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永青

施永青

香港中原地產創始人之一,現任中原集團主席兼總裁。原籍浙江寧波,1949年出生於上海,4歲時定居香港,在港接受教育,19歲畢業後從事教育工作8年,後轉往地產行業任職。 1978年開設中原地產代理公司,從事地產代理事業至今。除房地產外,施永青在香港以私人名義創辦免費報紙《am730》,並開設專欄親自撰稿,專欄除議論時事外,更深入淺出分享其營商、管理實踐經驗及人生哲學等,廣受大眾歡迎。施永青還身兼香港房屋委員會成員、香港策略發展委員會委員、香港地產代理監管局成員等公職。
問題是市場的環境已變,原先的需求熾熱已演變成需求不足,庫存過多。這才導致開發商之前投入的資金被困死,不得不賤賣資產,以維持公司的運作。(Shutterstock)

內地宜及早撤銷限購

社會上不斷有呼聲,希望政府可以出手「救市」。而政府方面,雖然認為問題的確嚴重,但推出的「救市」措施卻只是杯水車薪,效果並不明顯。

恆大爆雷的時候,有官員認為這只是個別房企的管理失當問題。現實卻是問題並非只出現在個別公司,而是整個行業的運作模式都出現了問題。(Shutterstock)

內房的債務違約會蔓延到國企嗎?

若果以三條紅線的標準去要求國企,其實很多國企一樣未能合規。尤其是大量民企爆雷後,他們為了迅速籌集資金應急,不得不減價賣樓,或把原先打算長期投資的收租物業也出售套現,令市場上供過於求的形勢變得更加嚴峻。

供應不足問題,只能通過重新規劃香港的土地去達致,而不是把住屋的階梯分多幾層就可以解決。(Shutterstock)

應以港人首置自住房取代多層置業階梯

只要土地供應充足,香港住屋階梯分三層已夠。第一層是公屋,照顧的對象是那些連在私人市場租樓也負擔不起的人。第二層是為所有香港人而設的「港人首置自住房」。第三層是完全不設限的私人住宅市場。

開發商的債務可不只一種,政府只顧「保交樓」,把其他債權人的利益一概放下不管是不成的。(亞新社)

光是「保交樓」還不夠

所謂「保交樓」,政府要求開發商先集中資源把房子建出來,不讓小買家血本無歸。但實際上,開發商對合約供應商和服務的債務佔了總債務的四成有多,開發商根本不夠資金給排在後面的合約商和服務商。

中國尚有一半人口(約7億人)持農村戶籍。(Shutterstock)

內地能透過戶籍改革來救經濟嗎?

現時,內地有1.8億持農村戶籍的人長期在城市打工。他們在城市的僱主,在發工資時扣起他們的社保基金保費;而這些保費大都沒有撥回農民工所屬的農村社保基金的戶口,變成扣錢有你份,福利卻沒法得益,很不公平。

這種受市民歡迎的措施為什麼之前不做,要留到最近才做呢?(Shutterstock)

政府放寬按揭目的何在?

按政府自己的說法,今次放寬按揭,目的主要是減輕首次置業和換樓市民的首期負擔。如果目的真的如此,那政府應在市民置業意欲高的時候放寬按揭,而不是等到市民開始對置業有所猶豫的時候,才來放寬按揭。

中美關係決裂,發展下去恐衍生軍事衝突。(Shutterstock)

美中步向戰爭 且誰也不肯退讓

按基辛格的說法,中美關係已落入類似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典型情況,雙方都覺得沒有任何政治空間可作讓步或提供有機會為對方接受的倡議。這樣雙方的對立就無法排解,難以調停。

美光的產品並非最高尖的產品,中國自己也懂得生產。(Shutterstock)

如何看中國對美光公司的制裁

這種發展顯示,美光事件並沒有令中美關係惡化。原因是美國並沒有條件在現階段與中國全面脫鈎,所以雙方領袖必須坐下來講清楚,哪些地方可以保持合作,哪些地方需要「去風險」。

政府擬透過立法的方式,讓全港30萬份將於2047年6月30日到期的地契自動續期50年。(Shutterstock)

地契自動續期50年的利弊

香港政府的財政收入長期以來都十分依賴來自地產發展方面的收入,包括賣地與補地價的收入、發展商的利得稅與交易印花稅等。這些收入通常需要社會有一個高地價的環境才能達致。

拜登表示有意與習近平通話後,習近平不作回應。圖為去年兩人會面情況。(亞新社)

習近平會與拜登通話嗎?

