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黎暫停火 矛盾未解決
以色列與黎巴嫩真主黨已達成停火協議。以色列這次揮軍進入黎巴嫩南部,目的是要清剿匿藏在當地的真主黨。因為這個地方武裝力量,經常配合加沙地帶的哈馬斯組織,對以色列進行恐怖襲擊。
以色列與黎巴嫩真主黨已達成停火協議。以色列這次揮軍進入黎巴嫩南部,目的是要清剿匿藏在當地的真主黨。因為這個地方武裝力量,經常配合加沙地帶的哈馬斯組織,對以色列進行恐怖襲擊。
特朗普首次擔任美國總統時,曾深受官僚系統的困擾,讓他的政策難以實施。如今,隨着再次回歸的機會,他決心整頓這一系統,以提升政府的管治效益,實現「讓美國再次偉大」的理想。
今次特朗普再度當選,有記者問鮑威爾,他是否會辭職?律師出身的他直言「不會」,並表示總統無法解僱美聯儲官員,因為「法律不允許」。有人甚至預期,特朗普可能在鮑威爾任滿前,就任命一位「影子主席」。
依我看來,馬斯克當有自己的政治圖謀,為特朗普助選只是他從政的第一步,他應該不會這麼快就退場。據消息人士透露,澤連斯基上周三已致電特朗普祝賀當選,並談及烏克蘭的前途問題,特朗普讓馬斯克參與了這場討論。
美國已陷入積重難返的困局,無論是哪一派上台都無法扭轉局面。雙方之間的歧見於是愈演愈深,只好選擇以非和平的手段去解決問題,今次選舉後的騷亂已難以避免。
特朗普自己亦口出狂言,說若果賀錦麗當選,美國以後將不會有民主選舉。他這樣恐嚇選民,意欲何為呢?是不是他一旦落選,他又會搞暴動?還是他想說,選出賀錦麗就代表民主選舉已經失敗!
社會對劏房的需求實在太強烈了。這邊廂剛有人遷出,那邊廂很快又有人遷入。因此,市場上必須有更多的新「簡樸房」出現,劣質劏房才有機會陸續被取締。希望政府的美好預期,最終可以成為事實。
隨着中央推出一系列救市措施,中港股市在短短兩周內飆升超過20%,一掃之前的頹勢。這一劇變引發了市場對樓市回暖的期待,然而股市的回升是否能夠有效帶動樓市則成為了討論的焦點。
近年來,港股表現持續低於美股,許多香港投資者選擇將資金轉向美國市場。然而,自從美國聯儲局啟動減息周期以來,投資形勢發生了顯著變化,港股的表現反而優於美股。
9月份公布的三次中原城市領先指數(CCL)中第二次上升,形勢遠勝於8月份CCL連跌3周。當時聯儲局尚未宣布減息,所以指數尚未能反映減息對樓市的影響。
美國根本沒有條件向中國增加60%至100%的關稅,若然真的徹底實施的話,美國的物價將會大幅上升,通脹將會再次失控。特朗普對此根本沒有作好準備,特朗普的特色是語不驚人誓不休。
托洛斯基的理論精粹是不斷革命,即是說單在一個國家取得革命勝利是沒有意思的,但長毛卻選擇在一個他認為不可被認受的政權中當議員,難道他認為他可以爭取到立法會通過撥款,支持第三世界的人民革命?
如果政府想對症下藥的話,首先要撤銷限價措施,讓開發商可以按市場肯買的水平來訂價。這樣民間的資金才會相信樓價已完成調整,入市的風險已經很低。
特朗普認為,台灣問題是台灣人的問題,不能指望美國人出錢出力去解決別人的問題。因此,這軍事上的大棒子必須台灣人出錢來做,那台灣就必須增加國防開支,否則大棒子何來?
