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金融發展局(下稱金發局)於7月16日公布其24至25年財政年度報告,回顧過去一年,金發局對香港金融服務業的成果與貢獻,並探討香港在全球金融格局急變下的優勢及建言。
中美關係現階段仍充滿不確定性,在地緣政治危機下,貿易路線的重新調整、金融關係的改變、科技的急速躍進⋯⋯在這股足以影響世界的浪潮中,金發局主席洪丕正認為香港「危險與機會並存」。
香港國際金融地位獨到
他強調香港身為國際企業財資中心,應利用自身優勢,化危為機,藉此重塑香港定位,成為資本市場、財資中心、風險管理及數碼轉型的領先樞紐。洪丕正表示,「在這種時刻,時間就是關鍵。香港必須站在最前端,並時刻小心。」

洪丕正稱企業需要香港,這正是香港應對危險的優勢之一。
面對瞬息萬變的金融市場,企業會利用多樣化的投資策略重新分配資產,以分散風險,即「雞蛋要放在不同的籃子裏」。他舉中國加一策略為例,指企業多將業務分散投資到多個國家,以降低對單一市場的依賴,從而減低因地緣政治、經濟波動等因素造成的影響。
而香港作為國際財資中心,為本地、跨國企業管理貿易流、現金流,及提供資金轉移、再投資等服務,力助各企業分散風險。
此外,香港是全球最大和最重要的離岸人民幣業務中心,作為中國的超級聯繫人,香港在鞏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之餘,更能吸引人才及投資者。
金發局行政總監區景麟稱,「中國擁有完整的製造生產鏈,為全球提供貨品。不只在歐美地區,大部分國家也十分依賴中國的供給,這強調香港作為超級聯繫人及財富管理中心的重要性。」
金發局副主席馮華健表示,近年中國科創的活躍,正不斷吸引投資者及企業,香港作為國際與中國的橋樑,具重大意義。
資金流動引聚人才 Too big to fail?
金發局副主席韋安祖對香港未來的金融發展抱有信心,他認為「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在資本市場方面,香港絕對不會停滯不前。」市場持續不斷的「流動」,會為香港帶來資金,而資金保留人才。
香港金融業佔本地GDP20%,洪丕正表示近年香港金融市場發展蓬勃,股票市場、首次公開招股(IPO)、保險、銀行業,以及財富管理發展均有正向增長。
自2023年11月底,亞洲首隻沙特ETF在香港交易所上市後,多個國家及地區企業的ETF在香港上市,以ETF作為投資工具去保護本土市場已成最新趨勢。金發局副主席丁晨預料,香港作為ETF的新星,未來將引入更多元化的ETF品牌,為本地市場帶來龐大可觀的資金流。
另外,香港《穩定幣條例》將於 8 月 1 日正式生效,正式接受企業申請發行穩定幣。洪丕正表示,香港在制定法規方面領先於其他如新加坡等金融中心,能吸引頂尖投資者及企業到港。
洪丕正表示雖然香港其他行業,如房地產及零售業面臨衝擊及挑戰,但他稱房地產佔本港銀行的貸款敞口比例不大,故不認為是「too big to fail(大到不能倒)」,他認為本港絕對能承受這種周期性的風險挑戰。

年發7份政策報告
自2013年成立以來,金發局已提出266項政策建議,其中193項獲香港特區政府跟進,即73%的實施率,彰顯金發局在推動香港金融生態圈發展方面於政策制定的影響力。
本年度,金發局共發表七份政策報告,聚焦香港金融發展的重點。其涵蓋議題包括:提升本港資本市場的流動性與效率、鞏固香港作為全球領先保險樞紐的地位、打造亞洲影響力投資樞紐引領改變、實現香港在推動轉型金融的關鍵作用、推動中國碳市場國際化、善用數碼身份,加速金融服務業的數碼轉型、建立賦能Web3及金融科技創新的監管框架,積極推動香港在國際金融市場的領導地位。
洪丕正表示,金發局未來會繼續推廣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除鞏固與中國、歐美的關係,更會積極加強香港與東盟及中東金融市場的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