美國拒絕要有先決條件才能進行中美外交接觸。其實美國何嘗不想在進行外交接觸前,就先達致一些對自己有利的先決條件?只是目前的形勢並不對美方太過有利。

美元在國際的地位無法取代。(shutterstock)

美元雖然問題多 其國際地位仍難替代

現時最有條件取代美元的是歐元,因為歐元國的體量加起來與美國差不多。無論人口、GDP、還是先進水平都可以與美國比併一下,而且歐洲國家有很多前殖民地,他們仍保留一定的貿易往還,較習慣用歐元作貿易結算。

中原城市領先指數由2010年代的88.24點,升至現在168.4點,上升了90.8%。(Shutterstock)

樓市辣招效果不彰且弊多於利

如果辣招只是維他命丸之類的補充劑,那長期服用也沒有問題;但很明顯,辣招是一種有毒的偏方,服後是一定會有不良後遺症的。那特區政府就應該不時進行檢討,並有意識地尋找適當的機會及時撤辣。

去年11月,地球人口升至80億,預計2037年會升至90億,之後就會見頂回落。(Shutterstock)

全球生育率低需要擔心嗎?

人類出現出生率下降,可謂正合就業形勢轉變的需要。或許正是人類感應到宏觀大形勢出現了變化,所以才調節自己的生育率,以讓人類可以在地球上持續生活下去。

3月21日,習近平與普京舉行會談。(亞新社)

習近平和平之旅有機會成功嗎?

烏克蘭人若是頭腦清醒的話,應尋求方法,盡快以非戰爭手段解決與俄羅斯之間的政治糾紛。因此,習近平今次的和平之旅,雖然困難重重,卻不能說完全沒有機會,原因是打下去對雙方都沒有好處。

由於新冠疫情以及其他總總原因,近期有部分民企似乎有點洩氣。(Shutterstock)

發展民營經濟需要些什麼?

民企樂於在經營時盡量配合國家發展的大方向與具體規劃,唯這些配合應讓民企有自主的選擇,以便在適當的時機量力而為。而不能待民企與國企一樣,可以布置任務,限時完成。

改革開放之所以有這麼大的威力,就是讓民企重新在中國這土地上。(Shutterstock)

內地撐民企 經濟又起動

近年有一些民營企業家意興闌珊,這種氣氛對中國經濟的破壞力很大,如果不加以扭正,中國的經濟就很快會失去動力,在與美國的競爭中就會吃虧,中國民族的偉大復興就會被拖延。

現時社會最需要的不是商業用地,而是住宅用地。(亞新社)

價錢並非政府賣地的唯一考慮

我認為現時並非推大型商業用地的好時機,如果這塊地尚未公開招標,那就不妨押後處理。但我反對公開招標後,在有足夠的競爭下,有人出價高過底價,政府仍決定把土地收回不賣。

洗衣街商業地招標,由新鴻基地產以47.29億元投得。(Wikimedia Commons)

政府有賤賣土地嗎?

洗衣街商業地招標,由新鴻基地產以47.29億元投得。有關注組織認為價錢偏低,政府有賤賣土地之嫌,真相卻是在前景暗淡裏的好價錢。

香港今年的經濟增長能有3%左右已屬不錯。(灼見名家圖片)

香港經濟今年能增長3.5%至5.5%?

