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永青

施永青

香港中原地產創始人之一,現任中原集團主席兼總裁。原籍浙江寧波,1949年出生於上海,4歲時定居香港,在港接受教育,19歲畢業後從事教育工作8年,後轉往地產行業任職。 1978年開設中原地產代理公司,從事地產代理事業至今。除房地產外,施永青在香港以私人名義創辦免費報紙《am730》,並開設專欄親自撰稿,專欄除議論時事外,更深入淺出分享其營商、管理實踐經驗及人生哲學等,廣受大眾歡迎。施永青還身兼香港房屋委員會成員、香港策略發展委員會委員、香港地產代理監管局成員等公職。
由拜登來宣布停火已達成協議,亦算是一個恰當人選。(Wickimedia Commons)

以黎暫停火 矛盾未解決

以色列與黎巴嫩真主黨已達成停火協議。以色列這次揮軍進入黎巴嫩南部,目的是要清剿匿藏在當地的真主黨。因為這個地方武裝力量,經常配合加沙地帶的哈馬斯組織,對以色列進行恐怖襲擊。

特朗普一定會利用反對意見以及人民對他的信任,以美國要再次偉大的需要,不斷向鮑威爾施壓。(Wikimedia Commons)

特朗普不容鮑威爾的挑戰

今次特朗普再度當選,有記者問鮑威爾,他是否會辭職?律師出身的他直言「不會」,並表示總統無法解僱美聯儲官員,因為「法律不允許」。有人甚至預期,特朗普可能在鮑威爾任滿前,就任命一位「影子主席」。

特朗普能得到馬斯克助陣,令美國人對他的信心大增。(特朗普facebook圖片)

馬斯克點止助選咁簡單

依我看來,馬斯克當有自己的政治圖謀,為特朗普助選只是他從政的第一步,他應該不會這麼快就退場。據消息人士透露,澤連斯基上周三已致電特朗普祝賀當選,並談及烏克蘭的前途問題,特朗普讓馬斯克參與了這場討論。

今次美國總統選舉可謂是歷史上分歧最嚴重的總統選舉,雙方誓不兩立。(Shutterstock)

若特朗普落選 美國勢將騷亂

美國已陷入積重難返的困局,無論是哪一派上台都無法扭轉局面。雙方之間的歧見於是愈演愈深,只好選擇以非和平的手段去解決問題,今次選舉後的騷亂已難以避免。

特朗普的政見比較鮮明,但亦比較極端,支持者容易情緒高漲。(Wikimedia Commons)

美國民情分化 選情無法預估

特朗普自己亦口出狂言,說若果賀錦麗當選,美國以後將不會有民主選舉。他這樣恐嚇選民,意欲何為呢?是不是他一旦落選,他又會搞暴動?還是他想說,選出賀錦麗就代表民主選舉已經失敗!

政府今次的做法,是先制訂合法劏房的標準,然後叫劏房的經營者自行登記。(Shutterstock)

「簡樸房」能改善劏房戶的處境嗎?

社會對劏房的需求實在太強烈了。這邊廂剛有人遷出,那邊廂很快又有人遷入。因此,市場上必須有更多的新「簡樸房」出現,劣質劏房才有機會陸續被取締。希望政府的美好預期,最終可以成為事實。

減息的原因並非由於香港經濟出現衰退,而是純粹為了維持聯繫匯率。(Shutterstock)

減息後港股表現勝美股

近年來,港股表現持續低於美股,許多香港投資者選擇將資金轉向美國市場。然而,自從美國聯儲局啟動減息周期以來,投資形勢發生了顯著變化,港股的表現反而優於美股。

作者與梁國雄雖間有見面,但已明確表明不再認同他們的政治路線。(亞新社)

長毛當選後怎樣?──香港托派舊事

托洛斯基的理論精粹是不斷革命,即是說單在一個國家取得革命勝利是沒有意思的,但長毛卻選擇在一個他認為不可被認受的政權中當議員,難道他認為他可以爭取到立法會通過撥款,支持第三世界的人民革命?

