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果以三條紅線的標準去要求國企,其實很多國企一樣未能合規。尤其是大量民企爆雷後,他們為了迅速籌集資金應急,不得不減價賣樓,或把原先打算長期投資的收租物業也出售套現,令市場上供過於求的形勢變得更加嚴峻。
只要土地供應充足,香港住屋階梯分三層已夠。第一層是公屋,照顧的對象是那些連在私人市場租樓也負擔不起的人。第二層是為所有香港人而設的「港人首置自住房」。第三層是完全不設限的私人住宅市場。
「孫九招」雖已是20年前的舊招,仍有值得參考之處。這些招數,愈早推出愈好,否則市場受到的傷害會愈來愈多,屆時再出招,可能為時已晚。
所謂「保交樓」,政府要求開發商先集中資源把房子建出來,不讓小買家血本無歸。但實際上,開發商對合約供應商和服務的債務佔了總債務的四成有多,開發商根本不夠資金給排在後面的合約商和服務商。
現時,內地有1.8億持農村戶籍的人長期在城市打工。他們在城市的僱主,在發工資時扣起他們的社保基金保費;而這些保費大都沒有撥回農民工所屬的農村社保基金的戶口,變成扣錢有你份,福利卻沒法得益,很不公平。
按政府自己的說法,今次放寬按揭,目的主要是減輕首次置業和換樓市民的首期負擔。如果目的真的如此,那政府應在市民置業意欲高的時候放寬按揭,而不是等到市民開始對置業有所猶豫的時候,才來放寬按揭。
若果《維也納日報》能發揮它作為官媒應有角色的話,奧地利政府再窮,也不至於每年連1,800萬歐元也拿不出的。很可能奧地利政府是有心叫這份歷史悠久的報紙壽終正寢。
當普里戈任知道普京打算放棄他時,唯有揮兵直迫莫斯科,企圖清君側,逼普京繼續重用他。很可惜,他這次行動思慮不足,沒有作好足夠部署,實質上中了軍方的圈套。
按基辛格的說法,中美關係已落入類似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典型情況,雙方都覺得沒有任何政治空間可作讓步或提供有機會為對方接受的倡議。這樣雙方的對立就無法排解,難以調停。
這種發展顯示,美光事件並沒有令中美關係惡化。原因是美國並沒有條件在現階段與中國全面脫鈎,所以雙方領袖必須坐下來講清楚,哪些地方可以保持合作,哪些地方需要「去風險」。
香港政府的財政收入長期以來都十分依賴來自地產發展方面的收入,包括賣地與補地價的收入、發展商的利得稅與交易印花稅等。這些收入通常需要社會有一個高地價的環境才能達致。
美國拒絕要有先決條件才能進行中美外交接觸。其實美國何嘗不想在進行外交接觸前,就先達致一些對自己有利的先決條件?只是目前的形勢並不對美方太過有利。
現時最有條件取代美元的是歐元,因為歐元國的體量加起來與美國差不多。無論人口、GDP、還是先進水平都可以與美國比併一下,而且歐洲國家有很多前殖民地,他們仍保留一定的貿易往還,較習慣用歐元作貿易結算。
如果辣招只是維他命丸之類的補充劑,那長期服用也沒有問題;但很明顯,辣招是一種有毒的偏方,服後是一定會有不良後遺症的。那特區政府就應該不時進行檢討,並有意識地尋找適當的機會及時撤辣。
人類出現出生率下降,可謂正合就業形勢轉變的需要。或許正是人類感應到宏觀大形勢出現了變化,所以才調節自己的生育率,以讓人類可以在地球上持續生活下去。
日本的人口已進入負增長時代,很多國家的生育率亦一樣在下降,對經濟發展與社會結構都逐漸產生影響。人類若是沒法扭轉這種趨勢,命運將會十分可悲。
我認為票價應與車務營運的表現掛鈎,而不是單與地產營運掛鈎。否則社會的焦點會集中關注港鐵的地產業務,因而忽略了港鐵在車務營運上的表現。
烏克蘭人若是頭腦清醒的話,應尋求方法,盡快以非戰爭手段解決與俄羅斯之間的政治糾紛。因此,習近平今次的和平之旅,雖然困難重重,卻不能說完全沒有機會,原因是打下去對雙方都沒有好處。
民企樂於在經營時盡量配合國家發展的大方向與具體規劃,唯這些配合應讓民企有自主的選擇,以便在適當的時機量力而為。而不能待民企與國企一樣,可以布置任務,限時完成。
近年有一些民營企業家意興闌珊,這種氣氛對中國經濟的破壞力很大,如果不加以扭正,中國的經濟就很快會失去動力,在與美國的競爭中就會吃虧,中國民族的偉大復興就會被拖延。