長期以來,香港的經濟增長都比不上內地。好的時候有內地的七成,但差的時候,可能連內地一半也沒有。大病愈後,香港宜先爭取復常,很難要求大病後的身體比病前還要強壯。

人民何來那麼多的新增收入去加大銀行的存款?(Shutterstock)

內地儲蓄激增 何時流出市場

從種種跡象顯示,國家已經意識到,儲蓄過多並非一種好現象,必須有適當的政策引導這些資金重新回流市場,以免釀成通縮。我相信,人民銀行很快會減息、降準,以降低資金成本,讓更多的資金可以離開銀行系統。

最高當局對房地產的態度已出現了根本性的改變。(Shutterstock)

房地產還能再度成為內地的支柱產業嗎?

幾十年來,房地產行業從被視為「資本無序擴張」的行業,變成如今的國民經濟支柱產業。現在國家想再次借助房地產去拉動整體經濟,以修補在疫情期間經濟所受到的創傷。可是這樣做對現時的經濟環境真的有利嗎?

特區政府在施政時,不能不考慮海外僱員的感受。(Shutterstock)

如何吸引海外僱員留港工作?

最近,經常聽到政府說,要講好香港的故事。我看關鍵不在於「講好」,而是在於如何「做好」政府應該做的事情。香港之前之所以對海外僱員有這麼大的吸引力,是因為香港比西方國家更資本主義。

若石油貿易改用人民幣結算,人民幣的國際地位可大大提升。(Shutterstock)

人民幣能用來結算石油貿易嗎?

最近,中國與石油大國沙特阿拉伯密切交往使西方國家惴惴不安。他們擔心阿拉伯國家會受影響,以後不肯再在油價問題上與西方通力合作。那麽用人民幣結算石油真的可行嗎?在實行過程中又會遇到哪些具體的困難呢?

共和黨執政解決不了的問題,民主黨上台亦解決不了。(Shutterstock)

從美國中期選舉看政黨輪替

在現實世界,運作得好的商業機構管理班子,甚少是用投票的方式選舉出來的。管理一個國家其實遠比管理一間商業機構複雜,很難想像以民選產生的政府,有能力為晚期資本主義社會去解決那些已積重難返的問題。

美國頻頻加息影響本地市民消費意欲。(Shutterstock)

經濟已陷困境 政商宜多溝通

據政府公布香港本地生產總值(GDP)第三季再下跌4.5%,經濟較預期中更差。面對難以吸引外來遊客,美國頻頻加息本港利息上升,企業經營艱難等難關,香港政府與商界如何攜手共助改變現況?

截至10月底為止,本港的持牌代理仍有41000多名。(亞新社)

地產代理經營困難 人員將大幅縮減

隨着地產市道的回落,地產代理公司的經營狀況正迅速惡化。自去年中以來,很多公司都已進入虧損狀態;近期虧損更進一步惡化,促使他們非進行大規模收縮不可,以削減成本,爭取收支平衡。

發展商不是沒有減價,而是減價幅度不足。(亞新社)

貨尾增加 發展商宜加快減價步伐

現今不但銷情緩慢,而且壞消息不斷,所以市場預期發展商應很快會進一步減價。正是因為市場有這樣的預期,準買家入市都不太積極,如是令到一手市場的銷情仍然相對沉悶,已呈現惡性循環的傾向。

香港政府遵守法庭的判決。(Shutterstock)

行政主導仍須尊重法治

今次「免針紙」事件上,特區政府在處理民間對政府行政挑戰的態度的表現,顯示特區政府是有法治精神的。這同時亦證明,香港的確是在履行一國兩制,因為同樣的事情是不會在內地發生的。

內外復常將導致勞動力不足。(Shutterstock)

內外復常將導致勞動力不足

現在疫情開始放緩,人們預期,香港很快可以對外通關。如何在人口不足的情況下,提供適切的服務,以維持香港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已成了很多行業最迫切需要解決的難題。

內房企沒有餘資再去投地方政府新推出的土地。(Shutterstock)

內地地方政府財政告急

近期疫情又再嚴重,很多地方都不得不加強管控,導致經濟生產沒法如常進行,富裕地區亦自身難保。這才導致有財政困難的地方政府,不得不出動非常手段應急。

Currently Playing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