辣招在香港已推行了逾十年,香港市場上長期缺乏投資者與投機者入市。因此,即使樓價跌也不會招致市場連鎖拋售。在這種情況下,市場應不需要有太大的跌幅,就可以找到支持位。
按特朗普自己的說法,Meta平台的Facebook與Instagram是美國的敵人,因為它們企圖壟斷市場,而TikTok卻可以提供給他與美國人民直接對話的機會。
美國六月份消費物價指數(CPI)公布後,孳息率下跌,對美國以外的地方來說都是好事。此次也有機會令部分資金流入香港的房地產市場,具體如何仍要看美國的減息趨勢。
如今,在英國大選,工黨提出的一些左傾政策,如廢除對罷工權利的限制,也可能導致英國未來的社會動盪。工黨能否實現其承諾,並連續執政下去,仍有待觀察。
在現今社會,香港的生活水平高,生孩子對家庭造成的負擔很重,為了不想結婚後立即就要捱世界,有不少夫婦都沒有結婚後立即計劃生孩子,而且「有仔趁嫩生」卻是知易行難。
西方國家覺得中國人這套很難學,所以他們選擇不走這條路。問題是中國選擇的這條路令中國在自由競爭中跑了出來,令西方國家更加看中國不順眼,連中國人的美德,也視為經濟發展的邪路,非加以制約不可。
在全球化的競爭環境下,有競爭力的企業,哪有不以全球市場的需求來衡量自己的產能潛在空間?微軟、谷哥、亞馬遜、Nvidia,哪個不是這樣做?中國會衡量自己的產能是否過剩,不用美國指手劃腳。
4月份中國的進出口貿易已止跌回升,並惠及香港的轉口貿易與貨運物流。其滿溢效果相信還會進一步擴散。只要經濟持續向好,用家負擔能力就會提高,而投資者入市的信心亦會進一步加強。
此外,美國仍堅持不買中國的5G通訊產品、無人機與太陽能板,並禁止美國的芯片公司與一些高科技公司把產品賣給中國。這等同一方面限制美國人用中國出產的性價比高產品,另一方面又不許美國有優勢的公司賺中國的錢。
中國可以考慮容許人民,每年完稅後一定比例的收入可轉為離岸人民幣,首站是去香港投資物業,待取得經驗後,再開放這些資金在香港作其他投資。這樣,人民幣才可以逐步走向國際化。
今次政府雖說全面撤辣,卻沒有恢復「摸貨」不用交印花稅的舊例;連銀行也在第一時間表態,不會為「摸貨」提供按揭。我覺得銀行這種選擇,簡直是惺惺作態,毫無必要。
今次垃圾徵費出發點是好的,只可惜,香港基層的生活,本身早已捉襟見肘,現在發現收費措施對基層造成的不便,竟比富裕階層為甚,抗拒情緒自然較為強烈。
健康的樓市需要有一定的流通能力,大陸資金的湧現,正好為香港樓市帶來急需補充的流動性。因此,我不贊成在現階段對內地來的資金採取排斥的態度。想做金融中心,就應該歡迎資金自由流出流入,不應該立過多的限制。
歐美國家在工業革命之後,亦一度出現過產能上的優勢,他們的出口何嘗不是對他國的製造業造成嚴重的傷害?歐美國家可嘗試過抑制過自己的產能?相反,他們是用炮艦去迫別國開放市場。別國想關閉自守也不允許。
過度發展的結果,是社會資源錯配。調控土地供應的準則,可以以存量房的空置率為依歸。空置率在3%以下時,要加快土地供應;在空置率超越5%的時候,就得減慢供應;超過10%,就應該暫停土地供應。
正是在這種情況下,連萬科這種原先還比較穩陣的公司,資金鏈亦變得愈來愈緊張,非要國家打「開口牌」,叫銀行來拯救不可。這樣做成本極大,救了萬科,救不了碧桂園;之後還陸續會有開發商要落入被清盤的厄運。
如果發展商懂得在要價上節制一下的話,炒家要想在一手市場上賺錢就不會那麼容易。只要炒風能夠控制得住,政府就沒有必要重設辣招。希望發展商能為了大局,知所行止。