我認為現時並非推大型商業用地的好時機,如果這塊地尚未公開招標,那就不妨押後處理。但我反對公開招標後,在有足夠的競爭下,有人出價高過底價,政府仍決定把土地收回不賣。
長期以來,香港的經濟增長都比不上內地。好的時候有內地的七成,但差的時候,可能連內地一半也沒有。大病愈後,香港宜先爭取復常,很難要求大病後的身體比病前還要強壯。
現在商界已對前景恢復信心,政府不用借市民之手,去為商界打氣。消費券的歷史任務已經完成,財爺在新一年度的《財政預算案》裏,大抵不會再這麼大規模地派消費券。
從種種跡象顯示,國家已經意識到,儲蓄過多並非一種好現象,必須有適當的政策引導這些資金重新回流市場,以免釀成通縮。我相信,人民銀行很快會減息、降準,以降低資金成本,讓更多的資金可以離開銀行系統。
這次市場之所以可以逆轉,動力來自中國的政策轉變。市場預期這些策略上的改變,會對中國與香港都有好處。但要香港經濟在整體上得到改善,還有更多因素。
美息見頂後,香港的房地產市場有機會再度活躍起來。現時,樓價已扭轉之前的跌勢,開始有所反彈。至於能否重拾上升軌,則視乎經濟復常的速度。
幾十年來,房地產行業從被視為「資本無序擴張」的行業,變成如今的國民經濟支柱產業。現在國家想再次借助房地產去拉動整體經濟,以修補在疫情期間經濟所受到的創傷。可是這樣做對現時的經濟環境真的有利嗎?
最近,經常聽到政府說,要講好香港的故事。我看關鍵不在於「講好」,而是在於如何「做好」政府應該做的事情。香港之前之所以對海外僱員有這麼大的吸引力,是因為香港比西方國家更資本主義。
最近,中國與石油大國沙特阿拉伯密切交往使西方國家惴惴不安。他們擔心阿拉伯國家會受影響,以後不肯再在油價問題上與西方通力合作。那麽用人民幣結算石油真的可行嗎?在實行過程中又會遇到哪些具體的困難呢?
近幾個月來,香港房地產市場低迷,無論交投量與價格都在下跌,樓市的走勢確令人擔憂。樓價下跌可以有助市民更易就業?對香港整體社會真有好處?
在現實世界,運作得好的商業機構管理班子,甚少是用投票的方式選舉出來的。管理一個國家其實遠比管理一間商業機構複雜,很難想像以民選產生的政府,有能力為晚期資本主義社會去解決那些已積重難返的問題。
香港一向被譽為全球最自由的資本主義社會。不過,近年社會上已出現一股社會主義思潮,希望可以借助更多的政府行為去彌補市場機制的不足。在房屋問題上尤其如是。
據政府公布香港本地生產總值(GDP)第三季再下跌4.5%,經濟較預期中更差。面對難以吸引外來遊客,美國頻頻加息本港利息上升,企業經營艱難等難關,香港政府與商界如何攜手共助改變現況?
隨着地產市道的回落,地產代理公司的經營狀況正迅速惡化。自去年中以來,很多公司都已進入虧損狀態;近期虧損更進一步惡化,促使他們非進行大規模收縮不可,以削減成本,爭取收支平衡。
現今不但銷情緩慢,而且壞消息不斷,所以市場預期發展商應很快會進一步減價。正是因為市場有這樣的預期,準買家入市都不太積極,如是令到一手市場的銷情仍然相對沉悶,已呈現惡性循環的傾向。
今次「免針紙」事件上,特區政府在處理民間對政府行政挑戰的態度的表現,顯示特區政府是有法治精神的。這同時亦證明,香港的確是在履行一國兩制,因為同樣的事情是不會在內地發生的。
現在疫情開始放緩,人們預期,香港很快可以對外通關。如何在人口不足的情況下,提供適切的服務,以維持香港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已成了很多行業最迫切需要解決的難題。
近期疫情又再嚴重,很多地方都不得不加強管控,導致經濟生產沒法如常進行,富裕地區亦自身難保。這才導致有財政困難的地方政府,不得不出動非常手段應急。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公司 :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總機 : +852 2818 3011
傳真 : +852 2818 3022
業務電話 :+852 2818 3638
電郵 : [email protected]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