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零售管理協會(協會)「2025香港開心購物節」於26日舉辦啟動禮。購物節於7月1日開始,8月31日結束,為期兩個月。協會與13個平台合作向市民發放電子優惠券,總值超過19億元優惠。全港有超過180個品牌、5000間店舖參與。希望暑假期間吸引遊客和本地消費者,透過多項福利刺激香港零售市道,提升整體銷售表現,推動經濟復甦。
零售數據仍低迷 協會籲線上線下融合
香港零售管理協會主席謝邱安儀強調,業界須加強合作與團結,不同行業之間加強合作,集中力量推動零售業發展,共同應對商業困境,並建議實體經營為顧客提供差異化服務。

謝邱安儀指出儘管租金有回落,但人工成本依舊高昂,營業額下降導致舖租成本佔比過高,經營壓力持續。
此外,她表示網購趨勢不可逆轉,尤其受年輕人喜愛;不過,實體店舖在香港零售業市場佔據的主要地位兼無可替代,市民對實體店的需求依然存在,而線上線下聯動是關鍵策略:「消費者傾向先在網上了解產品,再到實體店購買,因此必須做好線上與線下的互動和整合。實體店要提供更多體驗價值,以差異化服務和體驗吸引顧客到店消費,增強競爭力。」
近期零售數據跌幅收窄,謝邱安儀認為部分原因為去年零售數據的基數較低,四月零售數據更低於去年錄得的最低數字,這表明香港零售市道並未有所好轉,依舊形勢嚴峻。她寄望未來有消費力帶動的月份,可以為零售數據帶來漲幅,預計全年整體表現較去年,將趨於持平。過往購物節獲得良好反饋,市民參與度逐年上升,望政府和業界繼續推動類似活動,帶動消費增長。

SOGO劉金蟾:今年個個都辛苦
本地龍頭百貨公司、鐘錶、眼鏡連鎖集團在接受本社專訪時表示,生意額復甦慢,希望業界和政府推出多些活動和新設施,吸引顧客消費。
SOGO執行董事劉金蟾向本社坦言:「今年個個(零售業)都辛苦的,不過我們看長遠的。」劉希望做多些如開心購物節的推廣,「帶旺整個區,啟德體育園開幕後的這幾個月,(生意)是好的。」
時間廊行政總裁黃瑞欣在接受本社專訪時表示,鐘錶眼鏡行業正面臨消費模式轉變與經濟環境不佳的雙重挑戰。香港零售業的狀況即將觸底,但仍未看見能夠觸底反彈的動力,寄望政府與商家合作,推行消費券、扣稅優惠等,強調應推動本港消費的內循環。

鐘錶業:旅遊分流與關稅效應
黃瑞欣提到疫情期間,由於出國旅行受限,消費意願轉變,傾向在本地購買手錶,「尤其是日本、瑞士及歐洲等品牌。但隨著旅遊復蘇,加上去年日圓匯率大跌,部分消費者再次選擇赴日血拼,導致香港市場的高端手錶銷售出現壓力。」
進入暑假的近一兩個月,雖然環球經濟動盪,黃瑞欣指鐘錶經濟有復甦的穩定跡象:「例如有些錶品牌會出一些限定系列,帶動購買興趣,本地客、內地客或外國客人都是產品的受眾。」黃表示,內地客人現時的消費力較以前稍顯疲弱,而香港客人的消費額則大約是去年的八成。
近月美國關稅戰,對鐘錶行業帶來正面影響,手錶的銷售額會多了,黃瑞欣分析指:「看到有些西方的遊客會買多了這類商品,香港沒有關稅售價相對便宜,西方遊客會擔心亞洲產品的價格出現大型升幅,刺激訪港遊客的消費意欲。無論是自用還是送禮,都是增加消費,亦都見到多了人來香港做代購。」

黃瑞欣坦言:「市民看不到有優惠,價碼顯示正價,就不買了,等到有優惠才出手。」因此為了刺激銷售,部分商家開始加大促銷優惠力度,或透過購物節等活動吸引顧客。
至於會否引發行業內的惡性競爭,他們表示這可能是消費模式的轉型,或會逐漸變成新常態,企業需要適應,又樂觀道:「其實有購物節亦都是讓廣大市民,或者旅客,都容易知道有甚麼優惠。有時你肯給人優惠,人家又未必看到,都未必會走進來,反而你讓他們知道有,他就願意多看兩眼。」
北上配鏡衝擊與本港韌性
眼鏡88行政總裁鄭學玉向本社指出眼鏡行業向來以穩定著稱,眼鏡的抗跌力亦較為理想,香港市民不吝於投資關乎自身健康的產品。鄭指近年不少香港消費者見宣傳價平,蜂擁至內地配鏡,預料行業仍有一段時間因市民北上消費潮而備受衝擊。

鄭透露內地眼鏡業產品的成本,「其實與香港相差無幾,甚至因受到進口關稅影響,成本價格更昂貴,但內地店舖的低租金又彌補了這個成本。」另外,他提到內地的「內捲」競爭激烈,為了提高眼鏡銷售額,眼鏡價格一降再降,有些只需香港本地價格的兩至三成即可購買。
面對衝擊,鄭學玉表示情況已經回暖,舉例稱上水、屯門和元朗等地的顧客已開始回流。
黃瑞欣指出內地配鏡價格優勢有限:「開頭就說很便宜,但是他也會說需要多些配件、怎樣升級,最結帳都差不多。所以其實價錢是不是真的很便宜,甚至比香港便宜?未必如此,有些更會推銷至五位數字的高價。」至於背後原因,「如果真的幾百元一副眼鏡,企業根本不可能賺到錢,所以慢慢就越賣越貴,最後其實中港價格距離理論上不是太多。」

而內地配鏡缺乏及時的售後服務,也是港市民回流配鏡的重要原因。鄭指眼鏡需要定期調整和跟進,特別是漸進鏡,市民難以頻繁往返內地。
他們強調,香港市民非常重視性價比,在享受低價格的同時亦對產品素質抱持要求,手錶產品亦是如此,亦明言:「市場正在淘汰那些只追求低價、忽視質量的商家。」
政企協同:共推精準刺激
他們指出政府之前推出的消費券計劃曾短暫提振市場,但隨著財政壓力增大,預料類似政策難以持續。企業希望政府能與商家合作,做到「政府出豉油,企業出雞」,一起協力設計更具針對性的本地消費刺激計劃,推行不同的消費券、扣稅優惠等,相信這些措施會在業界大受歡迎,推動本港消費的內循環。
而新計劃須精準針對市場,例如不少市民選擇用上一期的消費券購買買機票外遊消費等,消費額無法留在本地市場,如有新的消費券計劃,要精準劃出優惠和使用範圍。
零售業的衰退未必全然關乎北上消費潮。鄭學玉指出香港零售業的經濟增長放緩,股市和樓市表現不佳,進一步抑制了消費信心。鄭感嘆:「如果企業不斷傳出負面新聞和倒閉消息,市民怎麼敢花錢?」