包容、少打壓。曾幾何時,在港英年代,港人的「共識」是沒民主但有自由;雖然手中無票,但港人卻可以百無禁忌,對政府施政放言高論。

有意見認為當前我們的公共財政已進入結構赤字的困境,到底政府應付財赤有何良策?(Shutterstock)

政府是否要借債度日?

要避免結構財赤,除了縮減開支、發債支持基礎建設,還要加上經濟增長,節流之外還須開源。未來兩三年可以回復收支平衡,本地經濟的增長點在哪裏?增長幅度是否可追得上開支?

這次在台灣所見(主要在台北),選舉氣氛十分冷淡。(Shutterstock)

選舉過後 台海的戰爭與和平

不統、不獨、不戰,相信已成為台灣三大黨大陸政策的「共識」。問題是北京能「容忍」這種局面到什麼時候?更難預測的是,西方國家如果用「烏克蘭模式」,這種策略會否終於觸發一場戰爭?

對於這次領袖峰會的期望,評論界一致看淡,認為會面不會帶來任何重要成果。(亞新社)

不存幻想 避免戰爭

這一回合的習拜會,拜登是「有備而來」,對華競爭策略和方案俱備,都是以削弱、壓制中國為目標。在這樣的狀態下跟中國領導人會談,試問又可以談出什麼結果?

《青年發展藍圖》去年公布後,青年工作有什麼成果?坦白說,大家都看不出有什麼成績!(Shutterstock)

得民心者得天下

可是,這一切現在都近乎徹底消失──議員、政黨、仍然生存的社會團體,大多是讚好、擁護,異議或批評聲音弱不可聞。這種「和諧氣氛」,到底是真正和諧,還是群眾有話不想說、不敢說?

藉政治人物逝世去表達某種信息,是中國政治文化一大特色,在當前的政治氣氛下,民間悼念變得十分敏感。(亞新社)

千秋功過 誰與評說

政治領袖逝世,通常有兩種版本的評價,一種是官方的,一種是民間的;官方評價沒有否定李克強的功績,但民間「口碑」更多的是稱讚他「貼地」、務實,更了解一般民眾的所思所想,而且肯講真話、實話,不迴避、不掩飾。

戰爭似乎離香港很遠,地緣政治上跟我們好像沒太大關係;但全球化下的世界局勢,牽一髮動全身。(Shutterstock)

世界新秩序

世界多極化的特徵是除了美國,尚有幾個大國正在冒起,它們未必跟美國對立,但也不一定事事跟隨美國,例如中國、俄羅斯、印度、土耳其、法國,它們都屬於區域大國,有自己的主張,對國際秩序也有自己一套看法。

樓市辣招推出至今13年,本港政經環境已生大變,很多公共政策都已改了,樓市辣招其實早就應該「與時俱進」,檢討其存在價值。(灼見名家圖片)

撤辣條件俱備 何須猶豫?

關於解決香港土地和房屋問題的方案多不勝數,我們不是缺建議,缺的只是決心和執行力。連撤銷一項已執行逾10年、已經無實際作用的樓市辣招都猶豫不決,其他更複雜、涉及更多利益的土地房屋政策,政府是否更加猶豫?

JPEX 案除了涉及數目眾多的投資者和龐大金額,事件也重創香港發展虛擬資產市場的雄圖大計。(Shutterstock)

虛擬貨幣為何讓散戶參與?

虛擬資產的概念十分複雜,跟傳統投資產品截然不同;而其價格大上大落,相信是吸引投資者參與的主因。對於這種結構複雜,價格又大幅波動的投資產品,證監會為何會准許散戶投資者參與?

這次送別宴引出的是制度問題,不是作風問題。(黃大仙家教會聯會Facebook)

送別官員的政治

地區官員不再是「父母官」,地區工作要官民和衷共濟,地區人士應該可以監察專員的工作,令權力不會失衡,落在政府官員一邊。唯有如此,方能杜絕藉迎送酒宴拉關係向官員靠攏的惡習。

我們到底需要一個什麼樣的香港?(Shutterstock)

靖海侯現象

我們更加希望,香港能夠包容更多不同聲音,讓更多人放心說真話、放心批評、願意說出他們到底需要一個什麼樣的香港。唯有如此,香港才有機會再展活力、再現生機。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訪華,先後會見秦剛、王毅及習近平。(布林肯Twitter圖片)

布林肯帶着對抗去訪華

美國的盤算,是國務卿訪華可以「增進了解、減少誤判」,起碼恢復雙方一個正規且高層的溝通渠道;而最主要目的是安排稍後的習近平、拜登高峰會議。在另一場中美元首會晤前,兩國之間的緊張局面都不會出現任何轉機。