這種質變已不是單靠撤辣措施在市場產生的具體影響可造成;而是措施已在心態上改變了市民對後市的預期──由不覺得政府的措施能起作用,到覺得政府已對症下藥,樓市起碼可止跌回穩。
其實,類似的文章在網上常有看到,甚少能引起政府官員這麼強烈的回應。這可能因羅奇一向都是看好中國的「大好友」,算是與特區政府關係良好,並在金融界有一定地位的外籍人士。
樓價能回落至一般人都買得起的水平,本應是一件好事。這代表香港透過市場機制已可以完成居者有其屋的使命,總好過靠房委會用抽籤的方法聊備一格,問題是房委會長期以來都靠發展居屋所得的收益來補貼公屋方面的開支。
我公司亦是恒大的債權人之一。起初,我們也不想恒大太早被清盤,而是寄望中國政府會出來救市。不過,中國政府選擇任由民企開發商逐一爆雷,亦不出政策去維持房地產市場的泡沫,債權人現在對此都已經不存幻想。
如果純粹從商業利益的角度着眼,我應該集中力量做好中原地產,而不是花太多的精神在am730上。中原的盈利能力要比am730強一百倍以上。但後者這種有難度的挑戰,反激起我的鬥心。
這種理論一度在內地有市場,因為這樣就可以突顯中國比美國強,可以滿足一下某部分人的民族虛榮心。現在,國家領導人親自出來主持金融工作會議,以加強黨對金融工作的統一領導。
有人說,大學多了,大學生的質素難免會被拖低,擔心這樣會影響大學生的形象。說這種話的,大都是社會精英分子,他們為了維持自己「天之驕子」的地位,並不太樂意看到香港的大學愈辦愈多。
很可惜,近年特區政府似乎十分執着,極想維護自己「一貫正確」的形象;而這種執着已嚴重到妨礙政府接收市場訊息的能力。發展下去,會損害政府實事求是的能力,最終是要吃大虧的。
在一般人心目中,屁股是低俗的,腦袋才是高尚的;屁股會只顧眼前的感受,而腦袋懂以理性的方式去思維,會照顧長遠與整體方面的需要。其實,「屁股決定腦袋」是一種很普遍的現象,並不一定帶有貶意。
政府似乎只願意資金流入非住宅項目,而不想資金流入住宅項目,可能是因為仍擔心會搶高樓價,增加用家置業的難度。但政府施政卻不應只着重討好民眾的一時情緒,而應該為社會的長遠利益,作更深思熟慮的考量。
當初,銀行為了配合中國要迅速城鎮化的需要,盡量向發展商開綠燈,尚且可視作因事制宜的妥協;但後來城鎮化速度開始減慢,供應基本有餘的時候,銀行就不應無節制地向開發商提供資金了。
中國房地產市場弄成這個樣子,可說是被炒風所導致的。沒有過多的投機資金入市,樓價不會被搶得那麼高;沒有那麼高的樓價,開發商就不會以為很容易就有錢賺,紛紛籌集資金投入房地產市場。
若以個人計,香港人的平均投資能力比很多歐美國家都不遑多讓。可是,香港只有750萬人口,整體力量實在有限,無力單靠自身的力量去打造一個國際金融中心。在這種情況下,必須爭取到歐美資金重返香港。
現實是政府至今並未為樓價進一步下跌作好足夠的防禦措施,顯然是對樓價下滑可能導致的生態影響估計不足。政府可有想過,若然市道持續下沉,發展商投地將不再積極,政府可如何補充這方面的收入缺失?
公司 :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總機 : +852 2818 3011
傳真 : +852 2818 3022
業務電話 :+852 2818 3638
電郵 : contact@master-insight.com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