右派種族主義分子在互聯網上大肆渲染,導致仇外情緒不斷蔓延,弄到英國警方疲於奔命。(Shutterstock)

英國暴動響起的警鐘

今次英國的排外騷動蔓延得那麼迅速,行動又那麼暴烈,反映民間的不滿情緒已十分普遍與強烈,令新上台的工黨政府亦不得不修訂一下英國移民政策。

如果特朗普當選,他會盡力維護世界和平,不會隨便發動沒有好結果的戰爭。(亞新社)

特朗普為什麼要台灣加軍費

特朗普認為,台灣問題是台灣人的問題,不能指望美國人出錢出力去解決別人的問題。因此,這軍事上的大棒子必須台灣人出錢來做,那台灣就必須增加國防開支,否則大棒子何來?

工黨的理念會對基層有較多的承諾,施紀賢在選前就承諾會廢除對罷工權利的限制。(Wikimedia Commons)

英工黨勝選容易執政難

如今,在英國大選,工黨提出的一些左傾政策,如廢除對罷工權利的限制,也可能導致英國未來的社會動盪。工黨能否實現其承諾,並連續執政下去,仍有待觀察。

香港的生活水平高,生孩子對家庭造成的負擔很重。(亞新社)

「有仔趁嫩生」知易行難

在現今社會,香港的生活水平高,生孩子對家庭造成的負擔很重,為了不想結婚後立即就要捱世界,有不少夫婦都沒有結婚後立即計劃生孩子,而且「有仔趁嫩生」卻是知易行難。

中國人比較傾向先努力生產,把產品賣出去賺錢。(亞新社)

美國提振內需的方式值得仿照嗎?

西方國家覺得中國人這套很難學,所以他們選擇不走這條路。問題是中國選擇的這條路令中國在自由競爭中跑了出來,令西方國家更加看中國不順眼,連中國人的美德,也視為經濟發展的邪路,非加以制約不可。

今次克魯明的意見旨在打壓中國的製造業,論調與美國財長耶倫的觀點如出一轍。(Wikimedia Commons)

中國不會聽克魯明的意見

在全球化的競爭環境下,有競爭力的企業,哪有不以全球市場的需求來衡量自己的產能潛在空間?微軟、谷哥、亞馬遜、Nvidia,哪個不是這樣做?中國會衡量自己的產能是否過剩,不用美國指手劃腳。

從4月份開始,香港股市已出現明顯的反彈,升幅超過20%。(Shutterstock)

中原指數連跌三周 但跌幅不大

4月份中國的進出口貿易已止跌回升,並惠及香港的轉口貿易與貨運物流。其滿溢效果相信還會進一步擴散。只要經濟持續向好,用家負擔能力就會提高,而投資者入市的信心亦會進一步加強。

中國的經濟在疫情後的確恢復得比預期慢,人們餘悸未了,不敢消費。(Shutterstock)

美國的經濟增長為何會慢下來

此外,美國仍堅持不買中國的5G通訊產品、無人機與太陽能板,並禁止美國的芯片公司與一些高科技公司把產品賣給中國。這等同一方面限制美國人用中國出產的性價比高產品,另一方面又不許美國有優勢的公司賺中國的錢。

不動產的轉讓,成本較高,不會進行得很頻密,可以透過其他的稅務政策控制流速。(Wikimedia Commons)

北京宜放行更多的資金來港置業

中國可以考慮容許人民,每年完稅後一定比例的收入可轉為離岸人民幣,首站是去香港投資物業,待取得經驗後,再開放這些資金在香港作其他投資。這樣,人民幣才可以逐步走向國際化。

香港的樓價急升,很多人都埋怨上車困難,政府才把矛頭指向炒家。(Wikimedia Commons)

銀行遲早會做「摸貨」的按揭

今次政府雖說全面撤辣,卻沒有恢復「摸貨」不用交印花稅的舊例;連銀行也在第一時間表態,不會為「摸貨」提供按揭。我覺得銀行這種選擇,簡直是惺惺作態,毫無必要。

今次垃圾徵費的目的是希望透過全民收費,推動市民減少不必要的花費,盡量廢物利用。(Shutterstock)

要推行環保 能不擾民嗎?