中美爭端的本質是什麼?最終會否走向戰爭?(Pixabay)

沒有硝煙的中美「戰爭」

中美交鋒的戰場,在相當一段時間內仍會集中於制度之爭,在科技、創新、開放、文化、文明等軟實力上較量。這將會是一場爭取民心、民意的無硝煙戰爭,這方面中國可能要急起直追。

幽默現在往往跟笑、嘲諷、有趣、荒謬等連上關係。(Shutterstock)

一個社會要容得下幽默

在壓迫的環境下,幽默除了是娛樂,背後其實還包含着不滿和批評;幽默、開玩笑是面對不尋常事物的反應,而笑經常是普通人對怪事、離奇、難以想像的事情的情緒反應。

早在2015年,就有部分小股東要求滙控分拆亞洲業務單獨上市。(亞新社)

滙豐的宿命

匯豐對自己的定位舉棋不定、進退失據,而中美鬥爭正在升溫,類似孟晚舟案的對弈隨時會再發生。匯控總部在西方但業務重點卻在東方,危機仍然存在,突發事故隨時再來。匯控兩面不討好的宿命,可能無法解除。

特首李家超一屆政府任內要完成23條立法,看來勢不能免。(政府新聞處圖片)

國安法有兩制之別嗎?

北京三番四次敦促香港要就《基本法》第23條立法,但特區政府一直趑趄不前。特區政府的主事人也許還沒有察覺到,國安議題從2012年開始已不再是憲制責任「咁簡單」,而是中南海的首要關切、是重大政治任務!

芬蘭在4月4日正式加入北約。(亞新社)

芬蘭、芬蘭化、香港、台灣

俄烏戰爭、中美對抗,令世界再次分成兩大陣營,中俄一邊,美歐一邊,各小國都選擇靠邊站,國際政局似乎再無「中立」空間。過去港式思維,認為香港在中美衝突之間仍可以維持特殊地位;現在看來,這種想法已不切實際。

聯儲局息率政策影響遍及全世界,很多國家現正尋求去美元化。(亞新社)

金融戰開打

中國去美元化、搞石油人民幣,相信已下定決心,一場金融戰勢所難免。在人民幣國際化的國策下,香港的作用無可取代,甚至是獨一無二。從這個角度看,香港金融市場仍大有作為。

香港過去作為緩衝區、發揮調解中和角色,現在黨中央直接領導下是否仍可發揮自如?(灼見名家圖片)

黨中央直接領導港澳工作

中共以黨領政,大政方針均由中共拍板決定,把港澳工作納入中共系統後,香港需全面配合黨的方針政策。具體議題如對美國關係、台灣問題、應付「敵對勢力」等,香港都必須旗幟鮮明、敢於鬥爭。

2023年「兩會」落幕,李強(右)從李克強手上接過國務院總理一捧。(中國政府網圖片)

回歸以來5任總理

香港回歸以來,有4位總理處理過香港問題。香港人對回歸後幾任總理印象不壞,皆因他們的作風都傾向務實,而且總理多處理經濟民生政策,較少涉及政治和意識形態,較容易令人受落。新上任的李強會是什麼樣的總理?

中國大陸今年經濟目標增長僅得5%,相信是長期趨勢。圖示14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中國政府網圖片)

「保五」長期化 香港新角色

在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過程中,中央各項政策措施,香港到底有多大知情權、發言權和決策權?涉及香港和鄰近地區的發展計劃上,香港可以如何為自己爭取利益?這也許是新時代特區政府必須正視的新問題。

在全球坐標中,香港正在「移位」。(亞新社)

香港要重新認識世界

新形勢下,香港必須拓展美歐以外的市場和發展空間;而考慮的主要因素,已非單純經貿金融,而是要配合國家的外交和全球戰略。世界不一樣,從現在起,香港應該再認識世界,為自己找一個「稱職」的角色。

大陸足球為何長期不振,一直是個謎。圖示2018年世界盃國足支持者。(Shutterstock)

中國足球還有得救嗎?

《改革方案》公布近8年,中國足球不但沒有好轉,反而繼續下沉。今年2月1日國足輸給越南,是62年來首次,沒有最差只有更差,惹起內地輿論罵聲一片。何解國足的命運無法扭轉?

現在一次大轉向,中國終於重新與世界接軌。(Shutterstock)

抗疫轉向 中國終與世界接軌

中國改變嚴格封控是好事,但政策轉變牽涉面廣,民眾未必有足夠心理準備,在未來一段時間,放寬管控也許會帶來極大衝擊!防疫措施突然急轉彎,內地政府必須做好宣傳教育工作,教導民眾在新措施下應該如何自處。

第1頁,共6頁 1 2 6

按類別瀏覽

Currently Playing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