今次垃圾徵費出發點是好的,只可惜,香港基層的生活,本身早已捉襟見肘,現在發現收費措施對基層造成的不便,竟比富裕階層為甚,抗拒情緒自然較為強烈。

只要特區政府採取開放的態度,香港是不愁沒有內地資金來港置業的。(Shutterstock)

內地資金成了香港樓市的中流砥柱

健康的樓市需要有一定的流通能力,大陸資金的湧現,正好為香港樓市帶來急需補充的流動性。因此,我不贊成在現階段對內地來的資金採取排斥的態度。想做金融中心,就應該歡迎資金自由流出流入,不應該立過多的限制。

表現優於預期的,是固定資產方面的投資,總體增加了4.2%。(Shutterstock)

內地經濟有轉強跡象

內地的內需沒法提升,看來應與老百姓覺得自己手上的財富大不如前有密切關係。中央政府亦覺得問題嚴重,希望能及早加以處理。據聞,其中一種處理方法,就是像香港,撤銷對購房者的資格審查(即撤銷限購措施)。

長期以來,萬科都是中國房地產業的龍頭企業,被尊為行業的典範。(Shutterstock)

從萬科看內地房地產危機

正是在這種情況下,連萬科這種原先還比較穩陣的公司,資金鏈亦變得愈來愈緊張,非要國家打「開口牌」,叫銀行來拯救不可。這樣做成本極大,救了萬科,救不了碧桂園;之後還陸續會有開發商要落入被清盤的厄運。

撤辣後交投雖然倍增,但發展商並沒有立即加價。(Wikimedia Commons)

撤辣後市場會失控嗎?

如果發展商懂得在要價上節制一下的話,炒家要想在一手市場上賺錢就不會那麼容易。只要炒風能夠控制得住,政府就沒有必要重設辣招。希望發展商能為了大局,知所行止。

因擔心樓價進一步下跌而不敢入市的人,會不再觀望,改為積極入市,趁樓價未反彈之前,率先吸納未加價的平盤。(Wikimedia Commons)

撤辣後的市場反應比預期好

這種質變已不是單靠撤辣措施在市場產生的具體影響可造成;而是措施已在心態上改變了市民對後市的預期──由不覺得政府的措施能起作用,到覺得政府已對症下藥,樓市起碼可止跌回穩。

今次羅奇的文章,反映他對香港與中國的態度都出現了極大的轉變,叫特區政府非與他劃清界線不可。(灼見名家製圖)

香港不會玩完 但會變得難玩

其實,類似的文章在網上常有看到,甚少能引起政府官員這麼強烈的回應。這可能因羅奇一向都是看好中國的「大好友」,算是與特區政府關係良好,並在金融界有一定地位的外籍人士。

現時,香港樓價的跌勢未止,如果任由樓價進一步下跌,遲早會跌到原本只能申請居屋的人也買得起。(Wikimedia Commons)

私樓價跌 居屋失去功能

樓價能回落至一般人都買得起的水平,本應是一件好事。這代表香港透過市場機制已可以完成居者有其屋的使命,總好過靠房委會用抽籤的方法聊備一格,問題是房委會長期以來都靠發展居屋所得的收益來補貼公屋方面的開支。

把恒大交由這樣的管理團隊去管理,公司的價值只會日益消散,償還債務的能力只會愈來愈弱。如是才叫香港的法院忍無可忍,向恒大頒布清盤令。(Wikimedia Commons)

恒大早日清盤 好過一拖再拖

我公司亦是恒大的債權人之一。起初,我們也不想恒大太早被清盤,而是寄望中國政府會出來救市。不過,中國政府選擇任由民企開發商逐一爆雷,亦不出政策去維持房地產市場的泡沫,債權人現在對此都已經不存幻想。

am730創辦的時候,可謂盡得天時之利,我們趕上免費報主道市場的熱潮,不需兩年已開始盈利。(am730封面截圖、灼見名家製圖)

am730沒有放盤 只是不時有人問盤

如果純粹從商業利益的角度着眼,我應該集中力量做好中原地產,而不是花太多的精神在am730上。中原的盈利能力要比am730強一百倍以上。但後者這種有難度的挑戰,反激起我的鬥心。

Tesla PE 80倍,比亞迪卻不足20倍。結果比亞迪如果拿股權作融資的話,成本就會比Tesla貴四倍,等同被逼要賤賣資產。可見美國重視金融業不是沒有道理的。(Shutterstock)

金融是虛的 製造業才是實的?

這種理論一度在內地有市場,因為這樣就可以突顯中國比美國強,可以滿足一下某部分人的民族虛榮心。現在,國家領導人親自出來主持金融工作會議,以加強黨對金融工作的統一領導。

當一個社會富裕起來之後,撥出更多的資源去辦高等教育是應該的。(聖方濟各大學圖片)

大學又多一間 其存在的價值何在?

有人說,大學多了,大學生的質素難免會被拖低,擔心這樣會影響大學生的形象。說這種話的,大都是社會精英分子,他們為了維持自己「天之驕子」的地位,並不太樂意看到香港的大學愈辦愈多。

政府會認為近期賣地反應不佳只是一時的,暫停賣地一個季度之後,發展商就會重投市場,儲備「麵粉」,供造「麵包」的需要。因此,市場可不要寄望,政府在重開土地市場時會賤賣土地。(Shutterstock)

該如何解讀政府暫不推地的做法

很可惜,近年特區政府似乎十分執着,極想維護自己「一貫正確」的形象;而這種執着已嚴重到妨礙政府接收市場訊息的能力。發展下去,會損害政府實事求是的能力,最終是要吃大虧的。

以大律師的工作為例,他如果代表控方,就得力證被告罪有應得;如果他代表被告,就得盡量為被告辯護,力求被告可以脫罪。正正由於他們屁股所坐的位置不同,他們必然會有不一樣的立場。(Shutterstock)

屁股決定腦袋是正常現象

在一般人心目中,屁股是低俗的,腦袋才是高尚的;屁股會只顧眼前的感受,而腦袋懂以理性的方式去思維,會照顧長遠與整體方面的需要。其實,「屁股決定腦袋」是一種很普遍的現象,並不一定帶有貶意。

讓資金流入住宅市場,得益的人會比讓資金流入非住宅市場的更多。(Shutterstock)

從投資移民的設計 看政府對地產的態度

政府似乎只願意資金流入非住宅項目,而不想資金流入住宅項目,可能是因為仍擔心會搶高樓價,增加用家置業的難度。但政府施政卻不應只着重討好民眾的一時情緒,而應該為社會的長遠利益,作更深思熟慮的考量。

內地現在把房地產市場問題主要歸咎開發商是不恰當的;原因是開發商是商業機構,其行為主要受商業利益所驅動,寄望他們會負起社會責任,是所託非人。(Shutterstock)

內地房企爆雷 銀行難辭其咎

當初,銀行為了配合中國要迅速城鎮化的需要,盡量向發展商開綠燈,尚且可視作因事制宜的妥協;但後來城鎮化速度開始減慢,供應基本有餘的時候,銀行就不應無節制地向開發商提供資金了。

如真要堅持「房住不炒」定位,地方政府在批租土地的時候,就不能只看自己的財政收入需要,還要看社會上的實際居住需要。(shutterstock)

堅持「房住不炒」應從賣地開始

中國房地產市場弄成這個樣子,可說是被炒風所導致的。沒有過多的投機資金入市,樓價不會被搶得那麼高;沒有那麼高的樓價,開發商就不會以為很容易就有錢賺,紛紛籌集資金投入房地產市場。

香港要做國際金融中心,非有資金捧場不成。因為若沒有足夠的成交量,價格機制就沒法發揮作用,很多對沖活動都沒法進行。(亞新社)

美國定會設法廢除香港的金融角色

若以個人計,香港人的平均投資能力比很多歐美國家都不遑多讓。可是,香港只有750萬人口,整體力量實在有限,無力單靠自身的力量去打造一個國際金融中心。在這種情況下,必須爭取到歐美資金重返香港。

病向淺中醫,政府千萬不要因為現時問題看來仍不算嚴重,而心存僥倖,以為船到橋頭自然直。(Shutterstock)

樓價指數跌幅加大 政府補招莫猶豫

現實是政府至今並未為樓價進一步下跌作好足夠的防禦措施,顯然是對樓價下滑可能導致的生態影響估計不足。政府可有想過,若然市道持續下沉,發展商投地將不再積極,政府可如何補充這方面的收入缺失?

Currently Playing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